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墨子
:24.90元
作者: 墨子及其弟子;吕昴 注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56811946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线装中华国粹:墨子》:
原文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日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①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刍②牛羊,豢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④,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日: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日: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⑤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注释
①贼:残害。
②刍:用草料喂养。
③豢:喂养。
④醴:甜酒。粢:米饼。盛:指装了祭品的器皿。
⑤遂:通“坠”,失掉。
译文
那么什么可以作为治国的法则呢?所以说没有比效法天道更好的了。天的运行广大而无偏私,它的恩施博厚而不自以为有德,它的光明长久而不衰减,所以圣王效法天道。既然以天为法则,那么动作行为,一定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停止。然而天希望什么厌恶什么呢?天一定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相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相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呢?因为天普遍地爱一切人,普遍地给一切人利益。怎么知道天普遍地爱一切人,普遍带给一切人利益呢?因为天拥有一切人,供养一切人。
如今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人无论长幼贵贱,都是天的臣民。所以人们无不饲养牛羊猪狗,洁净地准备好酒食祭品,以此来恭敬地服侍上天,这不就是拥有一切人,供养一切人吗?所以说爱人利人者,上天一定会赐福给他;厌恶人残害人的人,上天一定会降祸给他。所以说无辜的人,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为什么说人们相互上天就会降祸呢?是因为知道上天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相给予利益,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
昔年的圣王禹、汤、文王、武王,普遍地爱天下的百姓,带领他们尊敬上天,服侍鬼神。他们给予众多百姓利益,所以天赐福给他们,使他们成为天子,使天下诸侯都尊敬服侍他们。暴君桀、纣、幽王、厉王,憎恨天下所有的百姓,带领百姓上天,侮辱鬼神。他们残害的人多,所以天降祸给他们,让他们失去国家,死去并且成为天下的耻辱。后代子孙责骂他们,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所以做不善之事而得祸的,桀、纣、幽王、厉王就是。爱人利人而得福报的,禹、汤、文王、武王就是。爱人利人而得福报的人是有的,厌恶人残害人而招致灾祸的人也是有的!
……
序言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像一个精密的钟表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根游丝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逻辑上的严谨度让人叹服。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重时间线的交织叙事,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迷惘,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因果链条。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叙事节奏,就会发现这种复杂性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解读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设置“伏笔”,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或背景描述,到故事后半段都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被重新激活,构建起一个宏大而自洽的世界观。更难得的是,在如此复杂的结构下,作者依然保持了叙事上的清晰度,没有因为炫技而让故事变得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成功解开谜团后的满足感,远超普通阅读体验。我甚至忍不住反复翻阅,去标注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去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铺设线索,这种文学上的匠心独白,是值得所有热爱叙事艺术的人去细细品鉴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凝练的张力”。它用词极其考究,很少出现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取都像是经过反复打磨的刀刃,精准地切入主题。这种简洁的力量,使得文本的密度非常高,你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对于习惯了当代白描式写作的读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咬口”,但一旦适应了,就会发现这种语言的效率和美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构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感”,读者仿佛能从文字的排列组合中听到一种古老的韵律,既有史诗般的庄重感,又不失诗歌般的韵律美。我尤其留意到作者在处理情绪爆发时的克制,他极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嚎啕大哭或歇斯底里,而是通过环境的突变、肢体的细微动作或是场景的突然静默来暗示,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比直接的宣泄更具冲击力,让读者心头一紧,去自行填补那份汹涌的情感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实在是太独特了,简直像是一口深埋地底、初次被挖掘出来的古井水,清冽却又带着泥土的淳厚气息。作者对于叙事的节奏感把握得炉火纯青,他似乎毫不着急,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登场都像是精心编排的戏剧,有足够的铺垫和留白,让人在细嚼慢咽中体会到那种慢慢渗透的意味。我尤其欣赏它在描摹环境细节上的功力,那些关于光影、气味乃至季节更迭的描写,不是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将环境融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之中,使得整个故事的“呼吸感”非常强。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进入”那个时代、那个氛围之中,连空气中的湿度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现代很多快节奏小说难以企及的。它没有宏大叙事的急切,而是专注于个体在特定历史节点下的挣扎与坚守,那种内在的张力,不动声色却又震撼人心。读完后,我需要花上好一阵子才能从那种深沉的意境中抽离出来,回味那些关于人性幽微之处的刻画,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这本书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不适应那股冲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后劲便会慢慢显现出来,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坦白讲,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它的严肃性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很快,我的担忧就被证明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虽然深邃,但其中蕴含着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温暖和对生命力的赞颂。它探讨的问题很宏大——关于信仰、关于秩序、关于个体价值的实现——但落脚点却永远在具体的人身上。书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即使再微不足道,作者也赋予了他们完整的尊严和复杂的情感光谱,没有脸谱化的善恶之分。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哲思的对话,它们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从人物的困境和选择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智慧的火花。这种“寓深刻于平淡”的能力,着实让人钦佩。读完之后,我没有感到被什么沉重的道理压垮,反而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和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理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我们所坚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带来的思考是持久而非短暂的。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件极其复杂的手工艺品,而不是批量生产的商品。它的世界观设定宏大而精密,每一个文化符号、每一个历史典故的引用都显得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书,而是那种需要你备上笔记本,时不时停下来查阅资料,甚至反复阅读章节以确认自己是否完全捕捉到所有层次含义的作品。我欣赏作者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牺牲其内在的复杂性和思想深度。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智力投入,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某些哲学命题的理解边界。这本书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次深入精神领域的探险,让你在走出故事之后,带着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那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