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主食加工知识130问
定价:20.00元
作者:张泓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9202856
字数:
页码: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主食加工知识130问》以问答形式,从基础知识、营养健康、包装标签、制作加工、保存储藏、质量安全等七个方面,梳理出消费者关心的主要问题并进行解答,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正确选购主食加工产品。
目录
篇 基础问答
1.什么叫主食?
2.我国各地居民主食消费习惯有什么地域特点?
3.各地特色主食都有哪些?
4.我国居民主食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5.什么叫主食加工产品?
6.主食加工产品有哪些优势?
7.主食加工产品在食品中占据什么地位?
8.国内主食加工产品的知名品牌有哪些?
9.什么是预制菜肴食品?
10.预制菜肴食品怎么分类?
11.西方国家主食消费的特点是什么?
12.日韩等亚洲国家的主食消费特点是什么?
13.发达国家主食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趋势怎样?
第二篇 主食营养健康问答
14.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哪些?
15.主食可为人体提供的营养素有哪些?
16.常见主食产品的热量(能量)一般是多少?
17.你知道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吗?
18.你知道什么是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吗?
19.你知道什么是不饱和脂肪酸吗?
20.哪些主食产品可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
21.哪些主食产品可提供人体所需的脂肪?
22.哪些主食产品可提供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
23.成人每天需要多少热量(能量)?
24.主食摄入不足会对身体带来什么危害?
25.正常人群一日三餐应如何科学搭配?
26.哪些主食产品适合上班族?
27.哪些主食产品适合中小学生群体?
28.哪些主食产品适合老年人?
……
第三篇 主食加工工艺问答
第四篇 主食包赚储运知识问答
第五篇 主食安全与主食品质知识问答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粮食作物深加工的书籍,虽然不是我最熟悉的领域,但里面的内容还是相当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不同谷物在传统与现代加工技术中的转化过程,看得我津津有味。书中详细阐述了从原粮到各种成品粮食制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比如糙米如何通过精细研磨变成我们日常食用的白米,以及这个过程对营养成分的影响,这点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过多纠结于复杂的理论公式,而是用非常直观的案例和图表来解释这些工艺的原理,让人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些加工方式会影响口感和保质期。特别是关于一些地方特色主食的制作技艺,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收集和整理,那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技结合起来,展现了粮食加工的广阔天地。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紧凑,知识点密度适中,即使是对这个行业知之甚少的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建立起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对餐桌上那些看似寻常的主食,又多了一份敬畏和好奇。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主食的“问”与“答”这种形式上做得非常巧妙,完全跳脱了传统教材那种枯燥的叙事方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耐心地解答一个初学者的连串疑惑。我尤其欣赏它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结合度。比如,当谈到面粉的筋度问题时,它不仅解释了影响筋度的主要因素(蛋白质含量、水分等),紧接着就给出了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特定烘焙效果的实用建议。这种即时反馈式的知识传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某些小贴士调整了家里蒸馒头的用水量和醒面时间,效果立竿见影,馒头比以前松软多了,气孔也更均匀。作者显然深谙“授人以渔”的道理,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套可以迁移到实际操作中的方法论。这种务实精神,是很多理论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从排版和整体设计来看,这本书明显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同于那种只有密密麻麻文字的专业书籍,这本读物在视觉引导上做得相当出色。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都有加粗或使用不同字体突出显示,使得在快速浏览时也能抓住重点。另外,书中穿插了一些关于食品安全和法规标准的简要介绍,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提醒从业者必须重视的底线问题。这让我感觉到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兼顾了行业规范的宏观视角。我特别留意到关于储存环境对淀粉类产品劣变速度影响的章节,它用图表清晰地对比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失重率和口感变化曲线,对于需要控制库存的采购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总而言之,它在严谨性与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它并非只是介绍当下的流行加工技术,而是追溯了许多传统主食制作工艺的起源和演变。比如说,对某些南方米制品发酵过程的描述,里面似乎蕴含着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对微生物应用的直觉性把握,这些“非标”操作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被揭示出来时,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这种对历史沉淀的尊重和挖掘,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它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标准化和效率化的现代工业生产中,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舍弃一些宝贵的、依赖于特定环境和经验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温情回顾,为冰冷的技术讨论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就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在和你面对面交流。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化学变化。比如,讲解糊化过程时,作者会形象地比喻淀粉颗粒在水中“吸水膨胀、结构瓦解”的过程,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概念。这种对话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使得即便是对食品科学背景知识储备较少的人,也能轻松跟上节奏,不会感到被专业术语淹没。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了一种积极的参与度,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它成功地将一个偏向硬核的技术领域,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知识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