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98 9787515511962

生于1998 97875155119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妖 著
图书标签:
  • 青春文学
  • 成长
  • 校园
  • 90后
  • 现实主义
  • 小说
  • 中国当代文学
  • 情感
  • 家庭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1962
商品编码:301109924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于1998

定价:32.0元

作者:小妖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5511962

字数:9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现代教育报》《作家文摘》《语文报》《光明日报》等上百家传媒媒体人,十六位作家、教育学家联名推荐。
  ★它是写给孩子看的:不忧伤、不疼痛,只见开阔、风趣,创青春写作清爽之新风:
  ★它是写给家长看的:写实版《家有儿女》,带你瞄看孩子的世界,学会如何做家长;
  ★它是写给童年晦暗的你看的:让你笑到飙泪,用欢笑和爱抹平你的童年创伤;
  ★它是写给你的全家人看的:全程笑点+少量泪点,木有尿点;一本书,温暖一家人;
  ★它*想告诉每个人:从出生到十六岁,成长这事儿本可以如此快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关于爱和成长的书。
  重度幽默症患者、生于1998年的小妖,漫不经心地记下了生活中的点滴,她写到了“不着调”的父母、个性十足的同学、甚至写到了早恋、超生等“敏感”话题。她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感知和思考,不纠结迷茫,而是致力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这些童言无忌的文字,让人读得哈哈大笑,又内心柔软。它颠覆了写模式作文的中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书里更没有伤痛、没有45度角仰望天空,只见风趣明朗、格局开阔,这才是青春写作该有的样子,又何尝不是写作高的境界?!
  赚足笑声之外,你会看到一个被爱包围但从不任性的孩子,以及看似“奇葩”确给了孩子正确爱的家长。
  泰戈尔曾这样描述如何去爱别人: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的包围着你,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爱正当如此,恰当的爱是给孩子好的教养。
  如果你觉得“阳光”、“自由”这些词太过抽象,翻翻这本书,小妖的故事能给你答案。
  如果你的童年布满了晦暗、忧伤,这本书传递的温热更能帮你抚平些许童年创伤。
  希望这本书,能暖到更多的人。

目录


作者介绍


小妖——
  真名李芷若,乳名小妖。1998年生于豫西北一个小镇,小学五年级时随父母到北京,后到河北、天津读初中、高中,现留学澳洲。《生于1998》记录的是她在的经历。

