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随园食单(小仓山房藏版)
定价:36.80元
售价:21.0元,便宜15.8元,折扣57
作者:袁枚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70468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古代吃货“圣经”,中华饮食文化集大成之作!
爱吃、会吃、懂吃的人必看的经典!
今人胃口大开的美食文化读本,
手绘水彩插画,全彩精装,令人垂涎!
内容提要
《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饮食文化著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在饮食文化方面,全书分为十四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为后人留下了反映清代饮食文化兴盛发展的宝贵历史文献;在语言方面,袁氏语言生动活泼,旁征博引,既有故事性的记述,也有随笔性的论证,可读性较强,正是这种通俗生动的语言,给呆板的食单食谱,注入了形象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在理论研究上,该书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价值上作了更多理论与实践探讨,表现了袁氏饮食文化思想与观念的传承创新特色。
本书以乾隆年间小仓山房藏版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较为通行的版本,以点校。注释、等形式进行了整理,另配有40幅手绘插图,再现书中美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触感,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上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不一般的底蕴。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封面那种略带粗粝却又非常雅致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要多摩挲几下。内页的排版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字体的选择既有古典韵味,又保证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疏密有致,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我常常在想,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硬件”设施,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将外界的喧嚣暂时隔绝,沉浸在一种精心营造的氛围里。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那种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是其他普通书籍所无法比拟的。我甚至开始留意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的细微色差,这或许是老派阅读者特有的癖好,但这本书确实激发了我对“物”本身的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错愕感,但很快,那份“古早味”的韵味就会像陈年的美酒一样慢慢散发出来,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述方式,跳脱了我们现在习惯的那种直白、高效的表达,转而采用了一种更侧重于意境和氛围的描摹。你很难从里面找到那种标准化的步骤指南,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渗透。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某种香气,或者感受到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板上的温度。这种文字的魔力,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它。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回味某一个词语的妙处,思考作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何会选择这个特定的表达。这绝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籍,它要求你慢下来,用一种更加审慎和敬畏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字句,体会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从容与雅致。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整体的结构布局上,似乎遵循着一种非常内敛的逻辑。它不像现代的食谱那样,有清晰的主副食分类,或者严格的烹饪时间表。相反,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闲谈中,信手拈来地分享着他的见闻和心得。这种松散中见深情的结构,反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亲密感。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偷听一场私密的、充满生活智慧的对话。当我读到某个段落时,会突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但这顿悟并非源于复杂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回归。这种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去构建知识之间的关联,去体会那些未曾明言的经验传承。它考验的不是记忆力,而是理解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的烹饪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冲击,并非是具体的技法学习,而是对“生活态度”的重塑。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慢工出细活”的价值。这本书里处处体现的,是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对火候的耐心把持,以及对环境氛围的重视——“好的味道,三分靠手艺,七分靠心境”这句话,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匆忙的决定,那些被简化和牺牲掉的仪式感。阅读它,就像被拉回了一个更讲究“从容”的年代,在那里,为了一道菜肴的完美呈现,愿意投入远超于“必要”的时间和心力。这种对生活品质近乎偏执的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不切实际”,却也正是这本书宝贵的精神财富所在,它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生活范本。
评分从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活化石”。它不仅仅记录了食物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保留了一整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人际交往的场景。书中那些对于季节更替、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无不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敬畏。我喜欢它不时穿插进来的那些富有哲理的点评,这些点评往往能将一道简单的菜肴,提升到关乎人伦、修身养性的层面。这种跨界的融合,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它让我们明白,在过去,饮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与社会结构、家庭伦理、甚至是文人雅士的社交活动紧密相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学到了一些关于“吃”的知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的意义,有了一层更为宏大和深远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