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君等昔笑八股误中国,毋令后人笑君等以策论误中国。”科举考试是一个涉及考官、考生、出版市场等不同参与主体的“再生产”体系。
评分##“君等昔笑八股误中国,毋令后人笑君等以策论误中国。”科举考试是一个涉及考官、考生、出版市场等不同参与主体的“再生产”体系。
评分##有几部分甚为精彩,材料也颇为详实,将科举学、印刷文化、传统历史熔炼一处,还是非常之精彩。可惜引申不够,如这种知识转型的失败中传统学校体制的角色的缺席,云云,非常中国化的那种以翔实史料罗列为基础的著作,但阐发和对研究对象外部的散发却不多。不过作为一本研究科举教科书的书,对海外研究的罗列综述精彩且充分,却完全未提及de Weerdt和Peter Zarrow的研究,有些遗憾。
评分##挺好玩的一本书,对于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读来特别亲切。不知道百年后,今日的五三是否也会被放在历史中去研究、反思和批判呢
评分##我真的对古代有些所谓“学问好”产生了不小的怀疑,估计都是做时文去了。就好像西学传来以后,都是像抹糨糊一样往脑子里抹了些知识罢了。中国古代其实也没有几个严肃的所谓知识人。科举之坏,坏的是人心。
评分##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后记。因为题材和时段的缘故,本书所收集材料非常零散(搜集爬梳固然不易,但也难免被认为历史学者只能为其他领域提供材料),所以很难用明晰的问题意识从一而终将材料串起来,更别说对材料本身的多维度阐释。材料平面化铺陈、制度层面泛泛而谈、义理阐释层次感缺乏也是不少阅读史、书籍史之类侧重“外在理路”研究的通病,其实以人或机构为中心的个案研究更适合此类路数。
评分##在“科考制度”之外关注“科考实践”,特别是晚清大变局中出版业、考生、考官、朝廷之间的互动,很有意思!官方树立正统收束思想的努力反而导致学子士人远离“思想”,在西学冲击和制度改革中,整个科考体系逐渐丧失稳定的权威秩序而裹挟于出版界潮流,而后也在“求新”思潮中反蚀官方意识形态根基。(另外,真的,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心。)
评分##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后记。因为题材和时段的缘故,本书所收集材料非常零散(搜集爬梳固然不易,但也难免被认为历史学者只能为其他领域提供材料),所以很难用明晰的问题意识从一而终将材料串起来,更别说对材料本身的多维度阐释。材料平面化铺陈、制度层面泛泛而谈、义理阐释层次感缺乏也是不少阅读史、书籍史之类侧重“外在理路”研究的通病,其实以人或机构为中心的个案研究更适合此类路数。
评分##六月第一本书。主要梳理了科举制度对于出版市场的出版活动(但同时出版乱象也影响了科举新政的推行)与士子购阅书籍(重首场导致士人对四书的重视与对史书、策论的轻视,这些态度都反映在书籍的出版与流通上)的导向作用之大,以及这些活动对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改易所造成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