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一戰戰史
定價:49.00元
作者: 韋斯特威爾,鴻雁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數:
頁碼:24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一段驚心動魄的戰爭往事,一捲悲壯慘烈的戰爭素描,全景再現20世紀初那場血淚與生死交織的空前軍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瞭歐洲的桶,隨著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列強紛紛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綿延韆裏的鐵絲網和壕溝陣地,成為列強廝殺的角力場。數以百萬計的軍人撕殺在彈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齣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兩個集團都瘋狂擴軍,許多新式武器被投入瞭戰場,飛機、坦剋、機槍和毒氣的使用,改變瞭以往的戰爭形式,也大大增加瞭這場戰爭的殘酷性。隨著德國的投降,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在為時四年零三個月的殘酷戰爭中,有3000多萬人死傷,歐洲幾乎失去瞭整整一代的年輕人,經濟損失達韆億美元。這場戰爭,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等。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但這場號稱將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造成的結果之一,竟是下一場規模更大的世界大戰。
《一戰戰史》不僅分析戰爭形勢和戰略戰術,介紹戰役經過、主要將領、武器裝備,更論及曆史謎團和一戰趣聞等,盡量還原次世界大戰的本來麵目。迴顧這次空前浩劫。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不僅可以豐富知識。更可以吸取曆史教訓,更深入地反思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戰爭與和平等問題。
目錄
開戰原因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戰爭之路
協約國戰爭計劃
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戰爭計劃
歐洲陷入戰火
德國入侵比利時
邊境要塞
重炮
國境之戰
空中偵察機
濛斯和萊卡托
炮
馬恩河戰役
和刺刀
奔嚮海岸
伊普雷斯次會戰
1914~1915年,人侵塞爾維亞
俄軍入侵東普魯士
騎兵
坦能堡戰役
波蘭和加西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
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行動
海上襲擊艦
德國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戰
防潛柵
科羅內爾和福剋蘭群島
戰列巡洋艦
1915年——塹壕戰
第二次伊普雷斯會戰
毒氣戰
阿圖瓦二次會戰
塹壕體係
香巴尼和阿圖瓦的會戰
早期的戰鬥機
對俄鼕季攻勢
迫擊炮
德國的戈爾裏采一塔諾攻勢
熱氣球
伊鬆佐沿岸的4次戰役
進攻達達尼爾海峽
前無畏級戰列艦
加利波利登陸行動
水上飛機和飛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戰綫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達米亞戰役
海戰白熱化
加利波利戰場上的大撤軍
德國潛艇
後方
齊柏林飛艇
1914~1918年,戰火中的平民
重型轟炸機
1916年——消耗之年
凡爾登——德軍齣擊
索姆河首日
機槍
凡爾登——法軍復蘇
塹壕戰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製坦剋
俄國支援盟友
羅馬尼亞戰役
僞裝
意大利戰場的僵持
上飛機母艦和航空母艦
薩洛尼卡的軍事行動(1916~1917年)
東非地區的戰爭(1914~1918年)
日德蘭海戰
無畏艦
潛艇鋒芒漸露
驅逐艦
地中海海戰(1914~1916年)
艇
協約國的潛艇
1917年——歐洲決勝之年
阿拉斯之戰
輕型轟炸機
尼維爾攻勢
德國和法國的坦剋
莫西尼斯之戰
戰
帕斯尚爾之戰
沿海、邊塞及鐵道綫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戰
飛行員與戰鬥機戰術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戰
後一次高加索之戰(1917~1918年)
比爾謝巴之戰
美索不達米亞戰役(1917~1918年)
打敗潛艇(1917~1918年)
反潛武器
1918年——協約國的勝利
“邁剋爾行動”
後來的戰鬥機
防空炮
德軍後的攻勢
“巴黎炮”
對地攻擊機
給美軍的裝備
美軍的輪作戰
物資轉移
茲河一阿爾貢攻勢
通信
突破興登堡防綫
手槍:
裝甲車
意大利戰場的後一輪會戰
解放巴爾乾
美厲多之戰
巡洋艦
德國海軍嘩變
戰爭的後果
停火
和平協議
國際聯盟
戰爭與迴憶
作者介紹
文摘
《一戰戰史》:
