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精版

国学常识: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彤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常识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 经典
  • 普及
  • 教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图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42229
商品编码:301285911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常识:精版

:68.00元

作者:丹彤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53742229

字数:

页码:5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知识百科全书,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1.内容丰富,博古通今

  涉及国学名家、经史子集、哲学、历史、宗教、政治、文学、民俗、医学等方方面面,让开眼界。

  2.解读精辟,一问一答

  精选1000个常见国学问题一一作答,语言精辟、通俗易懂,轻松掌握国学精髓。

  3.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收入大量珍贵实图、古图,结合文字阅读欣赏,文化底蕴厚重。

内容提要


  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其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本书精心挑选了1000个国学问题,涉及国学名家、经史子集、名典名句、哲学思想、传统宗教等十个方面的国学知识,基本上囊括了国学中的基础内容与广大国人不可不知的精华部分,同时文中还配备了大量插图和图说,让您在图文并茂的轻松阅读中把握传统国学的核心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学百事通”。

目录


章 国学名家

(壹)总说/22

001.国学的定义是什么?/22

002.国学应该如何分类?/23

003.整理国故有哪些来龙去脉?/24

(贰)国学名人/26

004.“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物?/26

005.尧帝有哪些功绩?/27

006.舜帝有哪些功绩?/28

007.大禹有哪些功绩?/28

008.商汤有哪些功绩?/29

009.周文王有哪些功绩?/30

010.为什么说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30

011.董狐“秉笔直书”是怎么回事?/30

012.孔子为什么对管仲推崇备至?/31

(叁)国学大师/65

072.俞樾对国学有哪些贡献?/65

073.为什么说刘师培是中国近代国学研究的先驱? /65

074.严复在西学翻译方面有哪些贡献?/66

075.沈曾植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哪些?/67

076.辜鸿铭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67

077.罗振玉在甲骨文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68

078.革命先驱章太炎在国学方面有哪些成就?/68

第二章 经史子集

(壹)蒙学/80

099.《三字经》有哪些特点?/80

100.《百家姓》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80

101.《千字文》有哪些独特之处? /81

102.启蒙读物《弟子规》有哪些特色? /82

103. 为什么说“读了《增广》会说话”? /82

104.《声律启蒙》对儿童掌握声韵格律有些什么帮助?/83

105.为什么说“读了《幼学》走天下”?/83

106.《龙文鞭影》是怎样的一本启蒙读物?/83

107.《五字鉴》对幼童学史有哪些帮助?/84

108.启蒙读物《小儿语》有些什么特色?/84

109.《笠翁对韵》对幼童学习有些什么帮助?/85

(贰)经/86

110.《周易》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86

111.《尚书》的传承经历了那些曲折?/87

112.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是哪一部?/88

113.《周礼》对中国古代政治家有着哪些借鉴作用?/89

114.《礼仪》何以成为“五经”之一/90

(叁)史/101

129.中国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哪一部?/101

130.《战国策》讲述了哪一时期的史实?/101

131.“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史学著作?/102

132.我国部纪传体通史是哪一部?/104

133.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哪一部?/105

134.《后汉书》在正史体例上有哪些创新?/105

135.《三国志》在史料选择上有哪些特点?/106

136.《晋书》作为正史有哪些优缺点?/107

137.《宋书》记载了哪个朝代的史实?/107

138.江淹为《南齐书》的编写作出了哪些贡献? /108

(肆)子/130

173.为什么说《》是一部哲学著作?/130

174.《庄子》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31