文摘


  后记:
  爱是青春好的礼物
  此书开始写的时候我上小学五年级,交稿时我已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高中生。由于我的拖延症,导致本书跨越了快五年的时间。至此,终于理解了我老爸等一类文字工作者的不容易。
  《生于1998》写的就是我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没什么先后顺序,也不是很长,是非常标准的“厕所读物”。我不期望我的书有多么红火,只要大家在无聊时,上厕所时能想起这本书,让这本书博大家一笑,我便觉得实现了它的价值。
  由于我的书稿横跨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直接导致当我后编稿的时候看到小学初中的文字简直有种想把它们都删了的冲动,但终究不舍得,所以当大家看到我的那些如同玛丽苏,流水账一般的文字时请多多包涵。
  书里的主要的人物是我的爸妈, “老小孩”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我爸妈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我是我们家成熟的人。我妈跟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声音嗲得简直不输给林志玲。老爸能跟球球360°无障碍交流好久还不觉得无聊。他俩能因为我从不早恋而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因为长得太丑没人追或者是同性恋之类的。等等各类奇葩事件数不胜数,以至于我一直为我能在他俩的“摧残”下茁壮成长而感到不可思议。
  编辑老师特意嘱咐我讲讲爸妈对我的教育,如果非要总结一下,我觉得爸妈对我好的教育就是相互平等。我发现我的很多同学跟爸妈对话的时候要说“您”,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这么称呼。可是我不仅用“你”,闹着玩的时候还会直呼父母姓名。从小到大没有挨过打,挨骂也很少。我可以和爸妈像朋友一样聊天。他们好奇并参与我生活里发生的一切事情,和我一起毒舌某同学、某老师,像死党一样给我给出主意处理问题,同时不强求我非得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在我看来,我相信我爸教育方法比较成功,至少相比暴力、以武力解决来说,大多数的孩子会比较喜欢我爸教育方式。
  我想,平等和尊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隔阂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与父母平等,所以我们彼此没有秘密;我也有更多的空间、以及私生活吧。
  我想,父母给予我的这种“奇葩”的爱,是我整个青春中,收到过的好的礼物。
  后,愿各位看客看得愉快,看得舒心。
  李芷若(小妖)
  2014.12.18
  爸爸的小情人
  124 我是1998年出生的。生于1998的好处是,刚满两岁就跨了两个世纪。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事情。
  125 我有个表弟是2000年生的。太悲哀了。他就算活到了99岁,也跨不了一个世纪。
  126 我要是能活到103岁的话,就能跨三个世纪了。
  127 老爸得意洋洋地说,我能两岁就跨世纪,是他的功劳。如果不是他早恋、早婚加早育的话,我估计到了七老八十,也不能跨个世纪玩儿。
  128 老爸生于1975年,22岁时结婚,23岁有了我。的确有点早。
  129 上次他带我出去吃饭,饭桌上的一个叔叔,跟他一般大,现在还没结婚呢。
  130 老爸常常得意洋洋地讲起,他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编辑部有位校对大姐,热情地拉他出去吃饭,饭桌上介绍一个女孩子跟他认识。原来是要给他介绍对象。
  131 还有,他们杂志社有个网站,网站有个女编辑,每天到了饭点就会在OC上跟他打招呼,叫他一起去吃饭。这样吃了一星期之后,老爸说自己觉得有点不对劲,就在跟人家聊天时,故意提到“我女儿”。那个女编辑一愣神,问:“啊,你都有女儿了?”“是啊,今年已10岁了(这是2008年的事),给你看,她照片。”
  132 从那天起,女编辑去吃饭时再也不叫他了。
  133 这两个故事他讲了N多遍,听得我耳朵起茧。
  134 所以你明白吧?我老爸实在是一个极度自恋的人哪。
  135 对了,那家杂志叫《都市主妇》,我每次提到这个杂志名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都市主妇》,他一个大男人,在那里!当编辑!而且是!的!男!编辑!
  136 离开杂志社后,老爸去了一家网络公司。同事们大都比他年龄小一点,也就五六岁吧,所以都叫他“鲆哥”。后来有一次他们开年会,可以带家属,就把我带去了。