開戰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亞一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瞭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時,巴爾乾地區的地方勢力正鬥得沒完沒瞭,所以大部分的歐洲人在剛剛知道這個消息時都沒怎麼在意,覺得這充其量也不過是又一個比以往更不同凡響的鬥爭新産物罷瞭。盡管這起並沒有在其發生的當日就直接導緻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就在那個夏日的禮拜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它就演變成瞭一根,把歐洲的主要勢力都吸引到瞭瓜分世界的戰火之中。
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之間在經濟、政治和領土等方麵積纍瞭很多的矛盾,而各種秘密條約的簽署將相關勢力分化為對立的軸心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也使得矛盾進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國首腦決心要用戰場上的勝敗來理清混亂的局麵,因此有意無意地都放棄瞭遏製衝突的努力,決策者的這種態度在其他諸多因素的作用下終導緻瞭武裝衝突的爆發。但當時卻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場戰爭後來將會演變成一次曠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的曠世浩劫。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在次世界大戰之前,巴爾乾地區就早已因為國傢間的對立和局部戰爭而四分五裂瞭,而1914年6月刺殺那個寂寂無名的奧匈帝國皇儲的行動,不過是這次世界大戰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若乾年裏,歐洲列強就已經分化成瞭兩大對立的政治集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個國傢都有理由相信其鄰國可能會對自己産生威脅。當時,地處巴爾乾的塞爾維亞與沙皇俄國關係十分密切,卻又被奧匈帝國視為眼中釘,這使得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衝突問題上很難達成一緻,雙方都因為這個隱患而充滿瞭憂慮。由於擔心法國會在局勢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奪迴他們在普法戰爭(1870~1871年)中割讓給自己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德國曾試圖維持與英國的友好邦交,但兩國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於1888年即位之後卻變得糟糕起來——威廉二世開始建造大型的軍艦,其舉動無疑是在挑戰英國一直以來所擁有的海上霸權地位,而英國對於德國的快速工業化和其對海外殖民地的搜尋也漸漸警覺起來。
聯盟競賽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成同盟;三年之後,意大利也加人瞭,三國同盟形成。在這個同盟體係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國的襲擊,德國和奧匈帝國將給予支援;而意大利則錶示,自己將在俄國攻打奧匈帝國時保持中立。另一方麵,法國與俄國於1894年結成聯盟,英法兩國則於1904年簽署瞭《英法協約》。此外,由於俄國對德皇威廉二世在巴爾乾問題上支持奧匈帝國的態度相當惱火,故決定結束與英國在中亞問題上的長期紛爭,並進而與之結盟。1907年,英法俄之間的三國協約達成。
在那個民族主義蔓延的年代,歐洲列強之間的相互猜忌很容易為軍國主義所利用,這一點在德國錶現得為明顯。基於“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共同認知,在競爭中處於對立狀態的各個國傢紛紛摩拳擦掌,意圖奪取戰爭先機。德國意識到即將麵臨的是兩頭作戰的考驗,所以自己必須搶在數量遠勝於己的法俄大軍開入戰場之前率先發動進攻。在大戰來臨前的幾年時間裏,上至將軍下至百姓,人人都覺得這場戰爭應該是無可避免的瞭;但沒人會想到,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對寂寂無名的奧匈帝國皇儲夫婦被刺身亡來拉開序幕的。
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
其時正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官方訪問的斐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1906年,這個曾經被奧斯曼土耳其控製的地區就已經被納入瞭奧匈帝國的版圖,但這次吞並卻並沒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人和本土國民的承認。這次是由加爾利諾·普林西普領導的一小隊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實施的。如果這支小隊是獨立作案的話,那麼在他們之後,事情就該落下帷幕瞭,但是很明顯地,他們既然是在塞爾維亞境內策劃這次行動的,那麼塞國的秘密組織就肯定為他們提供瞭協助,也就是說,塞爾維亞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著共犯的角色。奧匈帝國立刻將此視為塞爾維亞與自己為敵的證據,甚至堅信這是塞爾維亞有計劃地通過獲得波斯尼亞來擴張其領土的錶現。他們認為,擴張後的塞爾維亞將變得更加強大,而這勢必進一步動搖奧匈帝國在巴爾乾地區本就日漸衰退的影響力;同時,塞爾維亞還很有可能為瞭地緣政治的目的煽動奧匈帝部的斯拉夫人製造更大的。
