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卫”行动
定价:58.00元
作者:﹝美﹞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214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作者在1970年至1973年间共执行过321次空战任务
★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读书目
★ 全方位剖析美越空战
★ 详述分析美国海军、空军与北越米格式战斗机的交战情况以及对地空导弹威胁的应对
★ 60多幅照片、图表、地图展示美越双方战术战略
★ 饱含如今看来仍然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提要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 “现代”空战的开端——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目录
作者介绍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哇,简直是本时间机器!我本来以为看这种历史背景的非虚构作品会有点枯燥,毕竟那些年代的氛围和我们现在差得太远了。可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用那种干巴巴的陈述句堆砌事实,而是把那些尘封的档案和当事人的回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示出来。你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烟草味和旧纸张的味道。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对特定场景氛围的营造,比如某个关键会议室里紧张到能听到呼吸声的沉默,或者某个决策者在深夜里独自面对地图时的那种孤独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完全跳脱出了“读者”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亲眼目睹那些历史的巨轮是如何缓缓转动的。特别是他引入了一些非常私人化的视角,比如某位核心人物写给家人的信件片段,这些不经意的流露,瞬间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拉回到了具体的人性层面,让你意识到,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时刻,背后站着的依然是会焦虑、会犹豫的普通人。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完美融合的处理方式,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完全颠覆了我对严肃历史著作的刻板印象。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厚重的书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要啃下来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业知识。但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引人入胜,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那近乎小说家的叙事技巧。他似乎深谙“展示而非告知”的艺术。每当引入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概念或者冗长的技术讨论时,他总能迅速找到一个戏剧性的冲突点或者一个鲜活的人物来承载这些信息。比如,他对决策链条的剖析,不是简单地罗列职位和权力分配,而是通过几次关键的沟通失误或者一次意想不到的会面,将整个系统的运作逻辑展示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灰色地带”的处理。历史往往被简化成黑白对错,但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展示了那些充满道德困境和战略模糊的中间状态。那些人物在做出选择时,所背负的压力、所权衡的利弊,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可感,让你在为他们的决定感到惊叹的同时,又不禁会反思:如果是我在那个位置,我会怎么做?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挖掘,使得整本书的张力十足,读起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丝毫没有被历史的厚重感所拖累。
评分作为一名爱好者,我追求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能真正拓展视野的“智力冒险”。这本书无疑提供了这样的旅程。它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对“幕后”世界的细致描摹。我们常常只看到历史舞台上的聚光灯,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揭示了聚光灯外的布景、灯光师、以及那些在黑暗中协调一切的技术人员。作者通过对不同层级人员的采访和文件解读,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力生态系统。我尤其欣赏他对专业术语的“翻译”工作,他不会放任任何一个行话悬而不解,而是用生动具体的例子,将其融入到叙事之中,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战略术语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战略智商”得到了显著提升,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可以窥见那些通常只对极少数人开放的决策房间的内部运作。这是一部需要全神贯注去阅读的作品,但你付出的每一分钟专注,都会换来知识和洞察力的巨大回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完美地平衡了信息密度和阅读节奏。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在资料整理上,但更难得的是,他没有把所有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地倾泻出来,而是设置了多个巧妙的“悬念点”。他会先抛出一个重大的疑问,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证据链条,引导读者一步步接近真相。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战略分析变得像一场精彩的推理剧。我特别喜欢他在不同时间轴之间的自如切换——前一章还在紧张地描述一场实地行动的细节,下一章立马跳回到几年前的幕后谈判,通过这种穿插,让读者得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事件的成因和后果。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网,让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有力,即便是对该领域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被其严谨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论证所折服。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它远超出了简单的事件复盘或人物传记的范畴,而是在探讨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权力运作和信息不对称的哲学命题。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充满变量的系统模型,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和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最让我深思的是,书中关于“认知偏差”如何影响重大决策的论述。他通过详实的案例,无可辩驳地展示了信息过滤、群体思维乃至个人偏见在关键时刻是如何扭曲现实的,以及这种扭曲如何导致了不可逆转的后果。这种反思性写作,迫使我走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决策,其基础是否同样建立在片面或错误的认知之上?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在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的集体弱点和挣扎,具有极强的现实警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