  137 “鲆哥”竟然有个这么大的女儿!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138 我很有礼貌地叫他们叔叔阿姨。他们都很不爽,严令我只能叫哥哥姐姐。
  139 当然,老爸也自动升了一辈。从那次年会之后,大家就都开始叫他“鲆叔”了。
  140 今年我15岁,已经跟老爸一般高了。他带我出去见朋友,常常不着调地说:“这是我小情人。”
  141 还真有人信。
  142 老爸现在的单位,我也去参加过一次年会。我们穿一个牌子的羽绒服去的,一红一蓝,情侣装。而且习惯性地手拉手。
  143 老爸说,有一天他在电梯里,有个同事问他:“你和你小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
  144 这都什么眼神啊!
  145 问老爸为什么那么早结婚,他不假思索地说了8个字:“年幼无知,受。”
  146 受谁的?当然是老妈。
  147 老妈比老爸大三岁。按我们老家的说法,是“女大三,抱金砖”。
  148 我不得不怀疑:老爸是不是有恋母情结?
  149 不过我一直觉得,老心理年龄远远小于实际年龄。她跟老爸说话,总是嗲声嗲气的。我听习惯了还没什么,上次姑姑来我家,就特别吃惊地说:“你妈怎么那样跟你爸说话?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150 姑姑接着又说,“我要是跟你姑父这样说话,他早叫我撤过一边了!”
  151 “撤过一边”,是我老家话,相当于《武林外传》里的“哥温”——能滚多远就滚多远。
  152 听姑姑那样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突然有点隐隐的难过。
  异次元空间
  571 我上高中了。有个初中同学到我们学校找她同学玩。我们在初中时是邻班,没打过什么交道,不过也算挂面熟。才几个月不见,她穿高跟鞋、戴耳环、抹口红,完全是个社会青年了。
  572 听人说,她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就在社会上混。现在是做的,,800块钱一次。
  573 我很震惊。
  574 天津这边的学生上学都比较晚,大概七八岁才上小学。她可能比我大一两岁,不过也才十六七。我完全没法想象那样的生活。
  575 周末回家,跟爸妈提起这事,老反应居然是:“啊?有那么贵吗?”
  576 老爸也补充了一句:“是啊,要在北京的话估计不贵,但在我们这里,天津的乡下,有那么贵吗?”
  577 “我也不知道啊,我是听别人说的。”说完这句,我突然反应过来,“你们居然对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女生做这件事无动于衷,却觉得她没那么贵。你们也太不着调了吧!”
  578 发现我一个小学同学的个性上面挂着:“近一直想吐,不会是有了吧。”而下面居然还有人评论:“你们怎么也不小心一点,难道不知道如何避孕吗?……”
  579 我勒个去,是我没跟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吗?还是我已经落伍了?这种事也放在个签上宣传,生怕别人不知道吗?
  580 我去燕郊找初中时的同学玩,有个男生问我借钱。原因是,他有个同学的女朋友怀孕了,打胎得2000块钱,没钱去医院,要向大家打胎。
  581 我的世界观呀,再一次崩塌了。
  582 那个男生信誓旦旦地跟我说,这钱只是借的,将来会还钱。又说能借多少就借多少,这是救人于危难之中,胜造七级浮屠什么的。
  583 喂,同学你用错成语了吧,救人一命才胜造七级浮屠好不好?你们现在是在好吗?
  584 我钱包里有两百多块钱,但是我想了下,我跟这个男生也不算关系有多好,跟他的同学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再说,他要不还我钱我能怎样,能到燕郊来讨债?于是就只给了他50块钱。
  585 一年过去了,这钱他果然没还。我也没要。
  586 老爸的名言是:不要轻易把钱借给别人。要是借出去了,就做好不还的心理准备。借钱给人,人不还是本分,还了是惊喜。所以我把钱借出去时,也就没准备再要。
  587 据说,检查结果出来了,这个男同学的同学的女朋友并没有怀孕。怀孕的是另外的一个同学的女朋友。这个男同学借来的钱,又被那个同学借走了。
  588 关于打胎这件事,老爸的评论是这样的:“将来你要万一遇到这种情况,无论如何,要跟家长说。千万不要自己去小诊所,弄坏了身体,是一辈子的事。”
  589 前一阵子,又听说我初中一个同学,已经结婚了!而且,在结婚前,就已经怀孕了!她可能大我两岁,但也不过才十七八岁好吗?
  590 据说是女孩怀孕了,然后双方家长一见面,都觉得对方还行,就操办婚事了。
  591 说到这里,想到我的好朋友K,她爷爷就认为:女孩子读完初中就行了,还读什么高中、大学!赶快找个婆家嫁了!
  592 天呐!这些人是跟我生活在一个世界、一个时代里的吗?他们是来自异次元空间吗?
  593 老爸的许多朋友,30多岁了,还单着好吗!
  594 这种事经得多了,我的世界观啊,就跟“喜洋洋和灰太狼”动画片里的狼堡一样,每一集都要毁掉一次,到下一集开始就又完好无缺了。
  595 然后再等着被毁掉一次。

