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前15年北洋政府时代是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 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最为黑暗、最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颇具成效的时期?为什么人们历史记忆中军阀肆虐的北伐前10余年却呈现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教育较为自由多元的现象,作为“科学、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民国政治史,确实太边缘化,不知是学者有意为之还是本身太受其他专门史的挤压。若要史实重建,不但成果单薄,且在毛-范通史体系影响与叙述下(沈渭滨教授语),几乎每个重大事件都迷雾重重、谬误重重,实际上学者与大众都对此段历史很陌生。杨天宏老师广采史料、用心考据、奋力正本清源,尽管结论未必百分百服众,依然大赞。
评分##高举政治史大旗。《学生亚文化》那篇文章很好看,点出学生们的精英意识。总之每篇文章都挺值得看看的。
评分##民国历史研究的大家如杨奎松、汪朝光、王奇生、邓野等学者,视域基本集中在国民政府时期,且多偏重国共两党历史。杨天宏教授的这本《革故鼎新:民国时期的法律与政治》可谓北洋政治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在作者看来,以往的北洋史研究多是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对政治史关注不够。而政治史在民国研究史中可谓提纲挈领,抓住政治史这个“主要矛盾”,可以克服新史学的“碎片化”问题,起到纲举目张之成效。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学术追求,结合兰克史学的特点和年鉴学派的方法,讲究总体历史观,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面面俱到的考察,同时又极为注重史料文献,具体而微,追寻历史客观真相。
评分##下编给我启发更多
评分##按需。
评分##高举政治史大旗。《学生亚文化》那篇文章很好看,点出学生们的精英意识。总之每篇文章都挺值得看看的。
评分##谈退位诏书、民初政党和袁世凯「去北洋化」努力的三篇读起来不错。大概认为,退位诏书只是古代衔璧出降的翻版,清点一下版籍、兵民而已;民国政党政治之坏,起于「革命尚未成功」故而要反复革命;袁氏当国之始,一心想要当天下共主,并且建立法制和文官政治,北洋之离散解体这时就开始了。
评分##出版一年之后,居然奇迹般地脱销了
评分##比较注重用史料还原事件,和法学界写的注重解释的不同。其中一两篇旧文章没必要收如,与全书主题不统一,有些内容还前后矛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