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贞观政要 | 作者 | 骈宇骞注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077421 | 出版日期 | 2011-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763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贞观政要(精)》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史的时空,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了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君道(凡五章)卷二求谏第四(凡十一章)附:直谏(凡十章)君臣鉴戒第六(凡七章)封建第八(凡二章)太子诸王定分第九(凡四章)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凡七章)卷五论忠义第十四(凡十五章)公平第十六(凡八章)卷六谦让第十九(凡三章)慎所好第二十一(凡四章)杜谗邪第二十三(凡七章)奢纵第二十五(凡一章)卷七文史第二十八(凡四章)卷八刑法第三十一(凡九章)贡赋第三十三(凡五章)卷九安边第三十六(凡二章)行幸第三十七(凡四章)灾祥第三十九(凡四章)慎终第四十(凡七章)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通常喜欢在睡前阅读一些需要静心思考的书籍,这本《贞观政要》正好契合了我的习惯。它最大的特点是“反直觉”的深刻。在如今这个追求“短期效益”的时代,书中却反复强调“长远谋划”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时代思潮的温和反抗。这本书的体例编排非常清晰,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非常友好,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套精心整理的“君主行为指南”。我发现,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谁赢了谁输了”的层面,而是开始关注“他们为什么能赢,以及还能赢多久”。这种视角的转换,非常宝贵。我尤其喜欢它对“循名责实”的强调,这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工作和责任的准确定义与追责,永远是稳固一个体系的基石。每次合上书本,内心都会有一种被涤荡后的平静和清醒,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吧。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注释详尽的读者,阅读任何历史典籍,如果缺乏旁征博引,总会觉得意犹未尽。《贞观政要》的这个版本,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很多关键的引文和典故,都有清晰的出处标注,这让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能追踪到其思想的源头。这种严谨性,让我对出版社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段关于“节俭”的论述,书中引了《周易》中的相关话语,如果不是有细致的注释,我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深层的文化关联。对我而言,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通过一本书,串联起更多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恰好扮演了这样一个“枢纽”的角色。它不是那种只提供结论的“成功学”读物,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思考工具。封面设计朴素得近乎严肃,但这恰恰符合了内容的核心精神——专注于内容本身的力量,而非外在的包装。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想补全一下自己书架上关于“治世经典”的拼图。但没想到,阅读的过程却成了一种意料之外的收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史书的严肃性,又不失对话体的生动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用人”和“纳谏”的论述。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强调“高效”和“执行力”,但《贞观政要》里却反复强调,君主的“不自满”和臣子的“敢于直言”,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我个人在工作中也遇到过一些类似的困境,如何平衡下属的意见和决策的效率,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参照系。我特别喜欢它记录的那些君臣之间的“交锋”片段,那种真诚的争论,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客套,是现代职场中极为稀缺的品质。书中的许多道理,例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放在今天,依然是一剂强心针。我不是在研究历史,我是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一个更清醒的决策者。
评分这本《贞观政要》的影印本,初拿到手时,那种纸张特有的、略带陈旧的油墨香气,立刻将我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唐初。我原本是对历史抱着一种比较疏离的态度,觉得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无非是权力更迭的冰冷记录。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庄重而不失雅致的古风,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和校勘上的严谨,这对于一个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许多晦涩难懂的典故和人名,都有清晰的注解作为支撑,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我不是那种会逐字逐句去考证史料真伪的学者,我更看重的是阅读体验本身。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对原著的尊重,没有进行过多花哨的现代化处理,保持了历史文献应有的厚重感。每次翻开,仿佛都能感受到李世民君臣之间那种直言不讳的君臣之道,那些对话,即便跨越千年,依然充满了现实的警示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智慧的窗户,让人在安静的午后,与古人的风骨对饮。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碎片化的网络资料可以比拟。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翻看时,我有些不适应那种文言文的叙事节奏,总想把它当成小说来读,结果磕磕绊绊。但一旦进入状态,你会发现它那种凝练的表达方式,信息密度非常高。它不像某些史书那样事无巨细地罗列时间线,而是高度聚焦于“治理”的核心议题。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原则,应用到我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观察上,比如对舆情的处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等,都能在书里找到历史的影子和智慧的投射。我尤其欣赏它对“刚柔并济”的阐述。李世民的形象,在我心中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修正的领导者。这种“可学习性”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教你如何攫取权力,而是教你如何“维系”权力,这才是更难能可贵的。阅读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停下来,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一些让我产生共鸣的句子,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一位千年前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