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镰、蔡琨所著的《僧诗三百首(共2册)》主 要由当代专家学者精选晋、唐、宋、元、明、清大德 高僧诗作三百余首,内容涉及咏古、游历、感悟、倡 和之作,多为名诗佳作,体现我国僧诗特点与水平。
现按僧人生年先后排序,各诗前附僧人小传,简介其 生平、著作及诗作特点与成就。随文选配古代版画, 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为**选编出版。
支遁 咏馕莳五首(选一)
慧遗 五言游廑山
捣摩 耀什十喻苛
菩提 逵摩付法颂
王梵志 吾富有钱畴
夫婶相封坐
只兄母嶙兄
孝是前身缘
本是逮官兄
我家在何庹
古乘服丹虿
敬他返自敬
造作茌田猫未已
城外土馒顾
慈恩寺沙门 奉和太宗游慈恩寺
玄奘 题中激山七言
弘忍 五祖自咏
羲净 题取经莳
神秀 偈
慧能 偈
慧超 哀求法漠僧
金地藏 送童子下山
明瓒 题像
群名
景霎 老僧
法振 古别鼯
答辣州幸使君臆物
同颜真卿送李侍御萼赋得
荻塘路
月夜泛舟
送鞯侍御自使幕巡海北
皎然 秋日遥和虚使君游何山寺宿
上人房揄涅檠缝羲
寻隆鸿渐不遇
青防上人院锐金陵故事
兵後送薛居士移家安吉
送至殿山人蹄山
塞下曲二首一送
夏日登觏晨模和崔使君
南池雅咏.溪霎
觏王右丞维洽洲固歌
晚春寻桃源觐
清江 夕次襄邑
早春害情寄河南崔少府
量一 送朱放
送别
惟謇 赋得固晓莴啼
僧激 游元象陌
慑素 自嘲
玄览 题竹
哑觏 竹枝词一二首
寒山 重岩我卜居
鹦鹉宅西圆
徒阴蓬阴坐
白罢高嵯峨
寒山栖隐庭
茫子说送军
……
说实话,我本来对“僧诗”这个题材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会过于晦涩,充满了教条式的说教,读起来会让人感到压抑。但是,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展现的僧侣生活,与其说是遁入空门,不如说是一种更彻底、更本真的生活方式的体现。诗歌里流淌出的,更多是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由衷赞叹,是超脱了世俗功名利禄后的那种洒脱与通透。比如有几首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那画面感简直是扑面而来,我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看到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苔藓上的斑驳光影。这绝非一般的山水诗能比拟的,因为它多了一层“空性”的过滤,让景物本身散发出一种超然的美感。而且,这套书的排版非常考究,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不至于感到拥挤,读诗的节奏也因此变得舒缓悠长,非常适合在宁静的夜晚,沏一壶清茶,细细品味。
评分这部书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原本以为这种诗集的阅读体验会比较枯燥,毕竟是古典诗歌,理解起来总有些门槛。然而,这部《僧诗三百首》的编选角度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罗列诗作,更像是在讲述一个精神世界的演变史。我尤其欣赏它在选诗上的克制与精准,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颗打磨过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禅意与哲思。读完第一册,我仿佛跟着那些古老的僧侣们走过了一段幽深的竹林小径,耳边是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心中却涌起对世事无常的淡淡感悟。作者的注解部分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地解释每一个典故,又能在关键处点明诗人的心境,让现代读者也能轻松窥见古人心中的那片清净之地。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有力,拿在手里,就仿佛握着一段沉甸甸的时光。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深入研读第二册,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空与有、动与静的辩证统一了。这本书绝对是心灵沉淀的绝佳伴侣。
评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套选集极具价值,因为它完整地勾勒出一条中国禅宗诗歌发展的主线,同时又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地方性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使得整体的视野非常开阔。我不是专业的佛学研究者,但我通过这些诗,对古代文人如何看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有些诗句的意境之高远,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阅读,试图捕捉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尤其是一些格律严谨的律诗,在恪守格律的同时,却能将禅理融入得天衣无缝,丝毫没有束缚感,反而更添一份音乐性和结构美。这套书的编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在选材上独具慧眼,在注释上也做到了尊重原意,不妄加揣测,让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与古人的思想直接对话。是那种可以长期置于案头,时常翻阅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书籍质感的人,坦白说,光是看到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我就知道这不是随便印制的。精装本的质地拿在手里非常厚重,但翻页却十分顺滑,这说明选用的纸张和装订工艺都属上乘。内容上,我个人对其中几位鲜为人知的“野僧”的诗歌情有独钟。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加朴拙、更少雕琢痕迹,情感表达也更为直接,仿佛能直接触摸到诗人最原始的信仰和挣扎。这种未经“主流”洗礼的真诚,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是极其稀缺的。整套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气韵”——一种难以言喻的,从诗句中散发出来的,融合了时间、地域和个人修为的独特韵味。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书就忘了的快餐文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回味才能真正体会其中深意的“慢阅读”佳作。
评分这套《僧诗三百首》简直是送给那些内心焦躁的现代人的良药。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心神总是被各种噪音拉扯,而打开这本书,就像是给自己建造了一个临时的“静室”。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苦行”与“喜悦”之间的平衡把握。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辛和禅修过程中的磨砺,但最终落脚点永远是那种豁然开朗的、对生命本质的了悟。我记得有一首描写采药的诗,诗人将采摘草药的过程写得如同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这种将日常琐事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笔法,极具感染力。此外,对于那些对佛教哲学有兴趣但又望而却步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用最凝练、最富文学性的语言,阐释了许多深奥的道理,润物细无声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