175.《墨子》在逻辑学、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132

176.《荀子》一书反映了荀况的哪些思想主张?/132

177.《韩非子》一书包含了哪些法家的思想主张?/133

178.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哪本书?/134

179.《吕氏春秋》为什么被归为“杂家”?/135

(伍)集/151

207.《楚辞》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151

208.我国现存收集乐府诗歌完备的是哪一部?/151

209.中国早的妇女史传是哪一部/152

210.为什么说《博物志》是一部志怪小说集?/153

211.《说苑》编撰了哪个时代的史事传说?/153

212.《山海经》对中国地理的记录准确吗?/153

第三章 名典名句

(壹)典故/186

264.什么是不食周粟?/186

265.什么是箪瓢陋巷?/187

266.什么是盗泉?/187

267.什么是半部《论语》?/187

268.什么是结缨?/187

269.什么是鸥鸟忘机?/188

270.什么是尾生抱柱?/188

271.什么是许由洗耳?/188

272.什么是坐怀不乱?/189

(贰)名句/213

342.与政治有关的名句有哪些?/213

343.与军事有关的名言有哪些?/215

344.关于修身的名句有哪些?/217

345.关于立业的名句有哪些?/220

346.关于治学的名句有哪些?/222

347.关于惜时的名句有哪些?/224

348.关于德行的名句有哪些?/226

349.关于处世的名句有哪些?/230

350.关于世道名句有哪些?/231

351.关于情感的名句有哪些?/231

第四章 哲学思想

(壹)诸子百家/236

35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怎么回事?/236

353.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哪些思想流派?/236

354.墨家的政治观有些什么特点?/237

355.墨家的经济观有哪些内容?/237

356.墨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38

(贰)儒家/243

367.儒家是怎样产生的?/243

368.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43

369.儒家的政治观是怎样的?有哪些言论?/244

370.儒家的教育观是怎样的?有哪些言论?/244

371.儒家的伦理观是怎样的?/245

372.儒家对生死及鬼神之事抱有怎样的态度?/245

(叁)道家/253

388.道家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253

389.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53

390.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政治观点?/253

391.道家的人生观与儒家存在着怎样的差别?/254

392.道家的宇宙观有些什么特点?/255

393.道家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55

394.“黄老之学”为何能在西汉初期成为主流思想?/256

395.道家就是道教吗?/256

(肆)玄学、术数/257

396.什么是“河图”“洛书”?/257

397.什么是天干地支?/258

398.中国的干支记时体系是怎样的?/258

第五章 传统宗教

(壹)佛教268

415.佛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268

416.中国“四大译经家”都有谁?/268

417.玄奘对佛教有哪些贡献?/269

418.我国去天竺取经的位僧人是谁?/270

419.历史上崇信佛教的皇帝有哪些?/270

420.“三武灭佛”对佛教造成了怎样的打击?/270

421.什么是“三藏”?/271

(贰)禅宗/292

459.什么是禅?/292

460.禅宗早期的发展情况如何?/292

461.初祖达摩是怎样到中国弘法的?/293

462.六祖慧能对禅宗作了哪些贡献?/293

463.什么是牛头禅?/294

464.什么是机锋?/295

465.什么是棒喝?/295

(叁)道教/306

485.道教是怎样产生的?/306

486.道教思想的五大来源是什么?/307

487.道教的教理和教义是什么?/307

488.道教的宇宙观是怎样的?/307

489.道教与道家是什么关系?/307

第六章 政治军事

(壹)官职/322

516.传统的封建官制有些什么特点?/322

517.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是怎样的?/322

518.传统的封爵制度经历了哪些演变?/323

519.古代的招聘制度如何选拔官员?/324

520.征辟制选士是如何操作的?/324

(贰)举官制度/329

531.中国历代是怎样开科取士的?/329

532.什么是监生?什么是贡生?/330

533.科举考试要经过哪些步骤?/330

534.什么是朝考?/331

535.科举考试有哪些“榜”?/331

( 叁)教育/336

542.如何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36

543.何谓“学在官府”?/336

544.什么是“书馆”?什么是“经馆”?/337

545.什么是唐代的“国子监六馆”?/337

546.学士、硕士、博士的名称早起源于何时?/338

(肆)刑罚/344

558.“法”字有些什么特殊的含义?/344

559.中国古代的法律形式有哪些?/344

560.中国古代的司法机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345

