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与沈宝媛错失深谈的机会,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能早些年找到她,本书可能会提升到经典的程度。这也很讽刺了:当事人完全明了而且经历过,只是不说;历史学家却要费劲心思写一本书,还没说透。
评分##王应该算中文学界微观史研究第一人啦
评分##感觉应该是三卷本《袍哥史》的预告片?标题改成《从沈宝媛报告出发:管窥成都袍哥》可以让读者有非常正确的预期...把袍哥的覆灭归咎于1950年完春粮引发的抗粮和镇压是一个之前完全没想过的问题。整体阅读体验还是很好的。
评分##松软可口,意义不大。主次颠倒了,应该是沈宝媛的学士论文再版,历史学家作评注及附录才对。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励社会学和人类学本科生好好做田野,“看,只要写得好,历史学教授会来把你的论文注水成专著的。”微观史也罢,借鉴文学也罢,民族志和历史学写作有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就是替传主抒情,本书为笔下人物臆测、代言太多了,看得人直呵呵。补充时代背景的部分颇多张冠李戴,社会学论文绝不敢这么写得这么随意。最有价值的是“寻找真相”部分的续写,总算有了点硬材料,缀连材料的笔法也颇老到。最后一部分理论升华和历史抒情两不似,不如不要。历史学家的“实证”真的没法跟社会学的“实证”比。
评分##王笛(本书作者)拍了一张沈宝媛(1946年《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作者)给雷明远(领衔袍哥)照相的照片
评分##与沈宝媛错失深谈的机会,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能早些年找到她,本书可能会提升到经典的程度。这也很讽刺了:当事人完全明了而且经历过,只是不说;历史学家却要费劲心思写一本书,还没说透。
评分##这本书很别扭,并不像很多读者所言是十几页论文扩成的书,反而是鸿篇巨制缩成的故事本。作者明明意不在雷明远本身,却又不得不绕着他写,而更大的关怀与思考多是点到为止。微观史,所落脚点一定还是在宏观上。读马丁·盖尔只想到马丁·盖尔才是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成功的。
评分##虽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沈宝媛女士的论文资料,但是在叙述这段隐秘的历史时将文学性和客观性兼顾,至此得三星。最后两章为吾辈所学习,至此四星。
评分##虽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沈宝媛女士的论文资料,但是在叙述这段隐秘的历史时将文学性和客观性兼顾,至此得三星。最后两章为吾辈所学习,至此四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