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初期女性苏菲研究
定价:48.00元
售价:29.8元,便宜18.2元,折扣62
作者: 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马仲荣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60123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初期女性苏菲研究》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揭示女性灵智的珍宝”。在西方对穆斯林妇女的认识已经被一种抽象化和刻板形象主宰了的时候,《初期苏菲女性研究》为当代女性主义主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穆斯林妇女研究的宝藏。《女苏菲潜修者记》原作约成书于公元9世纪,但原稿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被偶然发现。2005年,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整理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外一本专门研究女性苏菲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导读,第二部分是对古代阿拉伯学者苏拉米关于女苏菲家著作的翻译以及注释,第三部分附录,第四部分是译名表。
在导读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阐明了这本书在原作者苏拉米的作品《女苏菲潜修者记》中的重要性。她通过历史语境和比较观察,从中梳理出大量的信息,评价了一千多年前穆斯林妇女的宗教选择,为今天穆斯林妇女的宗教生活提供了新的理解视野。
在翻译及注释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精心翻译和注释了这本内容丰富的文献,展现了苏菲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功修的志业,描述了其宗教功修传统,考察了早期苏菲妇女多种苦修和秘密功干的派别。尤其通过注释详细解释了女性骑士制度(尼斯旺)传统,与男性中间传播广泛的称之为富图瓦的道德教义制度相对应。
附录部分,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选译了伊本·贾沃齐苏菲作品中《拣选的本质》中有关女性苏菲的章节,并做了简要注释。另外,译者编写了“人名一览表”、“地名一览表”、“作品名一览表”和“专有名词一览表”。
目录
作者介绍
拉基亚·艾拉汝伊·科奈尔(Rkia Elaroui Cornell)(1957—),祖籍摩洛哥,现在美国杜克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非洲史、伊斯兰教历史研究工作。
马仲荣(1974—),回族,博士,副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宗教史和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在专业(核心)期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完成甘肃省教育厅、社会主义学院系统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一项。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到探讨具体案例分析的章节时,那种历史的现场感扑面而来,仿佛真的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细节。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还原一些具体的社会场景和生活片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建构上。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非常有效,它把冷冰冰的学术分析,注入了鲜活的人性温度。例如,在描述某种特定的仪式或日常行为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不禁开始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个体是如何理解和体验自身存在的,这绝不是简单的“宏大叙事”能够涵盖的。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正是赋予学术研究以生命力的关键。它提醒我们,任何宏伟的历史进程,最终都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生活构筑起来的。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正是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生动的历史细节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译者功不可没,语言的流畅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涉及专业术语的段落,读起来一点也不拗口,这通常是硬核学术翻译的难点所在。我对比了一下其中几个我比较熟悉的西方理论家的名字和概念的翻译,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符合当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这种高质量的译本,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而不是被语言障碍所困扰。而且,从译者在脚注中偶尔出现的补充说明来看,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桥梁搭建者。一本优秀的译著,其价值往往被低估,但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拥有一个高质量的译本,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更低的认知门槛去接触和消化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中西学术交流的一个典范。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是下足了功夫。比如,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形成了很好的节奏感,不至于让人在密集的文字海洋中感到压迫。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图表和插图(如果有的话,我指的是这类学术书籍通常会有的辅助材料)布局合理,清晰明了,没有那种为了凑版面而胡乱堆砌的感觉。对于研究类书籍来说,视觉辅助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效率。一个好的图表能让人瞬间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而一个糟糕的图表则会适得其反。这本书在这些“非内容”的部分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侧面印证了其内容本身的可靠性和严肃性。这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也是对学术研究本身的敬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在阅读体验、装帧设计和内容深度上都达到了高标准的学术力作,让人愿意将其长期保留在书架上,并时常翻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眼球的,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字体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又不会显得过于沉闷。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装帧质量所打动,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显然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的部分,就能感觉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到眼光。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潜力,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某个特定群体或时期的深入挖掘,往往能揭示出许多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面。我个人对这种带有“初期”或“早期”定语的研究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能捕捉到事物发展的原始脉络和最纯粹的状态,充满了尚未被过度解读的可能性。这本书似乎就是想从一个非常基础和根本的层面,去审视一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复杂性的议题。我期待它能在方法论上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毕竟学术研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能否提供一套有效且新颖的分析框架。从排版上看,注释和引文的处理也显得很规范和专业,这对于需要深入查证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的严肃著作。
评分读完导论后,我不得不说,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在一个宏大的研究背景下,精确地切入一个细分的、富有张力的研究点。我注意到,作者在开篇就构建了一个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这让后文的论证过程显得步步为营,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很少有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跳跃感。这种行文风格,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友好的,因为它提供了清晰的地图,引导我们进入复杂的思想迷宫。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材料的选择上显得非常审慎和多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典文献,似乎还挖掘了一些较为冷门或新近的考古发现或口述史料,这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深度。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是现代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标志之一。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概念界定的部分,处理得极为细腻,显示出作者对研究对象有着近乎苛刻的精确性要求,这在学术写作中是至关重要的,能有效避免后文的歧义和误解。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概述性作品,它旨在深耕,力求在特定领域内形成新的知识增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