561.古代对诉讼有哪些规定?/346

562.礼与刑有着怎样的关系?/347

563.汉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有哪些重要意义?/347

(伍)兵制/356

583.古代曾有哪些重要的兵役制度?/356

584.古代的军衔有哪些等级?/357

585.将军一词是怎么来的?/358

586.“三军”的意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358

587.中国古代有海军吗?/359

第七章 古典文学

(壹)文学种类/364

595.什么是汉字的“六书”?/364

596.什么是“平上去入”?/365

597.何谓“押韵”?/365

598.训诂学是研究什么的?/365

599.“赋、比、兴”分别指代什么?/366

(贰)文学流派/376

620.什么是“建安风骨”?376

621.什么是“正始文学”?377

622.太康体诗歌有些什么特点?/377

623.玄言诗有些什么特点?/377

(叁)作家/396

660.为什么说贾谊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396

661.为什么司马相如被称为“赋圣”?/396

662.班固的文学成就有哪些?/397

663.曹操的诗歌有些什么特点?/397

第八章 礼仪民俗

(壹)伦理/420

708.什么是儒家所说的“五常”?/420

709.什么是“仁”?/420

710.什么是“义”?/421

711.什么是“礼”?/421

712.什么是“智”?/422

(贰)礼仪/434

738.“五礼”是怎样划分的?/434

739.祭天之礼是怎样进行的?/434

740.帝王为什么要举行封禅之礼?/435

741.北京的“九坛八庙”的祭祀对象分别是什么?/436

(叁)民俗/450

773.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450

774.“小年”有些什么祭祀活动?/451

775.腊八节为什么要喝腊八粥?/451

776.传统的元旦和现在的元旦是一回事吗?/451

777.除夕应该怎么过?/452

(肆)华夏图腾及符号/464

801.龙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464

802.“龙生九子”都有谁?/464

803.凤凰有些什么祥瑞含义?/465

804.龟有着怎样的祥瑞意义?/466

第九章 艺术美学

(壹)琴/476

819.中国传统的鼓有哪些分类?/476

820.为什么说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476

821.瑟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477

822.琵琶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477

823.古筝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478

(贰)棋/489

844.围棋为何历数千年而不衰?/489

845.围棋的别名有哪些?有什么来历?/490

846.围棋棋盘各个部分的寓意是什么?/490

847.中国象棋有些什么特点?/490

848.什么是叶子戏?/491

849.什么是骨牌?/491

(叁)书/492

850.中国现存古老的成熟文字是什么?/492

851.金文有些什么特点?/493

852.小篆有些什么特点?/493

853.隶书有些什么特点?/494

854.楷书有些什么特点?/495

855.草书有些什么特点?/495

856.行书的结构特点有哪些?/495

857.魏碑体有些什么特点?/496

第十章 医学科技

作者介绍


文摘


  “国学”这个词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于是谁的“原创”,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刘申叔)也曾发起“国学保存会”,大概他们两个就是“国学”这个词的先使用者。不过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粹派代表人物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这种解释不能完美地诠释国学的定义。或许,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其他类似词汇来理解“国学”这个词。

  和国学差不多意思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为选择精粹而完全抛弃其他那么不太精粹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这个词不那么妥当,又将之改称为“国故”。胡适说,所谓“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研究这些历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国故学”,简称“国学”。

  不过已故当代语言学家曹伯韩认为,国学这个词还不是十分合理。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的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如果将其外延也算上,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我们目前只能暂且给国学一个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即使是这个定义,我们目前还不能将之作为“国学”的准确定义,一切还有待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明朗。