序言



《生于1998》:一份关于时代的集体回响 1998年,一个特殊的年份,注定要被载入史册。那一年,世界在悄然变革,中国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经济经历了震荡,互联网的雏形已然出现,而更深层次的,是这一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即将踏入世界的舞台,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生于1998》并非一本记录某位具体人物或事件的传记,它是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这本书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捕捉1998年这个年份所蕴含的独特时代精神,以及它如何塑造了随后二十余载的人生轨迹。 第一章:时代的脉搏——1998年的世界与中国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1998年的某个寻常日子,却又非同寻常。我们将从全球视角出发,回顾那一年国际舞台上的重大事件,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文化艺术上的思潮涌动。接着,我们将聚焦中国,详细描绘那个年代的社会经济面貌。 经济浪潮中的弄潮儿: 1998年,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与希望交织,市场经济的活力逐渐释放。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当时个体创业者、先行者们如何抓住机遇,探索前行。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经济人物,他们的决策与行动,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经济格局。 科技的黎明: 互联网的萌芽,拨号上网的奇妙体验,电子邮件的初次接触。在那个年代,科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种新奇而神秘的存在。我们将回顾1998年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为未来的数字化时代埋下伏笔。从呼机到大哥大,从BBS到早期门户网站,技术的进步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电视剧的百花齐放,电影市场的 nascent 探索。1998年的文化景观,既有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也有本土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将探究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分析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情绪与价值观。从“流行教主”的舞台风采,到荧屏上的经典角色,再到影院里的国产电影,构成了一幅多元而生动的文化图景。 社会的变迁与转型: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的增加,家庭结构的变化。1998年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我们将探讨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例如教育改革、医疗保障、社会公平等,以及这些议题如何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贫富分化的问题,也在悄然显现,为后来的社会议题埋下伏笔。 第二章:1998的印记——童年与青春的启蒙 这一章将视角聚焦于1998年出生的一代人,探讨他们童年与青春的独特经历,以及那个年代的成长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 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渴望: 相较于父辈的艰苦岁月,1998年出生的孩子,普遍迎来了更为富足的物质生活。玩具的多样化,零食的丰富,电视节目的选择增多,都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色彩。然而,这种物质的充裕,也伴随着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望。我们将回顾那个年代的儿童读物、动画片、以及早期的电子游戏,它们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的时代特征: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结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与投入。1998年出生的孩子,多数是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成为了他们成长的重要背景。我们将探讨那个年代的家庭教育理念,例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以及父母在知识传递、品德培养方面的努力。同时,我们也会触及一些普遍存在的教育困境,例如过度的保护,以及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压力。 校园生活的时代印记: 从小学到初中,1998年出生的人,经历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校服的统一,课本的更新,老师的教学方式,都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我们将回忆那些集体性的校园记忆,例如升国旗的庄严,运动会的激情,以及一次次考试带来的紧张与喜悦。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教育改革对他们学习方式和知识获取渠道的影响。 初步的社会认知: 电视、报纸、广播,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窗口。1998年的孩子们,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主流媒体的影响。我们将回顾那些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新闻事件,以及它们如何启蒙了他们对社会运行规律的初步认识。 第三章:时代浪潮中的个体——1998后的轨迹 本章将视野进一步拓展,关注1998年出生的人,在步入青年、成年后的发展轨迹,以及他们如何面对和融入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教育的选择与分流: 高考的竞争,大学的扩招,职业教育的兴起。1998年出生的人,陆续迎来了人生的重要选择。他们如何在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我们将分析那个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不同学历人才的需求变化。 职业生涯的探索与挑战: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新兴行业的涌现,传统行业的转型。1998年出生的人,成为了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更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工作环境。我们将探讨他们所面临的职业机遇与挑战,例如“996”工作制,创业的风险与回报,以及跨界融合带来的新职业可能。 社会角色的承担与价值追求: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1998年出生的人,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将关注他们参与社会公益,表达个人观点,以及在家庭、工作、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他们对公平、正义、环保等议题的看法,也反映了新一代的社会担当。 情感与婚恋的时代变迁: 互联网社交的普及,婚恋观念的多元化。1998年出生的人,在情感世界中也经历了时代的变化。我们将探讨他们在社交软件上的互动,对传统婚恋模式的看法,以及如何平衡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压力。 第四章:回响与展望——1998年的传承 在全书的结尾,我们将对1998年所承载的时代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 集体记忆的价值: 1998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个体故事的集体记忆。通过回顾那个年份,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代人的成长轨迹。 时代精神的延续: 1998年所蕴含的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怎样的传承?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时代特征? 未来的可能: 1998年出生的人,正值人生黄金时期,他们将如何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篇章?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探索,又将为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生于1998》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成长、关于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它试图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捕捉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并引发读者对自身经历和时代变迁的共鸣。这是一本属于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关心年轻一代成长的人的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多的问题,邀请每一位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于1998》,书号是9787515511962。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因为“生于1998”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过于直白,我担心它会是一部流水账式的回忆录,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群像速写。然而,在翻开第一页后,这种顾虑很快就被抛到了脑后。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并没有试图去概括一个“98后”的群体,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细腻和个人化的切入点,讲述了一个或者几个(我还没完全读透)在1998年左右出生的人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成长轨迹,他们所经历的那些细微的、常常被忽略的生活片段,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个年代特有的物质匮乏感与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之间的对比的描写,那种看似朴实无华的生活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学思考,让我忍不住一次次地停下来,细细品味。书中的一些场景,比如夏夜里孩子们的嬉闹声,父母忙碌的身影,或者某个泛黄的老物件,都勾起了我内心深处模糊却又真实的回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将那些青涩而又充满活力的岁月,以最动人的方式封存起来,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青草味和泥土的芬芳,听到遥远年代的回声。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在于它讲述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在于它如何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生于1998》正是这样一本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作者以一种非常克制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生活图景。我特别被书里对于细节的捕捉所打动,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比如,书中对孩子们放学后如何打发时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快乐的描写,让我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种纯粹的快乐,那种简单的满足感,是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所难以寻觅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年代可能存在的困境和不如意,但她以一种温和而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乐观。我从书中的人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看到了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本书就像一杯温水,没有惊艳的味道,但能温暖整个身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力量。

