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诠解 9787513133821 开明出版社

弟子规诠解 9787513133821 开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毓秀 著
图书标签:
  • 弟子规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儿童启蒙
  • 开明出版社
  • 道德教育
  • 行为规范
  • 礼仪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ISBN:9787513133821
商品编码:3011820229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弟子规诠解

定价:38.00元

作者:李毓秀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3133821

字数:331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受欢迎的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之一,带你初入传统文化之门;

★一线专家解读,迄今为止*的“弟子规”读本;

★内容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学习传统文化的;

★参考版本多样,力求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编写体例别出心裁,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注释讲解紧贴生活,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内容提要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叹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就是规范。所以它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我们编著的这本《弟子规诠解》,书中所讲,处处皆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根基,每一个人都能从中了解到应当如何做人。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家庭得到幸福,子孙也都可以兴旺发达。而今重读这部经典,你会发现,它仍然对儿童的修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教育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学者、教育家。他的著作有《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

文摘


序言



《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指南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一部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基本道德规范。它并非一本空洞的说教,而是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落实到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人品德修养的方方面面。 孝:百善之首,感恩之本 “孝”是《弟子规》中首要强调的品德。《弟子规》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做人的根本,是实践其他一切美德的起点。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顺从。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两句直接点明了孝顺父母的基本态度。当父母呼唤时,要立刻回应,不要拖延;当父母有命令时,要认真执行,不要推辞偷懒。这体现了一种积极主动、尊重父母的态度。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的教导,无论长幼,都应虚心倾听,诚恳接受。即使父母有责备,也应心平气和地接受,反思自己的过错。这并非鼓励盲从,而是强调对父母教诲的尊重和感恩。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对父母起居生活细致入微的照顾。冬天要为父母准备温暖的被褥,夏天要为父母准备凉爽的衣物;早上起床后,要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临睡前,要检查父母是否安好,一切安顿妥当。这些细微之处,饱含着子女对父母的体贴和关爱。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音声咽。 父母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在这期间要常常怀念父母,悲伤不已。生活习惯、居住环境都要有所改变,说话的声音也要低沉悲切。这并非要求形式上的哀悼,而是强调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刻铭记和怀念。 事父母,几谏,谏而不从,则敬,违,而不怨。 在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可以委婉地劝谏,但如果父母不听,也只能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接受父母的决定,而不应心生怨恨。这体现了在尊重和孝顺中,把握好劝谏的智慧。 《弟子规》中的“孝”,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刻回报,是对生命之源的尊重,更是对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它将孝的内涵延伸到对长辈的尊敬,对家族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贡献。 悌:兄友弟恭,团结互助 “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尊敬。在古代社会,家族的稳定和团结是至关重要的,而兄弟之间的和睦是家族和谐的基础。 长者问,对勿缓。问一答,须详。 在长辈问话时,要及时回答,并且回答要详细、周到。这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敬,也体现了认真负责的态度。 长者坐,幼勿立。长者站,幼必起。 这是在实际生活中,幼者对长者的尊敬。长辈坐着时,晚辈不要站着;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要立刻站起来。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蕴含着对长者地位和尊严的尊重。 事诸父,应事其父。事诸兄,应事其兄。 这里的“诸父”和“诸兄”指的是叔伯和堂兄弟。意思是,对待伯父、叔父,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对待堂兄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友爱。这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互相扶持、以亲比亲的家族观念。 丧亲之父,兄则如父。丧亲之兄,弟则如兄。 当父亲去世时,兄长就如同父亲的角色,弟弟应该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他。当哥哥去世时,弟弟就应该承担起哥哥的责任,像哥哥一样照顾家人。这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责任担当和情感纽带。 “悌”不仅仅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礼仪,更是建立在血脉亲情基础上的互助精神。它教导人们要珍视亲情,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贡献力量。 谨:言行谨慎,不越雷池 “谨”是指言语和行为上的谨慎,不轻率,不妄为。它强调的是一种稳重、踏实、有分寸的品德。 非圣书,勿手持。凡世语,勿口碑。 这句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强调要选择有益的书籍阅读,不随意翻阅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对于世俗的闲言碎语,不应到处传播。这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传播信息的谨慎。 苟不当,思勿言。苟不善,思勿行。 如果所说的话不恰当,就要在说之前认真思考,不要随便出口。如果要做的事情不妥当,就要在做之前仔细衡量,不要轻易去做。这是一种对言行的自我约束,强调三思而后行。 过犹不及。 这句话源自《论语》,意思是做事情超过了限度,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在《弟子规》中,它被引申为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走极端。 勿影兀,勿斜视。 在行走时,不要东张西望,行为散漫。在与人交谈时,不要斜着眼睛看人,显得傲慢无礼。这都是对行为举止的细节要求,体现了对他人和他人的尊重。 “谨”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一时的冲动所左右,做出符合道德规范和情理的事情。 信:一诺千金,言出必行 “信”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诚信是立身之本,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关键。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欺人前。 只要开口说话,都要讲信用,不能欺骗别人。虚假和妄语,都是在欺骗他人。这强调了语言的真实性和承诺的重要性。 见人欺,称其名。见人恶,则闭口。 看到有人犯错,不要随意揭露他的名字,而是要委婉地指出。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闭上嘴巴,不要去议论。这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对他人尊严的尊重。 事勿二,师勿兼。 