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茶道
定价:29.80元
作者:王舜之;孔庆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58114922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王舜之著,孔庆东主编的《茶道/品读经典》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风情五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使读者对“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内容提要
王舜之著,孔庆东主编的《茶道/品读经典》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风情五个方面,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广大读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茶道”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下面,就请您翻开这本书,抛开尘俗的纷扰,让茶香包裹着心灵、茶味浸润着思绪,进行一次别样的茶道之旅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茶在亚洲的传播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为深刻。它对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传人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为传播途径。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境内的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日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节和学问僧纷纷来到浙江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他们在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在这些使节和学问僧中,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澄。在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其中就包括饮茶之道。贞元二十一年(804),澄奉诏随遣唐使人唐求法.来到浙江后,他便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后又到越州龙兴寺学习密宗,次年八月从明州起程归国。归国时,澄将浙江天台山的茶种带回了日本,同时也将茶饮引入宫廷。
后来,茶叶逐渐成为日本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喜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进人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时期一一南宋,日本学问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外,还带回了茶种,回国后在寺院中种植,并大力宣传禅宗和茶饮。此外,荣西还研究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并写出日本部饮茶专著一一《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日,长寿,使人高尚”。他将此书呈献给镰仓幕府,自此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饮茶之风迅速盛行开来,荣西因此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同时,中国的精品茶具一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于此时由浙江传人了日本。天日茶碗对日本茶道影响甚远,日本自饮茶之初至开创礼茶的东山时代,所用茶具均为天目茶碗。
随后,由于茶道的发展,普通茶碗均为日本与朝鲜的仿制品,致使天目茶碗越发珍贵,只有在“台天目点茶法”、贵客临门、向神佛献茶等重要场合才会使用。15世纪时,日本禅师一休宗规大师的弟子、被后世尊方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了“四铺半草庵茶”,他倡导顺应天然,真实质朴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认为茶道的本源应在于清心寡欲,将茶道之“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禅道核心。
作为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对日本茶道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传承村田珠光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将其拓展,开创了“武野风格”。
……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挖掘能力令人赞叹。它并没有满足于介绍中国主流的绿红黄白青黑六大茶类,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那些近乎失传的古法制茶技艺,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海拔下,同一品种茶叶风味细微的差异。这种学术性的严谨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茶艺指南。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茶马古道”上普洱茶转化的历史描述,那种跨越时空的壮阔感,让人不禁对一代代制茶人、运茶人的坚韧感到由衷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国茶文化史。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地毯式的调研,无论是史料的引用还是对老茶农的访谈记录,都显得真实可信。读完后,我对茶的理解从“一种饮品”跃升到了“一段活着的历史”,那种厚重感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它让我开始对那些老旧的、沉淀了岁月的茶饼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和尊重。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里那些精美的插图吸引的。那些描绘茶室陈设和茶具细节的线描图,线条流畅而精准,透露出一种极致的匠人精神。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紫砂壶的某个特定款式的历史考证,描述得非常到位,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我联想到古代士大夫阶层对生活美学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编排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茶具认知,到复杂的水温控制,再到更高阶的品鉴心法,循序渐进,逻辑清晰得让人佩服。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玄之又玄”的理论说服的人,但这本书的论述,总是建立在扎实的经验和历史背景之上,所以读起来让人信服。它不是空泛地谈“意境”,而是告诉你“如何达到”那个意境的实际步骤和原理。比如,它详细解释了不同水质对茶汤滋味的影响,这一下子就打通了我之前很多“为什么泡出来的茶味道总不对劲”的疑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一个看似高不可攀的“道”,用非常科学和严谨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让普通爱好者也能找到实践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古朴而不晦涩”。很多关于东方哲学的探讨,在其他读物中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的饮茶过程中,但绝不生硬。比如,它谈论“和”的境界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描述茶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无需多言的默契来体现。我读到关于“茶禅一味”的那部分时,感触尤其深。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仿佛就是在一个幽静的茶室里,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那些深奥的道理不再是高悬在空中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到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品茗动作中的实际体验。它成功地将一种文化符号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这种能力是非常难得的。我甚至开始尝试在阅读过程中,严格按照书中所述的步骤去准备一杯茶,那种仪式感带来的专注力,是我在做其他事情时很难体会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有品味了,那种沉静的米黄色调配上简约的烫金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境界。我本来对所谓的“茶道”只是停留在泡一杯热茶的层面,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立刻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文笔细腻得像江南的烟雨,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茶香。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讲解如何冲泡,更像是在引导你进行一场心灵的修行。书中对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的描述,简直是栩栩如生,让人恨不得立刻去寻访那些高山云雾中的茶园。特别是有一章讲到“静坐品茗”,那种慢下来的节奏感,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简直是奢侈的享受。我合上书本,甚至能想象出自己正对着一盏温热的茶汤,心中一片澄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更优雅、更有深度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匆忙的瞬间,开始学着用一种更专注、更敬畏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小事,这对于一个长期被工作压力挤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它对待“器物”的态度。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把茶具视为高高在上的摆设,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材质、不同形制的茶器如何与茶汤发生“对话”。比如,对不同釉色的瓷器如何映衬出绿茶的嫩绿,对砂壶如何吸纳和释放香气的微观分析,都写得非常精妙。我过去总觉得,随便拿个杯子泡茶就好,但读完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细节——比如杯沿的厚薄对口感的影响,茶碗的弧度对手指温度传递的调节。这种对“人器合一”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学不是矫饰,而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种注重实践反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的指导性非常强,它鼓励读者去亲身实践和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读完后,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那些日常使用的器皿,试图从它们的功能性中发现更深层次的美感,这完全是这本书带来的附加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