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第3輯 套裝1-9冊)
定價:5980.00元
作者:石立善,周斌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520188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先秦兩漢諸子之書,記錄諸子百傢時代的各傢爭鳴思想,係中國傳統文獻的精華部分,東傳日本之後,得到廣泛流傳與閱讀。經過一韆餘年的漫長的接受與學習期,在江戶時代終於開花結果,日本漢學傢開始瞭獨自的研究與注釋,對於儒傢、道傢、法傢、名傢、兵傢、醫傢、雜傢等先秦兩漢諸子之書,皆作有富有學術價值的深入研究,著作多達數百種,頗值得參考。清代學者如阮元、俞樾、孫詒讓,以及近代治諸子學的學者如梁啓超、梁啓勛、高亨等,都大量參考日本諸子校注與研究成果,並在自己的著作中予以引用。日本的諸子學校注與研究著作,不獨在版本流傳上,因其多見到中土已經失傳的珍異抄本,故在文字校勘上,多可以補中土版本的不足,另外,由於日本學者精研漢學,對於文字訓詁與義理闡述,也能提齣自己的觀點,常可以匡正中土學者的不逮。至於文化上的異域之眼,更可以取長補短,對諸子思想的多元傳播與深入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匯編從江戶到近代為止的漢文著作中,精選善本,單頁原大影印,匯編為叢書,每種新編詳細目錄,便於檢索。這批文獻都是次在中國齣版,可為學術界提供日本漢學的珍貴學術文獻及藉鑒,推動域外漢籍研究及先秦兩漢諸子領域的研究。
目錄
冊
管子纂詁
第二冊
管子纂詁考譌
管子纂詁補正
管子補正
管子考
第三冊
韓子解詁
第四冊
韓非子翼毳(上)
第五冊
韓非子翼毳(下)
第六冊
韓非子疏證
第七冊
韓非子全書評釋
第八冊
讀韓非
補訂讀韓非子
增讀韓非子
第九冊
定本韓非子纂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冊
管子纂詁
第二冊
管子纂詁考譌
管子纂詁補正
管子補正
管子考
第三冊
韓子解詁
第四冊
韓非子翼毳(上)
第五冊
韓非子翼毳(下)
第六冊
韓非子疏證
第七冊
韓非子全書評釋
第八冊
讀韓非
補訂讀韓非子
增讀韓非子
第九冊
定本韓非子纂文
這套《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匯編(第3輯 套裝1-9冊)》的齣現,無疑是為我們這些深耕古代思想史的學者提供瞭一份難得的珍寶。我一直以來在整理先秦諸子學在日本的傳播脈絡時,常常感到資料的零散和不便。以往,我們需要在日本的各大古籍數據庫、大學圖書館的特藏目錄中耗費大量時間去搜集和篩選那些關於儒傢、道傢、法傢等流派在日本學界的早期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往往散布在各種期刊、專著的附錄或者會議文集中,難以形成係統性的概覽。這部匯編的價值就在於它將這些分散的、帶有時代烙印的日本學者的研究視角和方法進行瞭一次全麵的梳理和集中展示。通過研讀這些文獻,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曆史時期,日本學者是如何理解和闡釋孔孟老莊的,他們是如何將其思想資源與本國的社會現實和學術傳統相結閤的。特彆是那些早期如江戶時代或明治維新初期的文獻,它們所反映的對中國思想的“初讀”感受,那種既敬畏又試圖“本土化”的復雜心態,是研究中外思想交流史的活化石。這份匯編,無疑極大地降低瞭研究門檻,讓我們可以更便捷地把握日本漢學界在諸子學研究上的發展軌跡和重要節點。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代哲學在東亞區域轉譯和接受過程的研究者,我對於這套匯編的實用性感到由衷的欣慰。我們都知道,日本學界在先秦兩漢思想的研究上,尤其是在對文本的精細考訂和對特定學派的深入挖掘方麵,有著其獨到的優勢和深厚的積澱。這套匯編收錄的文獻,顯然是經過瞭細緻的甄選,涵蓋瞭從基礎性的注釋、流派比較到對特定概念(比如“仁”、“道”、“名”等)的跨文化解讀等多個層麵。我尤其欣賞它在收錄範圍上的廣度,不僅僅局限於主流漢學傢的高頭大論,更可能包含瞭對一些地方性學術團體內部討論的記錄,這對於我們理解“研究共同體”的形成至關重要。閱讀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論述,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百年的思想對話,能夠清晰地看到,當西方哲學思潮湧入日本後,這些本土學者是如何用他們對諸子學的理解來作為對抗或融閤的工具的。這種視角的轉換,對於我們重新審視和評估中國本土的諸子學研究,也提供瞭全新的參照係和批判性思維的維度。
評分老實說,在接觸到這套匯編之前,我對日本學界在諸子研究上的具體成果瞭解得並不全麵,總覺得隔著一層語言的壁壘,隻能依賴二手資料的轉述。然而,這套匯編的齣版,簡直是為我搭建瞭一座直接通往原汁原味思想現場的橋梁。我立刻翻閱瞭其中關於韓非子研究的部分,發現其中有幾篇針對“外儲說”的論述,其切入點非常新穎,尤其關注瞭其理論框架與日本古代律令製之間的潛在聯係,這種微觀的比較分析,是國內研究中較為少見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匯編的編排方式似乎也體現瞭編輯者的學術關懷,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堆砌,很可能在體例上做瞭某種程度的脈絡梳理,讓讀者能夠循著時間或主題的綫索進行追蹤。對於研究者而言,這種結構化的便利性,比單純擁有海量資料更為寶貴。它幫助我們快速定位關鍵的學術爭論點和發展趨勢,避免在浩瀚的資料中迷失方嚮,極大地提高瞭研究效率。
評分這九冊的匯編,拿在手裏分量十足,那種沉甸甸的紙張和嚴謹的裝幀,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學術的重量感。我最看重的,是它所揭示的“他者視角”的價值。我們習慣於從自身文化立場去解讀諸子百傢,難免會有“燈下黑”的盲區。而日本學者,作為擁有相似儒傢文化背景、卻又保持著一定距離的“他者”,他們提齣的問題往往能夠精準地切中我們自身研究中的理論盲點。例如,他們對“名傢”的某些概念化處理,雖然有時被我們認為是過度抽象,但卻強迫我們去思考,這些概念在跨文化傳播中是如何被“重塑”的。這部文獻匯集,本質上是一部濃縮的、高質量的、關於諸子學“跨文化詮釋史”的數據庫。它不僅是對曆史研究的貢獻,更是對未來研究方法論的啓示——告訴我們,跳齣本土語境,擁抱外部批評的聲音,是深化自我認知不可或缺的一步。
評分我這次試著在幾個不同的研究課題上,運用瞭匯編中的部分材料進行印證,效果令人驚喜。例如,我在探討先秦“法”與“禮”的關係在日本思想史上的接受時,發現匯編中收錄的幾篇明治時期對荀子“性惡論”與日本佛教教義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擊中瞭要害。那些論述的邏輯之嚴密,對文本的把握之精準,讓我不得不佩服日本學者那種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他們對待中國古代經典的審慎態度,往往體現在對每一個字、每一個注釋的細緻推敲上。這套匯編匯集的是日本學者的“工匠精神”在古典詮釋學上的集中體現。它不像某些綜述那樣追求宏大敘事,而是紮根於文本細節,通過對細節的層層剝離,建構起對先秦思想體係的整體認知。對我而言,這不再是簡單的文獻參考,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嚴肅對待古典”的教科書,每一個篇章都值得反復咀嚼和藉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