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韩非子
定价:40元
作者:张悦注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7405024
字数:240000
页码:42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由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从“性恶论”出发,证明了法治的必要性以及可能获得的政治利益。他深刻地批判了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认为这些观点是极其迂腐和不切实际的,法治比单纯的德治要更胜一筹。韩非总结了“往者得失之变”,找到了“法与时转则治”的历史规律,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进化论思想。韩非学说讲功用,从功用的方面为法律下了定义;建立了法、术、势三位一体的学说,把慎到的“势”转化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主张“抱术处势则治”和“奉公术废私术”;以“无为”作为法治的理论;主张重刑主义。
《韩非子》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诸如人们稔熟于心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均出自该书。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国学经典读本丛书:韩非子》以中华书局1954年《诸子集成》本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为底本,同时参考了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1960年中华书局梁启雄的《韩子浅解》、2006年岳麓书社张觉的《韩非子校注》。在保证韩非子思想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体现其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从五十五篇中选取其中的十七篇,包括《初见秦》《喻老》《显学》及《说林》、内外储五篇,还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说难》《孤愤》《五蠹》等章节。
本丛书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所选国学经典进行注释、翻译,对难字加以注音,有的还在篇前加以导读性质的题解。其中,古文辞类各书采用原文加注释和译文的形式,诗词类各书采用原文加注释、赏析和辑评的形式;对于大部头的原著采用选编的方式,选择其重要且可读性强的篇章。丛书追求注释简明,译文通达。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旨在为国学爱好者提供一套浅近晓畅的国学读本——通过难字注音,使读者诵读经典顺畅无碍;通过题解、注释、翻译和赏析,令读者领悟国学经典的内在魅力,彰显国学经典的现代价值。目录
作者介绍
韩非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33年在世。
韩非本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曾从学于荀况,和李斯一起继承了荀况“隆礼重法”中法治的思想,并将法家的思想发扬光大。韩非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他积极向韩国国君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转而埋头于著书立说,陆续撰有《说难》、《孤愤》、《五蠹》等十余万字的论著,被后人收录为《韩非子》一书。
文摘
序言
这本被誉为“法家集大成者”的著作,初读之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那种冷峻到近乎无情的理性光辉。它不像某些古代典籍那样,充斥着温情脉脉的劝诫或是对道德的空泛歌颂,韩非的文字直击权力运作的核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自利与政治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他对“势”与“术”的精妙剖析。 “势”之所在,君王便拥有了不容置疑的权威,这绝非基于血缘或天命,而是基于一种结构性的力量;而“术”则是驾驭这种力量的工具,是君主用来制衡臣下、确保政令畅通的隐秘手段。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战国乱世的权力中心,看着那些权谋的齿轮如何精密地咬合,每一次的权衡取舍都关乎国家的存亡。那种将人视为工具而非道德主体的视角,初看或许令人不安,但深入思考后,却能体会到在那个残酷环境下,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真正的“富国强兵”。书中对“法不阿贵”、“赏罚必信”的强调,构筑了一个看似冰冷实则极为公正的体系框架,这对于一个渴望秩序和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直插封建社会乃至人类治理的病灶。它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个论断都像钉子一样被狠狠地锤进读者的脑海里。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排山倒海的论证气势,韩非似乎永远不满足于一个观点,他要从正反两面、从历史经验到人性揣测,层层剥茧,直到让你无从辩驳。读到他批判那些循古不化、抱残守缺的儒家学说时,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墨守成规只会导致灭亡,主张必须根据时势来制定新的治理方略。这种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变革精神,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它迫使我们跳出对“理想国”的浪漫想象,直面现实政治的残酷逻辑。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对“现实”这个词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那些过去模糊不清的社会运作规则,似乎都在他犀利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见,令人敬畏。
评分从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且深入的视角来观察战国时期的群雄逐鹿。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战争的胜败,而是试图解构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崛起,而另一些则必然衰亡。韩非的视角是自上而下的,他将君主视为系统的核心处理器,所有的大臣、百姓都是这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环节。这种将国家治理视为一种精密的工程学的看法,是极具开创性的。我尤其对书中引用的那些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印象深刻,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其理论的生动注脚,每一个典故都被他娴-熟地运用,服务于他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些故事的选取和阐释,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也让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去对照史书,看看韩非笔下的历史叙事与官方记载有何异同,这种双重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反直觉”的,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观念。如果说儒家构建的是一个“应该怎样”的世界,那么韩非构建的就是一个“实际是怎样”的世界。它毫不讳言君主的孤独和权力的异化——权力一旦集中,君主就必须与臣下保持一种必要的距离和不信任感,否则便可能被架空或反噬。这种对人际关系中权力动态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企业管理和人际交往中的许多微妙之处。它教导我们辨识隐藏在温情面纱下的利益诉求,理解“名”与“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虽然这本书的结论导向的是集权统治,但其分析问题的逻辑框架,那种对效率、统一性和可控性的极致追求,对于任何希望构建高效组织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智力训练。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算计与功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精炼,有一种金石之声的铿锵感。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时回顾的“操作手册”。每一次重读,我都会发现自己过去忽略了某一个关键的转折词,或是误解了某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这充分体现了其内容的密度之高。例如,他对于“循名责实”的论述,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复杂的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这种文字的“密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挑战,需要读者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借助注释来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领悟了其中一章的精髓,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胜过读十篇空洞的说教文章。这本书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力,绝非浪得虚名,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基于实践和结果导向的治理思维范式,是一种值得反复研习的智力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