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到戊戌

从甲午到戊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茅海建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序
导论
手稿本、抄本与写作时间
刊印与书名
《我史》“鉴注”的时段
《我史》的真实性
礼送康有为出日本
光绪二十四年岁暮康有为写作时的心情
“鉴注”的方式
《我史》光绪二十年——二十四年鉴注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导读
20.1 第一次进京会试
20.2 余联沅弹劾《新学伪经考》
20.3 曹泰之死
20.4 第一次桂林讲学
20.5 甲午战争与“上清帝第一书”
20.6 桂林山居与著书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导读
21.1 陈千秋之死与“同人局”
21.2 第二次进京会试
21.3 张荫桓赴日议和被拒
21.4 《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21.5 “联省公车上书”(“上清帝第二书”)
21.6 《冯关条约》画押
21.7 光绪帝战后改革之朱谕
21.8 康有为会试中式
21.9 授工部主事不就
21.10 “上清帝第三书”之进呈及光绪帝下发改革诸奏章
21.11 “上清帝第四书”
21.12 京师修整街道
21.13 开办《万国公报》(强学会)
21.14 与翁同稣之相会
21.15 翁同稣改革愿望与毓庆宫之妒
21.16 弹劾徐用仪
21.17 弹劾潘赞清
21.18 倡立强学会
21.19 与李提摩太之交往及西人参助强学会
21.20 强学会的捐款收入与内部矛盾
21.21 康有为离开北京及强学会被封
21.22 游历天津、山海关
21.23 与张之洞之南京相会,创办上海强学会
21.24 杨文会仪器款项
21.25 返回广东与《强学报》停刊
21.26 慈禧太后之逆施
21.27 康有为晚年所写之眉注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导读
22.1 万木草堂
22.2 康广仁、何廷光与《矢口新报》
22.3 “同人局”购书
22.4 第二次赴桂林
22.5 搜集日本书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导读
23.1 第二次桂林讲学与圣学会
23.2 回粤讲学、筑室花埭、再赴上海
23.3 巴西移民计划与赴京疏通
23.4“-上清帝第五书”、为王鹏运等人拟奏折
23.5 翁同稣挽留康有为,高燮曾奏荐人“弭兵会”
23.6 杨深秀欲保康有为,张仲炘与康有为之关系
23.7 运动京师各学会
23.8 德国占领胶州湾
23.9 联日本策与对日赔款延期
23.10 为杨深秀、陈其璋拟联英、日折,康有为对英国之认识
23.11 作联英、日策而未被采纳
23.12 英、俄贷款之争
23.13 自开通商口岸
23.14 大同译书局
23.15 “经济特科”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导读
24.1 总理衙门约见
24.2 “上清帝第六书”与《戊戌奏稿》之作伪
24.3 京师各省学会
24.4 “上清帝第六书”交总理衙门议复
24.5 “上清帝第七书”与进呈《俄彼得变政记》
24.6 上书联英、日拒割旅、大,再度发动联省公车上书
24.7 为文悌拟奏折
24.8 进星《日本变政考》等书
24.9 “昭信股票”发行
24.10 “英德续借款”
24.11 为宋伯鲁、陈其璋拟奏折派容闳赴美筹巨款办新政
24.12 请改律例
24.13 创立保国会
24.14 孙灏攻保国会,潘庆澜弹劾保国会,《国闻报》上的反击
24.15 康有为欲回广东,光绪帝催促总理衙门议复“-上清帝第六书”
24.16 与日本“合邦大会”
24.17 为杨深秀、徐致靖拟奏折,促发百日维新之旨
24.18 为杨深秀、徐致靖、宋伯鲁拟请变科举、废八股等奏折
24.19 与李盛铎之关系
24.20 徐致靖奏荐“备顾问”,翁同稣之罢斥
24.21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24.22 授总理衙门章京
24.23 上奏谢恩并进呈《孔子改制考》
24.24 废“八股”改“策论”
24.25 奉旨进呈奏折书籍,未就总理衙门章京职
24.26 生童岁科试请即改策论
24.27 设立特许专卖制度
24-28 为杨深秀、宋伯鲁拟奏折请定阻挠新政罪
24.29 弹劾许应骥
24.30 文悌弹劾康有为
24.31 优拔贡朝考改策论,科试之经史分科
24.32 请各省开设高等学堂、中小学堂
24.33 第二次进呈《日本变政考》
24.34 进呈觥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等书
24.35 《京师大学堂章程》之起草
24.36 孙家鼐执掌京师大学堂与总教习之争
24.37 孙家鼐请删康有为书中孔子改制字样
24.38 张百熙保康有为“经济特科”,康党的保荐、保举攻势
24.39 康有为请在上海等处设立商务局
24.40 宋伯鲁请派梁启超督办上海《时务报》
24.41 康广仁要求康有为回粤办学
24.42 荣禄在天津的所作所为
24.43 孙家鼐请派康有为去上海督办《时务官报》
24.44 廖寿恒为康有为代递书籍条陈,孙家鼐上奏《时务官报》办法
24.45 “制度局”、“议政处”、“立法院”
24.46 李端棻请开“懋勤殿”
24.47 总理衙门议复“上清帝第六书”,光绪帝命“另行妥议具奏”
24.48 军机处、总理衙门再次议复“上清帝第六书”
24.49 议复“上清帝第六书”诸后果
24.50 设立“农工商总局”
24.51 汪康年改《时务报》为《昌言报》
24.52 陈宝箴奏请《孔子改制考》自行毁版
24.53 湖南新旧两派之争,杨深秀请力除积习
24.54 弹劾谭钟麟、松蕃
24.55“万寿节”庆祝、新政谕旨刊刻誊黄
24.56 徐致靖奏请开“编书局”
24.57 进呈《波兰分灭记》与光绪帝赏银
24.58 王照上书与罢免礼部六堂官
24.59 司员士民上书
24.60 光绪帝召见保举官员
24.61 新任军机四章京“参预新政”
24.62 曾廉上书弹劾康、梁
24.63 光绪帝任用军机四章京之“深意”
24.64 康有为上书“官差并用”与光绪帝裁汰冗员
24.65 徐致靖奏请设“散卿”
24.66 新任礼部堂官,阔普通武请设“议院”
24.67 京外士民亦可上书
24.68 懋勤殿的政治设计,欲留黄遵宪主持新政
24.69 光绪帝欲开“懋勤殿”
24.70 “设立参谋本部”、“改元变服”、“迁都上海”
24.71 游说袁世凯
24.72 徐致靖保袁世凯,光绪帝密诏
24.73 八月初二日明谕康有为赴上海与光绪帝第二道密诏
24.74 立山、杨崇伊、荣禄、李联英等人请训政
24.75 荣禄“调兵”与杨崇伊八月初三日递折
24.76 谭嗣同八月初三日夜见袁世凯
24.77 康有为八月初三日晚的活动及初五日袁世凯请训
24.78 与伊藤博文、李提摩太的会见,欲聘其为顾问
24.79 康有为初五日离京,慈禧太后政变
24.80 上海英领事派人救康并护送至香港
24.81 康有为到达香港及家人逃港澳
24.82 康广仁被捕
24.83 张荫桓被捕
24.84 荣禄入京,“飞鹰号”的行动
24.85 梁启超逃亡
24.86 谭嗣同被捕,王照逃亡
24.87 杨深秀被捕
24.88 杨锐、林旭、刘光第、徐致靖被捕经过
24.89 “六君子”就义,张荫桓等人之处置
24.90 陈介叔、梁元理赴京拾康广仁遗骨未果
24.91 康广仁事迹
24.92 文悌弹章之后果
24.93 上海捕梁启超之行动
24.94 广东捉拿康、梁之行动及抄没家产
24.95 从香港中环警署转居何东家
24.96 与贝思福勋爵在香港会谈
24.97 康有为东渡日本
24.98 改革派人士之处置及改革措施被废止
24.99 “十一不死”
24.100 写作动因与时间
附录
《我史》手稿本所录注文、跋语
韩文举注文
叶湘南跋语
伍庄跋语
刘翰棻跋语
孔昭焱跋语
钟玉文跋语
吴恒炜跋语
郑雪庵跋语
鲍文跋语
张砚瑜跋语
叶衍华跋语
孔昭鑫跋语
顾颉刚抄本所录丁文江之跋语
征引文献目录
索引
人名索引
奏折、条陈索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了先生这部九百余页的皇皇巨著。本着“求真”的精神,先生为康有为生前未来得及发表的《我史》鉴注八十余万言,唯学人精神也。浅薄的收获如下:1.康有为有才华(利用孔教、懂西学)、有手段(开学堂、利用报刊舆论)、有组织(团伙上奏、相互举荐)、有野心(帝师甚至素王)但政治智慧天真(夺权慈禧、孤立当权派、策反袁世凯军事政变)、好张扬;2.光绪愿意配合变法但并无实权,操之过急且无法取得慈禧信任;3.慈禧允许维新然而不容染指任何权力;4.谭嗣同真脊梁也,然六君子并非志同道合;5.梁启超在政治上无大表现,更多体现在引领舆论上;