评分

阅读《生于1998》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自我的和解。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角度,它不像是旁观者的冷静记录,更像是亲历者的深情回望。书中描绘的那些青春期的迷茫、友情中的小确幸、家庭里的点点滴滴,都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年龄段特有的情感波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失落和改变,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普通人的生活,也可以如此丰富多彩,充满故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遗忘的情感,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1998年出生的人,它更是一种关于“成长”的普适性叙事,任何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曾经的模样,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在的自己。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生于1998》,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看着窗外缓缓飘落的叶子,思绪也跟着飘远。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技巧,但却能直抵人心。书中那些关于童年、关于家庭、关于友谊的描绘,都带着一种温暖的光晕,让人沉醉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代背景的烘托,那种淡淡的怀旧感,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怀旧,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普通人的善良、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却格外动人。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许多自己童年的影子,看到了那些曾经让我们快乐过的、忧伤过的、又或是不知所措的瞬间。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伟大,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最平凡的点点滴滴之中。

评分

《生于1998》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太多的惊喜。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比较刻板的时代报告,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她没有用宏大的视角去俯瞰,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地面的方式,去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对于人物之间关系的刻画,那种细腻的情感交流,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都让我深深着迷。比如,书里对亲子关系、同窗情谊的描写,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让我忍不住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对于社会变迁的观察,但这些观察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地为人物的故事提供了背景和深度。我从这本书里,不仅看到了过去的某个年代,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爱,去感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平和的力量,一种对生活的敬意,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理解过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