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 9787115336767

正版 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 97871153367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雅 著
图书标签:
  • 国画
  • 梅花
  • 绘画
  • 艺术
  • 无师自通
  • 高雅
  • 技法
  • 教程
  • 入门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36767
商品编码:300885577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定价:39.80元

作者:高雅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15336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师自通学国画》系列图书颠覆了你对国画难以上手的刻板印象!范例超实用,步骤超细致,**适合零基础的读者拿来自学,读者学习以后能达到无师自通的效果。该系列图书更像是身边的一位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如何下笔,如何构图,如何克服'国画绝非易事'这样的恐惧心理,书中在版式上做了大量调整,以使读者更好地接受国画的入门知识,并使其掌握基础技法,为自由创作国画作品打下良好基础。书中每个案例的讲解都细致到'推荐用笔'、'用笔技法'、'调墨和设色技法',并配以图示说明,旨在帮助您通过练习基本功,让你一目了然,即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一样学得会!无师自通学国画系列共10册,推荐组合购买:无师自通学国画:山水云树;鱼、虾、蟹;竹子;禽鸟;荷花;梅花;牡丹;兰花;花卉综合篇;菊花(让您从“门外汉”变身为“高手”,真正做到无师自通。)

内容提要


《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是“无师自通学国画”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7章,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如何轻松掌握国画中梅花的各种绘制技法。书中首先介绍了写意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工具、如何用笔、调墨和调色的技法;然后分别介绍了梅花的花头、梅干、梅枝和不同颜色的梅花的画法;接着介绍了梅花与配景的绘制技法;后通过创作的方式让读者加以练习,提升读者的绘画能力。《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是一本国画自学教程,即使你没有绘画基础,本书也能让你成长为国画高手。
《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喜欢画梅花的读者,国画培训班的学生,爱好国画的初、中级读者,同时也可作为各地老年大学的实用教材。

