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27-中国影像史-第五卷 9787517901525

1919-1927-中国影像史-第五卷 97875179015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文霈,周振华,郑丽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影像史
  • 1919-1927
  • 电影史
  • 中国电影
  • 历史
  • 文化
  • 影像
  • 纪录片
  • 早期电影
  • 社会变迁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1525
商品编码:3013771720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1919-1927-中国影像史-第五卷 作者 范文霈,周振华, 郑丽君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 9787517901525 出版日期 2014-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二卷(1839-1900)》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作者简介


   目录

主编的话
导 论
章 1919-1927 年北洋的激荡岁月
节 武夫当国
一、北洋战火
二、职能建设
三、外交成败
第二节 经济变迁
一、工商业普遍发展与农业相对停滞
二、阶层流动、三教九流
第三节 夫子议政
一、北洋的文教政策
二、各种主义、党团与传媒
小 结

第二章 1919-1927 年影像文化总貌
节 新闻摄影浪潮
一、传媒上的新闻摄影
二、新闻摄影及其从业者和新闻摄影研究
第二节 摄影艺术探索
一、艺术摄影的创作尝试
二、中国摄影艺术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西方视角的多元呈现
一、备受青睐的社会调查
二、西方的新闻视角
三、不曾放弃的艺术尝试
小 结

第三章 1919-1927 年影像产制环境
节 影像产制的技艺前沿
一、照相器材的发展
二、暗房技术的发展
三、摄影艺术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影像的产制条件
一、摄影器材条件
二、民间照相馆业
三、影像印刷条件
第三节 影像创作的基本队伍
一、摄影艺术团体
二、照相馆
三、摄影通讯社
四、批专业摄影记者的出现
小 结

第四章 1919-1927 年影像构成特点
节 影像题材选择
一、艺术摄影
二、新闻摄影
三、其他应用摄影
第二节 影像体裁概述
一、单幅影像创作
二、专题摄影创作
三、影展滥觞
第三节 影像造型攻略
一、主体的表现
二、形象的抓取
三、结构的选用
小 结

第五章 1919-1927 年影像传播特征
节 影像传播媒介
一、发行影集、画册
二、出版报纸摄影副刊与画报
三、举办摄影作品展览
第二节 摄影人才培养
一、设置新闻摄影机构
二、成立摄影教育机构
三、出版摄影图书期刊
第三节 影像传播价值
一、影像纪实价值
二、舆情导向价值
三、艺术消费价值
小 结

第六章 1919-1927 年影像人物
节 影像出版人物
伍联德
冯武越
梁得所
戈公振
毕倚虹
第二节 美术影像作者
陈万里
刘半农
潘达微
吴中行
胡伯翔
张印泉
吴印咸
第三节 新闻影像记者
邵飘萍
顾淑型
王小亭
魏守忠
第四节 纪录电影影像的创作者
黎民伟
小 结

第七章 1919-1927 年电影概述
节 本时段电影的特色
一、民族电影企业之始——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
二、民营电影公司百花齐放——在曲折中发展
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武侠神怪片的泛滥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一、中国影业公司的兴起
二、生产技术的革新
三、生产场所的变更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形态
一、电影被当作投机事业经营的畸形繁荣
二、不同影片公司的创作倾向
三、苏联电影和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中国
第四节 电影展示的场域
一、电影影像展示的社会场域及其变化
二、电影期刊的出现与发行
第五节 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的影像
二、旧市民影像
小 结

第八章 1919 -1927 年影像选萃
第九章 结束语
节 影像创作理念
一、“中国画意”的美术摄影
二、我国早、完整的摄影艺术理论著作出版
第二节 影像的创作类型
一、美术影像
二、照相馆影像
三、新闻影像
第三节 影像创作风格
一、抒情写意的工具
二、美术摄影风格
三、摄影的民族化
小 结

