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钱穆先生全集----理学六家诗钞
定价:36.00元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10810053
字数:226000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真是有点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装的质感所震撼。那种老派的、沉甸甸的感觉,让人立刻就能联想到知识的重量。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算深入,但一直对明清理学中那些关于“心性”的辩论非常好奇。市面上很多关于理学的介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化,为了吸引读者而牺牲了内容的严谨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梳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脉络和冲突的。比如,王阳明的心学和程朱理学在“格物致知”上的理解差异,究竟是如何在后世的学术争鸣中演变的?好的理学著作,不应只是罗列观点,更应该像一部侦探小说,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巨匠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看到对原典的精妙解读,而不是简单的转述。如果能有详实的注释和跨文本的对比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如果能配上清晰易懂的现代汉语释义,那将是极大的福音,能让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也能窥得堂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我最近的心态有点浮躁,总想着快餐式的知识输入,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那种对系统性学习的敬畏感又重新回来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却透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性。我本来对“理学六家”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界定,通常只知道几个核心人物,但期望这本书能为我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界定“六家”的标准,是基于地域、辈分,还是核心思想的共性与差异?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演变图谱,展示从早期萌芽到成熟再到后期的分化,那就太棒了。更重要的是,理学在后世是如何影响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政治决策的?比如,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那些恪守理学教条的文人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力量或局限性?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思想的源头,去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整理,更是一部观察中国传统精英阶层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田野报告”。我尤其喜欢那种能让人在阅读中产生“顿悟”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沉寂已久的思维被一块尖锐的石头猛地敲开一样,豁然开朗。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类经典汇编,最担心的就是“注水”现象,就是那种为了凑篇幅而加入大量重复论述或者不必要的考证。我希望能看到的是一种精炼的、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学术梳理。对我个人而言,研究传统思想,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内在于理”的部分,也就是那些关于宇宙本体论和修身实践的结合点。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但这个“天理”究竟是如何在具体的人心实践中被体悟和践行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侧重于实践哲学的探讨,比如,理学家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处理人情、世故与天理之间的矛盾的。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私人书信、日记等一手材料来佐证其观点,那将大大增强说服力。阅读这些古典文献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只有特定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的典故或比喻,我期待这部汇编在注释上能够体现出深厚的学养,而不是敷衍了事。好的注释,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它能让古老的智慧,以最符合现代人认知习惯的方式,重新焕发光彩。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些关于宋代社会变革的书,深感宋代文化的精致与内在的张力。理学作为宋明理学的核心,必然是理解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关键钥匙。我希望这本书在呈现“六家”思想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拆解上,而是能将这些思想置于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思潮中去考察。比如,理学如何与佛教、道教相互渗透和竞争?理学对后来的科举制度和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规范产生了多大的约束力?这本书的价值,如果能超越纯粹的文本分析,上升到对中国思想史“势”的把握层面,那将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特别注重学术的“对话性”,即作者是否能够站在当代学术的制高点,对这些古代的思想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和重估。如果能看到作者对这些学说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潜力的探讨,哪怕是简短的评论,都会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更高的期待。我渴望的,是一种既能让我仰望先贤的智慧,又能让我脚踏实地思考当下问题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方是九州出版社,我注意到他们近年来在文史类图书的出版上越来越注重品质和考据的严谨性。这让我对这本《理学六家诗钞》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任。我个人偏爱那种带有明显个人史学风格的作品,而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文献汇编。我期待作者在梳理这“六家”时,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也许是通过比较某几位思想家的“悟道”历程来串联起整个学派的发展脉络,这样读起来会更有人情味,而不是枯燥的学术概念堆砌。我尤其关注“诗钞”的部分,理学家的诗歌,往往是他们将深奥的哲理融入日常情感的载体,是理解他们内心世界最直接的窗口。我希望作者能对这些诗作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意趣。这种诗文结合的编排方式,是检验一位史学家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思想家的“性情”的关键。如果能读到对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哲思的诗句的精彩解读,我一定会认为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投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