评分

##已入手。

评分

##考证之详细,史料之广博,叹为观止。 康有为可以说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了。

评分

##《我史》原文,二万余字而已。经过考证之后竟成如此一本煌煌巨著,实在可见考证功底。不过如此一考,有相当多以《我史》为基础的戊戌史事,恐怕要重新审视了。

评分

##康夸大其本人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其所言所行自以为是、政治经验幼稚,不可能当担两千年帝制转型之大任。

评分

##2020-08-31 读罢第二本,开始读第三本。读罢一半,太过冗长,也是自己没时间静下心来看。

评分

##2020-08-31 读罢第二本,开始读第三本。读罢一半,太过冗长,也是自己没时间静下心来看。

评分

评分

##康虽从来未进入过权力中心,但本质上还是想推行至上而下的改革,而且到最后却是也摸到门道了,我一直秉持历史不能假设思想,但这次却认为若真除掉慈禧,历史可能又是另一种样子了。所以说康必然失败的论断我认为除了兵权上无论是袁、黄还是徐都必然失败是值得肯定的,剩下也并不能全盘否定。所谓改良派只是推测,毕竟按照当时的思想来看只能说有可能最后成为改良派,且改造相对于推翻来说难万倍不止,孙中山选择了一条更简单的路。回到本书,作者用十年去考证一个人的三年,这种科研精神与毅力让人佩服到不行。读毕,深感中国改革之艰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