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
定价:45.00元
作者:廖国伟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15222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现代美学研究视野中,美学研究的范畴纷纷转向具体的文化现象,由原来的注重哲理思辨的哲学美学模式,转入宽泛、具体的文化美学模式,强调美学研究要走出书斋,走向无限丰富的人类文化,以鲜活的人类文化材料为依托来进行美学研究。也就说,是美学研究已经转向为从文化的大视野来研究美学或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两个维度展开,这对传统古典的“哲学美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美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廖国伟编著的《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深入研究了民歌文化。
内容提要
廖国伟编著的《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是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之一,《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运用文化人类学和美学交叉,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歌的生存机制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并对全球化语境中的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民歌文化、当代大众文化时代民歌的认同危机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表征危机等问题作出了理论的研究和阐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人类学理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很关注那些能够将宏大理论与具体文化现象相结合的研究。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将民歌从简单的音乐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载体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旋律和歌词的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民歌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如何被创造、传播、接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是如何通过歌唱来建构自我认同、维系社群联系,以及表达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作者对于“审美”的界定也非常有意思,它不仅仅指艺术上的优美,更包含了情感的共鸣、体验的愉悦以及文化价值的体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民歌中“人”的关注,那些歌唱者、听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构成了民歌最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民歌的理解,从一种音乐类型,转变为了一种活生生的人类文化实践。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情有独钟,民歌无疑是其中最能触动我心灵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着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早已熟悉的旋律。我曾经以为民歌只是朴素的歌唱,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每一首民歌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岁月的痕迹。作者并没有回避民歌中那些略显粗犷甚至带有一些“土气”的元素,反而将它们视为真实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它不是刻意为之的艺术品,而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花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节庆民歌的论述,那些在丰收、婚嫁、丧葬等重要时刻唱响的歌谣,凝聚着人们对生命循环的理解,对家族延续的期望,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敬畏。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熟悉的旋律,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和情感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艺术感,淡雅的水墨晕染,配上遒劲的书法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悠远的故事。我最初是被这个封面吸引,觉得它一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翻开书页,果然如我所料。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将那些古老的民歌,那些流传在山野田间、市井乡间的歌谣,描绘得活灵活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劳动号子的章节,那种在艰辛劳作中迸发出的力量和乐观,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还有那些描绘爱情的民歌,淳朴而真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让人回想起自己青涩的年少时光。作者在分析这些民歌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歌词,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风俗、情感表达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读完之后,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亲历着歌谣的诞生与流传,感受着先民们的心跳与呼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民歌的,更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探索。
评分我通常对学术类的书籍会有些畏惧,觉得它们往往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审美人类学视阈中的民歌文化》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是在讲授理论,更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歌的故事。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民歌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民歌的热爱,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很容易地代入其中,体会到歌谣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比如,关于一些地域性的民歌,作者在描述它们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仿佛我身临其境,能够听到那些熟悉的乡音。总而言之,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却又引人深思,让我对民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作者在阐述理论观点时,引用的案例非常丰富,而且分析得深入透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歌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讨论印象深刻。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老的民歌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但同时,新的民歌也在不断产生,它们反映着当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变化视为一种失落,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探讨这种文化演变的过程。它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歌,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