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训诂学基础
定价:22.00元
作者:陈跋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3030084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绪论
节 训诂与训诂学
一 什么是训诂
二 什么是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学的功用与任务
第三节 怎样学好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学的应用范围和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
节 训诂学的应用范围
一 传统训诂学的范围
二 训诂学的新领域
第二节 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
一 解释词义的专著
二 随文而释的注释书
三 两种形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训诂实践的内容
节 训诂实践的内容
一 解释字词
二 解句
三 分析篇章
四 阐述语法
五 说明修辞表达
六 说明典章 制度、名物习俗等古代文化状况
第二节 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
第三节 从训诂实践的内容看它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 解释词义的方法和方式
节 解释词义的方法
一 以形说义——外在形式的利用
二 因声求义——内在形式的利用
三 据文证义——语言环境的利用
四 解释词义三种方法的综合对比
第二节 解释词义的方式
一 单字相训
(一)训释形式
(二)训释角度
二 下义界
(一)什么叫下义界
(二)下义界的原则和特点
(三)义界中往往包含推因的成分
三 对词义的训释及其不同方式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第五章 训诂术语简介
节 为什么要研究训诂术语
第二节 训诂术语简介
组 谓之、日、为
第二组 谓、言
第三组 犹
第四组 读曰、读为
第五组 读如、读若
第六组 当为、当作
第七组 当为、当作
第八组 貌、意
第九组 散文、对文;统言、析言
第十组 强为之辞、望文生训等
第六章 训诂诸忌
第七章 训诂学小史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常常被那些繁杂的引文和相互矛盾的记载搞得焦头烂额。手边偶然翻到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开阔,它不像一些工具书那样只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把文献学放到了更宏大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背景下去考察。作者在探讨“文献的存佚与流传”时,对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战乱频繁的朝代)的文献破坏和重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我理解为什么某些典籍只有残本流传下来,以及现有版本的可靠性程度,提供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献定名”的探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古书名字,背后其实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考证过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老到,论证严密,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博,但作者总能用一种非常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在你迷茫时,为你指明方向,让你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最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这本书《版本学与文献考证》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细枝末节的“细节控”准备的宝典!我一直对那些古籍中留下的墨迹、朱批、藏书印章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与前人对话的最好方式。这本书将版本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无与伦比,它不仅仅停留在区分“宋刻本”和“明刻本”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雕版技术、纸张纤维乃至于装帧形制的细微差别上。书中有一段关于“锓版”工艺的描述,详细说明了不同时代工匠在修版、复刻时可能留下的特定“笔误”,这让我醍醐灌顶——原来那些所谓的“讹误”,很多时候正是判断版本早晚的关键铁证。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每一个细小的特征都可能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文献流传秘辛。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其严谨的推导过程,足以让每一个认真对待文献的人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最可靠的“物证”来捍卫文本的真实性。
评分这本《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方法》简直是为我这种刚踏入古代文献领域的“菜鸟”量身定做的入门指南!我之前对古籍的接触基本停留在碎片化的阅读上,一遇到那些繁复的异体字和模糊的注释就彻底抓瞎。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非常耐心地、手把手地讲解了如何处理一份原始文献。比如,它详细拆解了校勘学的基本原则,从底本选择到异文的判断,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利用版本差异来推断文本的流变过程,那简直是打开了我新的大门,让我明白每一次抄写、每一个批注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完后,我再看那些古籍,感觉不再是一堆僵硬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脉络可以循着去追溯。而且,书中配的案例都非常经典,讲解得深入浅出,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实操性极强的指导手册。对于想要进行初步文献整理的学者或者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让原本看似庞杂无序的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目录学”这类学科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无非就是书籍的分类和排序,枯燥乏味。然而,这本《古代典籍整理导论》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精彩地阐述了古代藏书制度的演变,从皇家藏书楼到私人书斋,不同的收藏体系是如何塑造了文献的保存方式和流传路径的。书中详细比较了《隋书·经籍志》、宋代官修总录与后世私撰目录的差异,让我明白了目录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收录”,它更是反映特定时代学术风尚、政治权力对文化控制的一种隐性表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版本目录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比如如何通过目录中的著录体例来判断编纂者的学术倾向。这种将文献整理的“技术”与背后的“文化史”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冰冷的数据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在梳理书目时,能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和学派的争鸣。
评分我一直在尝试撰写一篇关于清代碑刻文字的论文,但在如何可靠地采集和整理那些出土或散落在民间的碑文方面感到无从下手。恰好读到这本《中国古代文献学概论》,它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与其他侧重于纸质文献的书籍不同,这本书对“非纸质文献”的收录和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例如金石拓片、简牍、敦煌写本等。它系统地介绍了这些特殊载体文献的保护技术、采集规范以及如何处理它们的特殊载体带来的文字辨识困难。特别是关于碑刻文字的“缀合”和“隶定”部分,作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这些是你在传统文献学著作中很少能找到的。这本书的视野宏大,立足于“文献”的广义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研究的古代文化遗产远不止书本,而是包含了一切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载体。读完后,我立即调整了我的研究计划,决定将采集和整理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对我后续的田野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