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香如故 9787545910964 鹭江出版社

唯有香如故 9787545910964 鹭江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颂元 著
图书标签:
  • 言情小说
  • 古装
  • 爱情
  • 成长
  • 复仇
  • 权谋
  • 虐恋
  • 经典
  • 唯有香如故
  • 鹭江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964
商品编码:3014416212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唯有香如故

定价:48.00元

作者:颂元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459109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第〇章 人到底为什么要用香水?/ 11

章 不入流的JAR / 18
说说JAR:小众的是自持 / 24
第二章 茱迪:我初次见就非常讨厌的人 /32
说说Byredo:不敢是一种辜负/ 41
第三章 给新朋友的阿蒂仙/ 46
说说L`Artisan Parfumeur:杂糅的章法 / 52
第四章 宝埔里民的汗/ 60
说说Robert Piguet:要不就这样吧/ 68
第五章 大道理 小道理/ 74
说说by Kilian:说出来的都还在路上/ 81
第六章 周梦蝶与贾宝玉/ 88
说说Diptyque:穿过第五区的文艺复兴连廊/ 95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岁月静好,人间烟火:一窥古今风物与人情冷暖 内容提要: 本书集结了二十余篇精选文章,跨越历史长河,纵览人间百态。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了从盛唐气象到明清市井的时代风貌,深入挖掘了传统手工艺的智慧与传承,并在对古典诗词、民间习俗的探讨中,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同时,书中不乏对现代生活中小确幸的捕捉,探讨了当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结,以及在快节奏生活中如何寻回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全书文笔醇厚,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反思,亦有人文关怀的温暖底色。 --- 第一部分:光影流转——历史深处的呼吸与温度 一、洛阳纸贵:唐诗的流传与文人的风骨 本章聚焦唐代文化鼎盛时期的文人群像。我们不谈玄奘取经或安史之乱的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在长安、扬州、成都的街巷中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 文章细致考证了《全唐诗》的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还原了初唐四杰如何在政治风云中艰难立足,中唐韩孟的“以文为诗”如何挑战审美定式,以及晚唐在藩镇割据下诗歌如何寄托家国之思。重点描绘了诗歌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方式——从酒肆茶楼的说唱,到寺庙壁画的题咏,再到当时士人间的书信往来。例如,通过研究几位著名诗人手札中对日常琐事的描述,揭示了诗歌创作灵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探究了“酒”在唐代文学生产中的媒介作用,以及女性在唐代诗歌传播与接受中的隐秘角色。 二、江南水墨:宋代士大夫的雅致生活图景 宋代是中国文人生活美学臻于成熟的时代。本部分将笔触投向宋代士大夫的居所、园林与日常器用。 详述了宋代文人对“简、静、雅”的追求如何体现在建筑装饰上。比如,对宋代插花艺术(生花)的深入剖析,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模仿。对比唐代的富丽堂皇,宋人的审美更趋向于内敛与克制。文章细致对比了苏轼与王安石在艺术品鉴上的分歧,揭示了他们在治国理念背后的审美差异。此外,本章还专题研究了宋代市民阶层对“瓦肆勾栏”的喜爱,以及这种通俗文化如何反向影响了主流文人的创作,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张力。对宋代点茶技艺的详细描述,更是将品饮过程提升到了一种禅修般的仪式感。 三、市井百态:明清商业繁荣下的民间信仰与习俗 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 本章关注城市中的“行会”文化及其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作用。例如,对徽州木雕工匠的生存状态进行侧写,他们的生活规律、学徒制度以及对祖师爷的敬畏,共同构筑了一个封闭而自足的手工业世界。同时,探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性神祇的信仰如何超越了血缘关系,成为凝聚城市居民的精神纽带。分析了清代小说(如《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制度和官场生态的讽刺,揭示了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民间对公平与正直的期盼如何通过艺术形式得以宣泄。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考察,如端午、中秋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展现了文化在地域差异中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寸心之间——器物、自然与生命的对话 四、木石有言:古器物中的时间哲学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被时间打磨的器物,试图从它们的纹理、形制中解读出制造者的心意与时代的密码。 重点考察了中国古典家具的结构美学,分析了榫卯结构如何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力学和材料的深刻理解,以及这种“无钉连接”所蕴含的“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对古代瓷器釉色的探讨,不仅是色彩学上的分析,更是对火候掌控与自然材料结合的赞叹。例如,研究汝窑天青色的产生,如同对雨后初晴天空的无限向往。此外,还涉及了古籍善本的装帧艺术,纸张的纤维、装订的针脚,无一不体现了对手稿生命延续的敬畏之心。 五、山居笔记:园林造景中的人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被提炼和浓缩的艺术空间。 本章不着眼于皇家园林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探讨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精妙。解析了“借景”的艺术手法,即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引入远处的山、水、树木,达到“不出城郭而得山水之趣”。探讨了太湖石在园林中的象征意义,它如何以其嶙峋的姿态,象征着人生的曲折与超脱。通过对不同季节园林景色的描述,展现了古人“随四时而动心”的生命节奏感,即顺应自然变化,不强求、不抗拒。 六、茶烟之外:文人的闲暇与精神寄托 闲暇,对于古代文人而言,并非空虚,而是精神滋养的重要环节。 本部分细致描绘了文人在书斋中的“消遣”方式:焚香、抚琴、弈棋。对香料的种类、熏烧的器具、气味在空间中的弥散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揭示了焚香如何帮助人屏蔽外界喧嚣,专注于内在世界。探讨了古琴的“减字谱”,这种独特的记录方式本身就蕴含着对音乐的理解——更重意境而非精确音高。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描摹,呈现了一种对“无用之用”的推崇,即那些看似没有实际功利目的的活动,恰恰是支撑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 第三部分:今日回望——当代生活中的古韵新声 七、城市的回响:老街巷的消逝与留存 随着现代化的浪潮,许多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街区正在改变面貌。 本章以散文笔法记录了几个中国不同城市中,尚存的几条老街道的最后景象。描述了石板路上留下的车辙印记,以及青砖黛瓦间依然晾晒的衣物。对比了拆迁规划图纸上的几何线条与原住民生活中流淌的非线性时间。探讨了“乡愁”在城市空间中的物质载体,当这些载体消失时,我们如何依靠口述历史和个人记忆来维持文化的连续性。强调了保护的意义,不在于将它们冻结在过去,而在于保留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可能性。 八、屏幕之外的连接:数字时代的人际微光 在高度依赖网络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作者反思了现代社交的效率与温度。通过观察年轻人在线下咖啡馆或书店中的真实互动,对比他们在线上交流中的疏离感,探讨了“在场感”的重要性。探讨了“慢生活”理念在都市中的实践——例如,有人选择坚持写信、手绘明信片,作为对即时通讯冷漠的一种抵抗。强调了真诚的目光接触、共同完成一项小任务(如一起做饭、修理东西)所能带来的深刻的、不易被数字信息取代的情感满足。 九、食器的温度:当代饮食中的传承与创新 食物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最直接媒介。 本章以地方特色菜肴为载体,追踪其古老的烹饪技法在现代厨房中的变奏。例如,考察一道传统名菜如何因原料供应的变化而调整火候或配料,但其核心的“味型”和“神韵”却被匠心保留了下来。探讨了现代美食家如何重新发掘被遗忘的传统食材和古老的烹饪理论(如古代的药膳理论),并将其融入现代健康理念。描绘了家庭聚餐中,长辈在餐桌上讲述食物故事的场景,食物本身成为了文化的活化石。 结语:寻常日子里的不凡心境 全书最终落脚于个体的心灵世界。无论历史如何波澜壮阔,生活在唐宋还是今日,人类对美好、宁静、真挚情感的追求从未改变。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放慢脚步,在日常的烟火气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好瞬间,让心灵得以在喧嚣中获得片刻的安宁与滋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唯有香如故》来推测,这本书似乎蕴含着一种对往昔美好事物、或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情感的深切怀念与坚守。这种带着淡淡愁绪和永恒追寻的意境,立刻抓住了我内心深处对“记忆”和“不变”的渴望。我常常觉得,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所珍视的很多东西都在悄无声息地流逝,而能用文字留存下来的“香”,无疑是某种精神内核的象征。我期待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种即使时光荏苒,某些美好的特质或深刻的经历依然能在心中保持原貌的强大力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首要感觉就是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它似乎在低语着,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凋零,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评分