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认真去做,不要朝三暮四。既然拜了老师,就应该忠诚于老师,不要同时拜好几个老师。这体现了一种忠诚和专注的态度。 “信”不仅仅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一个讲信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获得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众:博爱仁慈,关怀他人 “爱众”是指爱护众人,关怀社会。它将个人道德的实践延伸到对更广泛群体的关怀和责任。 凡是人,皆须爱。 这句话将爱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给予关爱。这是博爱精神的体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也是“爱众”的重要原则。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见人善,则举之。 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赞扬和表扬。这是一种鼓励和支持,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孟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思想的体现。在关爱自己家人(老人、孩子)的同时,也要将这种关爱延伸到社会上其他的长者和儿童。 “爱众”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升华,它鼓励我们超越小我,以仁慈之心对待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亲仁:近贤守道,远离邪恶 “亲仁”是指亲近有仁德的人,从而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受坏人的影响。 同是人,类皆同。 所有人都是同一种类,不应该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是一种平等的观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君子交往,会受到熏陶,变得仁德;与小人交往,会受到感染,变得邪恶。 分缘,定分。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越界。这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尊重。 “亲仁”告诫我们,选择朋友和交往对象的重要性。与品德高尚的人为伍,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促进自己的成长。 余力学文:勤奋学习,增长知识 《弟子规》强调,在完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后,如果有剩余的精力,就应该去学习。 凡学问,无大小。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任何知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学非求,务求进。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而是要不断进步,增长才干。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如果只停留在学习的层面,而不去实践,只会养成浮夸的习气,最终难以成为有用之才。 “余力学文”是将道德修养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它鼓励人们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虽然成书于古代,但其蕴含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弟子规》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行的道德指南,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责任感的人。 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讲求诚信、关爱他人、远离恶习、勤奋学习,这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弟子规》并非束缚,而是指引;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行的实践。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有益于自己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透着一股古典的韵味,非常适合静下心来阅读。封面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庄重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虽然内容本身是传统的经典解读,但排版上却做出了很多现代的考量,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侧边栏的留白也给阅读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偶尔批注几笔,也显得井井有条。总而言之,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份对知识载体的尊重,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在触觉和视觉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实体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我个人感觉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古代经典解读腔调。作者在阐释那些看似深奥的古训时,总能找到当代生活中的对应点,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小摩擦,如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定力等等。他没有生硬地将古法套用到现代,而是巧妙地进行了“翻译”和“情境化”,使得每一条训诫都能立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一个鲜活的画面。这种细腻的笔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在你耳边轻声细语,而非居高临下地训导。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平实而又不失幽默感的叙述风格,偶尔冒出的几句俏皮话,能让人在严肃的思考中得到片刻的放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研读过程变得充满趣味和探索欲。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解读本是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陷入过度发挥或牵强附会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在考据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于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基础之上进行阐述的。每当涉及某个特定词汇或典故的本义时,作者都会适当地引用古代的注释作为佐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不得不信服。它保持了对经典的敬畏心,没有为了迎合现代口味而随意篡改原意,而是在尊重“根”的基础上,进行富有洞察力的“枝叶”延伸。这种平衡掌握得极好,既满足了我们对准确性的追求,又提供了足够的思考深度,让读者在学习规矩的同时,也领悟了古人制定的智慧源头,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太人性化了。它不像有些大部头著作那样让人不知从何下口,而是采用了清晰的模块化设计。每一篇的开头,通常会先提出一个核心概念,然后层层深入,讲解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应用可能性。而且,它似乎非常理解现代人的时间碎片化问题,很多小节的论述都非常精炼,即使只有十分钟的空档,也能读完并吸收一个完整的小观点。更妙的是,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可能会产生的疑问,并在段落过渡或总结时,巧妙地将这些潜在的困惑点一一化解,使得阅读流程无比顺畅,几乎没有出现“卡壳”或需要反复回溯的状况。这种流畅感,极大地鼓励了我持续阅读下去的动力,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生活指南手册”,而不是一本束之高阁的理论书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远的触动,在于它对于“实践”层面的强调,而非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作者很清楚,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做到”。他不仅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待人接物,更深入探讨了达成这种“好状态”的内在心法——比如如何修炼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如何培养真正的同理心。这些论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带着一种“过来人”的真诚和洞察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日常琐事中进行自我审视和微调,比如在面对他人的无理要求时,能更冷静地运用书中提及的“退一步”的智慧去化解冲突。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可以适应万千复杂情境的心态框架。这份指导价值,远超出了一本传统解读书籍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