……
序言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史料的引用和考據上展現齣瞭驚人的嚴謹性。我注意到許多關鍵論斷後麵都有清晰的腳注或尾注,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作為一個對細節比較較真的讀者,我特意去核對瞭一些涉及外交電報和軍事命令的部分,發現作者在處理這些一手資料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流暢的敘述中,讓枯燥的檔案煥發齣生命力。這種對史實的尊重和深挖,使得全書的論證邏輯無懈可擊。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故事性而犧牲準確性,而是堅定地站在曆史學傢的立場上,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既充滿故事性又經得起推敲的戰爭畫捲。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一戰復雜成因和過程的讀者來說,這種紮實的基礎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它並非那種枯燥的、流水賬式的年代記錄,而是充滿瞭戲劇張力和深刻的人性洞察。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演,他知道何時該聚焦於宏大的戰略布局,將整個歐洲大陸的棋局鋪陳開來;又能在關鍵時刻,將鏡頭拉近,捕捉到前綫士兵在泥濘戰壕中的絕望、恐懼與瞬間的勇氣。這種敘事張弛有度的處理,讓原本厚重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可感。讀到某些轉摺點時,我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曆史洪流下個體命運的無力和掙紮。它沒有簡單地將參戰國臉譜化,而是努力去探究不同決策者背後的動機、矛盾與糾結,使得整個戰爭圖景顯得更加立體和復雜,也更加貼近曆史的真實麵貌。這種深入骨髓的敘事手法,遠超齣瞭我閱讀同類題材書籍時的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製作的精品。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厚重感,那種略帶曆史感的字體搭配上恰到好處的留白,立刻就把人帶入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排版,字號大小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許多關鍵的曆史地圖和人物肖像都以高清的插圖形式呈現,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戰役部署和人物關係簡直是如虎添翼。初翻閱時,我注意到書的裝訂非常牢固,看來是打算經得起多次翻閱和研究的檢驗。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齣版社對曆史題材書籍應有的敬畏之心,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享受。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隨隨便便的普及讀物,而是一部值得珍藏和細細品味的鴻篇巨製,那種油墨散發齣的獨特氣味,也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跨越百年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戰爭終結後遺癥的探討。許多關於一戰的著作往往聚焦於硝煙彌漫的四年,但這本書卻花費瞭相當的筆墨來分析戰爭是如何從物理層麵和心理層麵撕裂瞭整個歐洲社會,並為後來的動蕩埋下瞭伏筆。它清晰地展示瞭凡爾賽體係的不公與脆弱,以及民族主義和激進思潮是如何在戰爭的廢墟上迅速生根發芽的。作者對“和平”的討論,更像是對“休戰”的審視,充滿瞭清醒的悲觀和深刻的警示。這種超越事件本身的宏大視角,使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停留在曆史迴顧層麵,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它提醒著我們,曆史的教訓從未真正消亡,隻是潛伏在瞭新的時代背景之下。這本書的收尾部分,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是極其廣闊的。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兼具瞭學者般的精準和文學傢的優雅。作者的遣詞造句十分考究,很多描述性的段落讀起來簡直像是在欣賞一幅意境深遠的油畫,充滿瞭古典韻味,但同時又精準有力,絕不拖泥帶水。尤其是對於戰爭場麵的描繪,作者避開瞭血腥的直白,轉而使用更具象徵意義的語言來錶達那種毀滅性的力量和徒勞感,這種剋製反而帶來瞭更強大的衝擊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放慢速度,細細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它們不僅是在描述曆史,更是在探討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錶現。這種兼具思想深度和語言美感的文字,讓閱讀過程成瞭一種高層次的智力活動,而非單純的信息接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