  ……

序言



中华文明千年智慧的璀璨瑰宝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何以安顿身心,寻得精神的归宿?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灿烂的文明,为世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藏,如同星辰般点亮了我们的智慧,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本书,便是对这些璀璨瑰宝的一次深度探寻与呈现,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亲身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魅力。 一、 思想的殿堂:先秦诸子百家之争的智慧火花 华夏文明的基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奠定。那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后世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本书将带领您走进思想的殿堂,去聆听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诲,理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感受老子“道法自然”的超然智慧,品味庄子“逍遥游”的自由精神。您还将接触到法家的严谨治国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的博爱理想,以及名家的逻辑思辨。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人类文明贡献了独特而深刻的哲学体系。我们将剖析这些思想的精髓,探究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思考它们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二、 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情感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从古朴的《诗经》中,我们能听到劳动人民的歌唱,感受到质朴的情感;从汉乐府的慷慨悲歌中,体会时代的脉搏;而到了唐诗宋词,更是将中国诗歌推向了巅峰。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通俗易懂,苏轼的旷达洒脱,李清照的婉约愁思……每一位伟大诗人,都用他们的笔墨,描绘了时代的风貌,抒发了人生的情感。本书将带您领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品味那些千古流传的名篇,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细腻笔触和深邃意境。我们将深入解读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 史的画卷:正史、野史与民间传说的交织 历史,是民族的根与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悠久、最完整的历史记载体系。本书将为您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夏商周的开端,到秦汉的统一,从唐宋的盛世,到明清的转型,我们都将逐一梳理。您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杰出的人物,以及朝代的兴衰更替。但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被载入正史的宏大叙事,更在于那些藏匿于野史、传说中的细节与故事。本书也将为您呈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轶事、民间传说,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折射出历史的另一面,更显其生动与真实。我们将探讨史料的解读方法,理解不同历史叙事的视角,并从中汲取智慧,反思过去,启迪未来。 四、 礼的传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规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道德修养的准则。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到“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再到为人处世的各种礼仪规范。您将理解“家国天下”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无数读书人的理想。我们将分析这些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在当代语境下,审视这些传统伦理的价值,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与发展。 五、 艺的境界:书法、绘画、戏曲、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明的瑰丽,也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上。本书将带您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您将惊叹于书法笔下的龙飞凤舞,感受绘画中的意境与留白,沉醉于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从王羲之的行云流水,到齐白石的水墨淋漓;从京剧的锣鼓喧天,到故宫的庄严肃穆,每一项艺术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并尝试解析其背后蕴含的美学理念和文化精神,让您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 六、 器的文明:从天文历法到医药养生的智慧结晶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智慧,同样令人惊叹。本书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领域的杰出成就。您将了解中国古代的历法是如何精确的,四大发明的深远影响,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精髓,以及古代建筑为何能够屹立千年。这些“器”的文明,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创造,更是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的体现。我们将梳理这些领域的经典成就,探究其发展脉络,并思考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何启示。 七、 语的传承:汉字、成语、俗语中的文化密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中国汉字的方块形态和丰富内涵,更是独树一帜。本书将带您走进汉字的世界,了解其演变过程,感受其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将聚焦中国特有的成语和俗语,这些凝练的语言精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动的民俗风情。通过解读这些语言现象,您将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的生活智慧。 八、 节的习俗: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与情感寄托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承文化、凝聚情感的重要载体。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清明的缅怀先祖,从端午的纪念屈原,到中秋的月圆人寿,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本书将带领您一同体验这些节日的喜悦与庄重,感受其中蕴含的家族观念、家国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将深入挖掘每个节日的文化渊源,解读其象征意义,并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九、 者的精神: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探索 纵观中华文明,无论是在治国理政的大人物,还是在生活中的普通人,都贯穿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追寻。本书将汇集历代先贤的智慧,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力量。您将看到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也会体会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这种对人生价值的坚守,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个人修养的追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旨在以一种系统、全面、深入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对国学常识的梳理与解读,帮助读者: 增强文化自信: 了解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树立民族自豪感。 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先贤的智慧,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涵养道德情操: 借鉴传统美德,塑造高尚品格。 深化民族认同: 理解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根基,增强民族凝聚力。 启迪现代生活: 在传统智慧中寻找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与灵感。 阅读这本书,您将不仅仅是翻阅文字,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在中华文明的千年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精版”的定位一直抱有警惕心理,因为“精”字往往意味着要么内容过于简略以追求篇幅精悍,要么就是过度专业化而疏远了大众读者。这本书在平衡这两点上,做得相当到位。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沉稳且富有节奏感的,没有过多的花哨修辞,直指核心,这一点很合我的胃口。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不急不躁地为你剖析问题。然而,在涉及一些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把握其精髓的部分时,比如对某个古代哲学流派的争论焦点进行描述时,我感觉作者的笔触稍显保守,似乎担心越界到学术深水区,导致关键的冲突点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留下了那么一丝“意犹未尽”的感觉。比如,当谈到某个学派如何反驳另一个学派时,读者期待的是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但书中提供的更多是一种中立的陈述,虽然准确,但缺乏那种历史的张力。希望未来的版本能稍微放开手脚,在那些关键的辩论点上,更勇敢地展现思想的碰撞。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常识”二字的信赖,希望它能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些结构性漏洞。总体来看,它确实起到了这个作用。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它没有简单地将古代的知识奉为圭臬,而是常常将传统概念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指出哪些是跨越时空的普适智慧,哪些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种现代化的视角,让沉睡的国学知识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不再是高阁之上的古董。唯一的遗憾,也是我个人比较敏感的一点,是关于传统艺术鉴赏的部分,信息量稍显不足。比如,对宋代瓷器的釉色特点、书法作品的笔法结构等,介绍得较为简略,更多是点到为止。我知道这毕竟是一本“常识”书,但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初步鉴赏框架的读者来说,如果在这些美学领域能有更具象的描述或参考,那么它将成为一本更加全能的入门宝典。