目录


章 基础入门
1.1 常用工具




颜料
调水盘
贮水盂
镇纸
1.2 如何用笔
怎样握笔
笔法的运用
线条练习
1.3 调墨技法
五种浓度的墨色
墨色的调和
1.4 调色技法
单色调和
复色调和
第2章 花头的画法
2.1 正面花头的画法
勾画法
没骨法
2.2 侧面花头的画法
勾画法
没骨法
2.3 背面花头的画法
勾画法
没骨法
2.4 欲开花头的画法
勾画法
没骨法
2.5花苞的画法
勾画法
没骨法
2.6 开残花头的画法
勾画法
没骨法
2.7 不同品种花头的画法
黄梅
绿梅
2.8 复瓣花头的画法
初放向上
初放向下
全开向上
全开正面
全开背面
第3章 梅干的画法
3.1 勾皴法
3.2 没骨法
第4章 梅枝的画法
4.1 梅枝起手式
二笔上发枝
二笔下发枝
三笔上发枝
三笔下发枝
四笔右横枝
四笔左横枝
五笔上发枝
4.2 生枝式
上发枝
下发枝
左发枝
右发枝
4.3 组合方式
并列组合
交叉组合
相同方向重叠组合
不同方向重叠组合
4.4 梅枝留花法
左发枝梗交互留花
右发枝梗交互留花
4.5 花与枝的穿插关系
横式二花
二花正反式
直升三花式
左出三花式
繁花左出垂式
繁花右出垂式
繁花升式出枝
繁花左出交枝式
老干新枝组合式
第5章 梅花与设色
5.1 白梅
5.2 红梅
5.3 黄梅
5.4 绿梅
第6章 梅花与配景
6.1 梅花与山石
6.2 梅花与松树
6.3 梅花与竹子
第7章 创作与提升
7.1 红蜡点青松
7.2 枝上素心幽
7.3 雪淡梅香
7.4 梅雀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翰墨丹青入画来:探微索隐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世界 本书旨在为广大国画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含文化底蕴的学习路径。我们深知,中国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堆砌,更是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生命哲学的物化体现。因此,本书将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笔墨实践,力求让学习者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领悟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 第一章 溯源与基石: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与哲学意蕴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到魏晋风骨的初步形成,再到唐宋盛世的辉煌转型,直至元明清近现代的流派纷呈。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年代的罗列,而是着重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画坛的时代精神如何深刻影响了绘画的题材、构图与笔法。例如,魏晋时期“以形写神”的理论确立,如何将人物画提升到士人精神的表达高度;宋代院体画对物象的精微观察,又如何体现了当时的理学思潮。 深入理解中国画的哲学根基至关重要。中国画的“意境”概念,深受道家“道法自然”和儒家“中庸和谐”思想的影响。本书将详细阐述“气韵生动”的内涵,它并非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画家通过对自然万物内在生命力的捕捉与再现,所达成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象的统一。我们将探讨“留白”的艺术,这不仅是画面空间的分配,更是东方哲学中“虚实相生”、“有无相济”的体现,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余地。 第二章 翰墨之性:笔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中国画的独特性在于其对“笔墨”的极致推崇。本章聚焦于工具与媒介本身,探究其如何成为表达思想的载体。 首先,是文房四宝的深度解析。纸张(宣纸)的特性——洇化性、吸水性如何决定了墨色的丰富层次;不同材质的笔(狼毫、羊毫、兼毫)如何赋予线条不同的弹性和力度;墨的“五色”——焦、浓、重、淡、清,不仅是水分调配的结果,更是画家心境的直观反映。我们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控制笔锋的提按顿挫,实现“十八描”等基础线条的质感变化,如“铁线描的刚劲”、“柳叶描的柔和”。 其次,是用墨的层次与变化。墨的层次感是中国画生命力的重要来源。本章会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控制调墨的比例和运笔的速度,在同一画面中创造出深远、浑厚、清润的视觉效果。探讨“墨分五色”在不同画科中的具体应用,如山水画中大块墨色的铺陈,与花鸟画中墨韵的精细控制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 咫尺千里: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与结构布局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集大成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章将聚焦于山水画的技法与章法。 构图的法则与打破:我们将介绍传统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在现代构图中的应用,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讲解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游走,形成“可游、可居、可观”的审美体验。同时,也会分析近现代大师如何打破传统格局,如使用侧视、俯视或多重视点来增强画面的张力和现代感。 山石与树木的“骨法用笔”:山石是山水画的骨架。本章将系统介绍皴法的种类,如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并分析每种皴法所适宜表现的山体地貌和文化意境。树木的画法则侧重于“写生”与“写意”的结合,讲解“点叶法”与“勾勒法”的运用,如何通过树干的姿态表现树木的“个性”——劲松的傲骨、垂柳的婉约。 水与云的处理:水流的动态与云雾的虚幻是体现“气韵”的关键。我们将探讨表现水流动感的具体笔法,以及如何利用淡墨或留白来表现云雾的变幻莫测,从而完成“可行”与“可望”的意境构建。 第四章 人物与花鸟:神态捕捉与生命象征 人物画的传神之道:中国人物画的核心在于“传神”。本章将从“骨法用笔”的角度,解析人物造型的基础——“十八描”技法在表现衣纹上的具体应用,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力度控制来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与情绪。同时,深入探讨古人对面部表情(如眼神、嘴角)的捕捉技巧,使人物摆脱僵硬的模特状态,展现内在的生命力。 花鸟画的写意精魂:花鸟画被誉为最能体现画家个人情感的画科。本章将分为“写意”与“工笔”两部分进行探讨。 写意花鸟:重点学习如何用最简练的笔墨,捕捉花卉或禽鸟的瞬间动态和精神气质。例如,竹子的“瘦硬”、“中空”的寓意,梅花的“傲霜”之态。我们将细致拆解如画竹子的“枝、干、叶”的组合规律,以及画鸟类时的“点睛”技巧。 工笔花鸟:强调对物象的细致观察与摹写。内容涵盖不同花卉(如牡丹、荷花)的结构分析,以及晕染的层次推进,如何运用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达到色彩的饱和与典雅,并探讨如何在线稿与敷色之间保持画面的灵动性,避免“匠气”。 第五章 实践与超越:创作、题跋与审美提升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将所学融会贯通,走向独立创作。 章法与意境的融合:指导如何从选择题材开始,构思立意,确定画面的主调和情感倾向。强调章法布局的内在逻辑,即如何通过主次关系、虚实对比、疏密安排来构建一个完整且有说服力的视觉世界。 题跋的艺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题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讲解题款的位置、内容的选择(诗词、感想、引文),以及款识的书法风格应与主体画作的笔墨风格相协调的原则。书法是国画的另一半,因此,对书法基础(楷、行、草)的简要介绍也包含其中,强调书法如何反哺绘画用笔的力度和节奏感。 审美鉴赏与传承: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通过对历代经典作品的赏析(而非简单临摹),理解不同流派的审美取向与技法差异,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实现从“学古”到“创变”的飞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国画魅力的途径。这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书名就自带一种豁达与自信,让我眼前一亮。翻阅全书,我被其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内容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从梅花最基础的笔触讲起,逐步深入到墨色的运用、枝干的勾勒、花瓣的渲染,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耳边指导。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写生实例和名家画作的分析,让我得以在学习技法的同时,领略不同画家对梅花的独特理解和表现手法。那些对梅花精神气质的阐述,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门绘画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十分友好,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不会感到迷茫。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掌握画梅的精髓,并在自己的画作中注入那份高雅的情致。