参考文献
一、著作部分
二、资料汇编
三、论文部分
四、网络资源
后 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历史的碎片与时代的侧影:一个时代的影像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1919年至1927年间的中国历史进程,而是深入探索了那个特定时期被影像媒介捕捉到的社会风貌、文化变迁与日常生活图景。它试图通过梳理和解读一系列存世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影像资料,来重构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非官方”历史叙事。 这部影像史的叙述视角,避开了宏大叙事和政治权谋的中心议题,转而关注那些构成普通人生命体验的细微之处。它将目光投向了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带,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却构成了时代肌理的景象。 第一部分:光影中的城市脉动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中期,中国主要城市的面貌变化。彼时,现代性以一种急促而矛盾的方式渗透进古老的肌理之中。 影像记录显示,租界与华界之间的张力,在街道的布局、建筑的风格以及人群的衣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摩登的西式建筑与传统的四合院、棚户区并置,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断裂与融合。影像技术,尤其是早期电影和商业摄影的兴起,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试图捕捉“进步”的象征——有轨电车穿梭于拥挤的街道,新式工厂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以及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公园或咖啡馆中的形象。 然而,影像并未美化一切。它也捕捉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与混乱。拥挤的市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以及新兴的娱乐场所——如戏园子和早期电影院——的外部景象,都以一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观察的姿态被记录下来。这些影像资料,为我们理解彼时社会阶层分化和物质生活的差异,提供了第一手的视觉证据。 书中对早期商业广告影像的分析尤为细致。这些广告,无论是关于进口香烟、新式化妆品还是西药的宣传画,揭示了资本如何试图重塑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趣味。它们是文化入侵与本土适应之间复杂博弈的缩影。 第二部分:乡村的沉默与变迁 如果说城市是现代化的前沿阵地,那么乡村在这一时期则显得更为保守和复杂。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转向了广袤的中国腹地,探讨了传统社会结构在面对新旧交替时的韧性与脆弱。 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乡村影像资料远不如城市丰富,但正是这些稀缺的影像,显得尤为珍贵。它们展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生活:从播种、收割到家族祭祀的完整周期。影像强调了家族的延续性,祠堂在村落中的中心地位,以及传统服饰在不同地域间的显著差异。 同时,本书也关注到了乡村边缘化的现象。记录了在自然灾害(如旱灾或洪灾)发生时,灾民聚集的景象,以及地方士绅或慈善团体在赈灾过程中的初步干预。这些影像虽不直接讨论政治运动,却深刻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土地、水利和宗族秩序的依赖。部分影像显示了军阀混战对乡村的间接影响,如被征用的劳力、临时设立的检查站,或是流离失所的难民队伍。这些画面,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秩序瓦解的代价。 第三部分:文化景观与审美转向 第三部分深入考察了文化艺术领域在影像中的呈现。这一时期,是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尤其体现在教育、戏剧和服饰上。 教育影像的出现,标志着“新学”理念的传播。教室里的男女学生并肩而坐,课本和黑板取代了传统的经书,这种场景的变化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的视觉侧写。 戏剧舞台的影像记录,则揭示了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如何应对新的观众群体和新的传播媒介。一些老派戏班在简陋的布景中坚持演出的场景,与新兴的、受西方影响的“文明戏”在更具现代感的剧场中表演的景象形成对比。这些记录不仅是艺术史的资料,更是社会舆论场的载体,因为戏台上常常隐晦地讨论着时下的社会议题。 服饰的变迁是视觉史中一个重要主题。从清末遗留的长袍马褂,到“学生装”、“中山装”的逐步推广,再到女性剪短发、穿“新式”服装的解放姿态,这些图像记录了身份认同的快速重构。它们是身份政治在日常身体上留下的最直观的烙印。 结语:留白处的历史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以一种审慎和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静态或流动的历史画面。这些影像并非完美的“真相”,它们受制于拍摄者的视角、技术条件以及当时的审查制度。因此,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胶片都存在着“留白”——那些被刻意忽略或无意捕捉的空白区域。 通过对这些影像文本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1919年至1927年间,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强力驱动下,所经历的痛苦、挣扎、适应与转型。它不是一部政治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社会史,是凝固在光影中的一个特定时代的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了解得并不深入,更多的是从教科书上看到的片面信息。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那些影像,没有经过任何美化和修饰,直接呈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凋敝,看到了新兴事物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也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书中的图片,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政治事件到微观的市井风情,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我常常沉浸在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里的气息,聆听着那里的声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故事构成。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视觉史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的变化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而是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向我展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中国城市的面貌,看到人们的穿着打扮,看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那些黑白的照片,却有着最鲜活的色彩,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捕捉到生活细节的瞬间,一个孩子手中玩弄的玩具,一位老人脸上的皱纹,都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这本书的编者显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在图片的选取上精益求精,更在图片的解读上下足了功夫,让原本静态的影像变得生动起来。它让我对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的视觉盛宴。”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就被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材,用影像记录下了1919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种种。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打扮,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那些照片,有的是政治事件的记录,有的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饱含深意,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画面,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缩影。我特别喜欢那些捕捉到普通人生活瞬间的照片,它们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勤劳与智慧,他们的坚韧与乐观。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直接站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我看到了辛亥革命的余波,看到了北洋政府的动荡,也看到了新兴的文化思潮在暗流涌动。那些面孔,有的英气勃勃,有的饱经沧桑,有的充满希望,有的带着迷茫,无一不牵动着我的思绪。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尤其是那些街头巷尾的景象,人潮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孩童嬉戏的身影,还有那些古老的建筑,它们都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这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部无声的电影,用影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我反复翻阅,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感动。书中的文字,虽然是图片的注释,却如同点睛之笔,让我对照片背后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生活汇聚而成。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评分

“简直难以置信!这本书不仅仅是那些历史照片的简单堆砌,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视觉日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1919年至1927年这段中国大地上的点点滴滴,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我常常会被那些照片中的细节所震撼,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处斑驳的墙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那些画面,有的是宏大的历史场景,比如在那个时期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但更多的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瞬间,他们的笑容,他们的劳作,他们的悲欢离合。我甚至能从照片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空气,是燥热的,是充满变革气息的,也是夹杂着一些不安的。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巧妙,并没有将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塞给我,而是有条不紊地展现,让我的思绪能够跟随着影像的流动而前进。每一张照片都像一块拼图,共同构成了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全景画。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朋友,它会让你耳目一新,颠覆你以往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