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8131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瓜岛到冲绳,尽管日军疯狂的攻击是美军的噩梦,但经过太平洋战争中后期瓜岛、莱特湾、冲绳这几场决定性的战役,日本的战略优势逐步走向劣势。《日本·军鉴004: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记录了这条日军的溃灭之路,这段日军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历程。
内容提要
《日本·军鉴》第四辑主题为“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四个视点,展现日本军队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历程: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站》以日本海陆两军对瓜岛的支援为叙述主线,重新解读日军从死死坚守到*面撤退、放弃瓜岛的史实。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景展现》根据日美双方的政治博弈、海陆将帅争衡、往来电报等细节方面,为诸多“不解之谜”寻找答案。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记录了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在莱特岛战役中的战斗故事及覆灭始末,并对神风特攻队发起自杀式攻击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细腻而大胆的推想。
《钢之雨:冲绳战》结合史实对冲绳战进行了多种可能的设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细腻的战场描写再现了日、美双方这场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殊死搏斗。
目录
■目录
【事件】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战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
【人物】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
【记录】
钢之雨:冲绳战
作者介绍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一手资料。
潘越:江苏苏州人,微博名“快马浊酒”,《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大战》《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顾小白:本名顾志慧,八三年生人,苏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出版有《浴血淞沪》《国殇金陵》《一言难尽 1912-1949民国映画》《南京保卫战1937》等原创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年代感和厚重的史料气息。作者显然在资料搜集上花费了极大的心力,书中对战役细节的描摹,那种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战场动态的切换,处理得相当老练。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并非一味地堆砌事实,而是巧妙地将那些惨烈的战斗场面与背后指挥官的决策困境穿插起来,让读者在了解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对那个时代人物的内心挣扎有所体悟。阅读过程中,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很强,仿佛能嗅到硝烟的味道,听到炮火的轰鸣。不过,我也注意到,在某些关键转折点的论述上,似乎还能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支撑其观点,目前的分析虽然扎实,但偶尔显得略微保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元视角的补充,让这场太平洋上的悲剧描绘得更加立体丰满。整体来说,对于想深入了解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局脉络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和详尽的框架。
评分拿到书后,最直观的感受是那种近乎严苛的考据精神。目录的编排逻辑清晰得像一张作战地图,从珍珠港后的初期优势消退,到关键海空战役的逆转,再到最终陆地防御的绝境,时间线索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日方高层会议记录和战场电报时的那种冷静克制,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而是让冰冷的数字和文字自己说话,自行揭示出战略部署中的致命漏洞。这种白描式的叙述风格,反而比煽情的笔触更具震撼力。它不是在讲述一个英雄史诗,而是在剖析一个庞大军事机器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对于那些习惯了主流叙事视角的读者来说,这种不偏不倚的还原,也许需要时间去适应,因为它迫使你跳出简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的标签,去直面历史的复杂性和必然性。书中对后勤补给线崩溃细节的描述,尤为令人触目惊心,那比单纯的炮火交锋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溃灭”二字的深刻诠释。它讲述的不是光荣的战败,而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崩溃。作者在描述瓜岛、塞班乃至冲绳的防御战时,那种从初期顽抗到后期弹尽粮绝、士气涣散的转变过程,处理得极其细腻且富有层次感。它避免了将日军描绘成一个脸谱化的、盲目赴死的符号,而是展示了在极端环境下,组织纪律是如何被一步步消磨殆尽的。阅读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在那种完全孤立无援、物资断绝的绝境下,人类的求生本能与既有的军事教条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拉扯。这种对失败过程的细致解剖,比单纯赞颂胜利更为发人深省,它提供了一种极为宝贵的历史教训:一个体系是如何从内部开始瓦解的,这种瓦解的路径,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出版方显然对内容的严肃性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字体选择恰当,注释详尽,地图的清晰度也基本满足了战场推演的需求。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交叉视角来审视战争。一方面,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比如日军在岛屿防御工事挖掘的深度、弹药消耗率的估算;另一方面,它又时刻将视角拉回到东京的决策层,探讨那些在千里之外做出的、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指令。这种双重视角的切换,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决策与执行之间那条充满张力的鸿沟。我发现,书中对特定几次战斗的复盘分析,尤其精彩,它不仅仅告诉你“谁赢了”,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赢”或“为什么会这样输”,这种对因果链条的追溯,是此类军事史研究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考古发掘。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追求快速的爽点,而是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去消化那些详尽的部署图和单位编制表。作者的文笔功力毋庸置疑,即使面对极其枯燥的军事术语和人员调动,也能用一种近乎冷峻的诗意去串联起来,使得阅读过程虽然耗时,但绝不枯燥。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你体会到,每一次战役的失利,都不是偶然的运气不佳,而是无数个错误决策、资源错配和认知偏差累积的结果。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普通士兵在长期消耗战中的心理侧写和日记摘录,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穿插其中,也许能为这种宏大的战略叙事增添一抹更具人性光辉或绝望色彩的注脚。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深度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