评分

我带着一种非常功利性的目的来翻阅这本书的,主要是想快速梳理一下自己在应对一些重要场合,比如企业文化培训或者与年长者交流时,那些“拿得出手”的典故和常识储备。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初期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松散的,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有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层级递进,更像是一本知识点的摘录集。一开始我还为此感到有些困扰,总觉得知识点之间缺乏一条主线来串联,我得自己费力去构建那种内在的联系。但是,当我尝试用“碎片化学习”的思路去接纳它时,效果反而出奇地好。我可以在通勤的路上,随意翻开任何一页,立刻就能找到一个可以思考半小时的切入点——可能是某个不太为人知的古代礼仪细节,也可能是一个关于“中庸之道”的现代解读。这种随机性,反而激活了我大脑中沉睡的那些相关记忆,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我早就知道这些,只是忘记了”的惊喜感。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部分术语的解释略显学术化,对于一个刚入门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对照其他工具书才能完全消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仿佛直接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光滑得让人抓不住的现代纸,而是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墨色在上面显得尤为清晰又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把控,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二字的敬畏之心。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虽然整体工整,但在某些章节的过渡处理上,还是略显生硬。比如,从先秦诸子的思想梳理跳转到魏晋风度的介绍时,中间的过渡句或小引言似乎可以更自然一些,让读者能更平顺地进入下一个历史时期的氛围中。另外,虽然内容本身无疑是经过精选的,但如果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或文化概念旁,增加一些手绘的插图或者图表,哪怕只是简单的示意图,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将会是极大的帮助。毕竟,国学内容有时是需要视觉辅助来锚定理解的。总之,从实体感受上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精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边缘”概念的发掘和呈现。很多市面上的国学普及读物,都只会聚焦于儒释道的核心概念、四大发明之类的“必考点”,读起来总觉得意料之中,缺乏新意。但《国学常识:精版》显然突破了这种窠臼。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了古代的天文历法,特别是那些关于节气和物候的精妙描述,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首散文诗。再比如,它对古代的度量衡体系的介绍,那种严谨的考证,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有了更深一层的敬佩。这些细节,往往是构成一个完整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却常常被忽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代服饰制度的梳理部分,通过服饰的形制变化,竟然能洞察出不同朝代的社会阶级结构和审美倾向,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述方式,非常高明。如果能在这些细微之处,再多提供一些历史背景的趣味轶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知识如果能包裹在有趣的故事里,才更容易被记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