评分

评价五 在众多的艺术入门书籍中,《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这本书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画梅花的指南,更像是一次与古老东方艺术的对话。我一直对梅花情有独钟,它的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品格总能给我带来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想要亲手描绘这份高雅的愿望。书中的讲解逻辑清晰,步骤详尽,即使是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一步步领略国画的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虚实结合”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梅花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那些关于梅花不同姿态的描绘,从含苞待放到盛开,再到风中摇曳,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梅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国画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可以通过耐心和细致的模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来逐渐掌握的。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将这份对梅花的喜爱,转化为笔下的水墨丹青,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高雅”。

评分

评价一 最近一直想学点儿传统艺术,但又怕自己悟性不高,找不到门道。看到这本《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的书名,感觉特别吸引人,特别是“无师自通”这四个字,简直是给了我这样的零基础小白一剂强心针。拿到书,第一感觉就是装帧很精美,纸质也很好,印刷清晰,色彩过渡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翻开目录,发现内容安排得很循序渐进,从梅花的结构、笔法、墨法,到各种姿态、构图,甚至还讲到了梅花的精神内涵,感觉非常全面。书中的讲解图例非常多,而且步骤清晰,即使是完全没有国画基础的人,也能跟着一步一步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境”的探讨,不仅仅是教你怎么画,更是告诉你如何去体会梅花那种傲骨凌霜、独立不群的美。这让我觉得,学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模仿,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里面的范画也很有代表性,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我想,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无师自通”,那我离自己的国画梦就更近一步了!

评分

评价四 一直以来,我都被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和韵味所吸引,尤其是梅花,更是我心目中高洁品格的象征。在众多的国画教程中,《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这本书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成为了我学习国画的理想选择。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而是将艺术的内涵与实践完美结合。它引导读者去理解梅花的“神”,去捕捉它在严寒中绽放时的那种生命力与精神气质,这种由内而外的阐释,对于真正领悟国画的精髓至关重要。我欣赏书中对不同笔墨技巧的细致剖析,例如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干湿、浓淡来表现梅花的质感和空间感,如何运用皴法来营造枝干的苍劲有力。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构图范例,从单枝独秀到多枝竞放,从近景特写到远景烘托,都展现了作者在画面布局上的独到之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平易近人,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国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和吸收,让我真正感受到“无师自通”的可能性。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之前对学画画一直抱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心态,总觉得需要极高的天赋和多年的科班训练。但是,我一直对梅花的风骨情有独钟,那种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与高洁,总能触动我的内心。当我看到《无师自通学国画1:梅花 高雅》这本书时,我内心深处的那团火苗似乎被点燃了。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真的给了我一种“我可以”的信心。书中的讲解非常直观,大量的图例让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落笔和运笔方式,感觉就像有人手把手地在教我一样。它不像一些理论性太强的书,读起来枯燥乏味,而是真正地从实践出发,让你能够快速上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提按顿挫”的讲解,让我理解了笔墨的生命力所在,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堆砌。还有关于梅花不同生长状态的描绘,从含苞待放到怒放,再到残萼,都展现了生命的不同阶段,非常有表现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国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尝试去描绘自己心中的那份“高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