从 ISBN 9787545910964 这个代码来看,这本书是比较近期出版的,这说明它并非是老旧经典的重印,而是带着当代人对“永恒主题”的新诠释。我很好奇,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作者是如何定义和描绘“香如故”这一主题的?它是否依然关乎爱情、亲情,还是拓展到了对某一种生活方式、某种精神信仰的坚守?这种对经典主题的现代性处理,往往是区分一本好书和一本平庸之作的关键。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跳脱出传统套路,用一种既能引起历史共鸣,又能贴合当下读者心灵困境的独特视角,来完成这次关于“不朽之美”的探索,让这本书不仅是怀旧,更是对未来的一种精神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封面,初见时就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翻页时的沙沙声也格外悦耳,完全是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文,但光是这份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匠心,就已经让我对作者和出版社抱有好感。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效率和成本,往往忽略了这种实体阅读的仪式感,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让人觉得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大气,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太重要了,能极大地减轻视觉疲劳,让人更愿意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

评分

坦白说,我常常在挑选新书时,会下意识地寻找那些能提供“喘息空间”的作品。如今的信息洪流太快了,眼睛和大脑总是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唯有香如故》这个名字,恰恰传达出一种慢下来的节奏感,一种回归本源、寻求宁静的暗示。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暂停键”,让我暂时从琐碎的日常中抽离出来,沉浸在一个由作者构建的、节奏舒缓、意境悠远的世界里。它不一定需要讲述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必须要有足够的细腻和洞察力,去捕捉那些微小却永恒的生命瞬间。那种“香如故”的意境,很可能就隐藏在这些不被注意的日常细节之中,等待着细心的读者去发掘。

评分

初次接触鹭江出版社的书籍,给我的印象是他们似乎偏爱那些具有文化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这次选择《唯有香如故》,也是基于对这个出版社一贯选书品味的信任。我个人非常欣赏那些能够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同时又具备现代审美视角的出版方。他们出版的书籍往往带着一种沉稳的气质,不会过度迎合市场的喧嚣,而是专注于打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使得他们的出版物更像是一座座知识和情感的灯塔,指引着那些不满足于肤浅阅读的读者。我相信,这本书的背后,一定经过了编辑团队的反复斟酌和打磨,才能最终以这样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幕后的努力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