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學復興論 | 作者 | 李英華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715487 | 齣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內容簡介 | |
《國學復興論》以“國學復興”為中心展開論述,分為緒論、上編和下編三部分。“緒論”主要闡述關於國學內涵與國學復興的基本問題,包括“國學正名”“五四精神”“舊邦新命”‘國有與立“”天下為公“和”保閤太和“等諸多熱點、重點、難點與疑點問題;上編”國學之魂“主要論述瞭國學中為重要的幾大精神傳統,包括傳統宗教(天祖教)、、孔子、墨子與慧能等精神傳統。這些精神傳統構成瞭”國學之魂“;下編”文化自覺“主要評述瞭梁啓超、紀寶成、郭齊勇、陳來和王富仁關於國學內涵、國學教育、國學復興等問題的基本觀點,這些問題意識體現瞭”文化自覺“精神。這三部分內容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係。《國學復興論》力求貫穿一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精神,促進”文化自覺“與”國學復興“的深入發展,促進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與精神信仰的形成,促進中華文明的復興。 |
| 作者簡介 | |
| 李英華,男,1970年1月生於廣州市。籍貫廣東興寜。史學博士、教授。2000年6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其後工作於海南大學。主要研究先秦哲學、漢唐宗教與政治文化、梁啓超及近現代國學思潮。已齣版《論語今讀》(獨著)、《儒道佛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獨著)、《中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史》(第二主編)、《中國傳統思想道德與東南亞倫理》(第二主編)、《中西政治思想比較論稿》(閤著,作者)等著作,發錶論文40多篇。學術宗旨:1有利於促進個體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獨立和思想自由;2有利於促進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與和諧發展;3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與精神信仰的形成;4有利於促進中華文明的復興及人類文明的對話交融與可持續發展。 |
| 目錄 | |
| 自序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研讀其中關於古代禮製重建的章節,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清晰度和曆史洞察力,實在令人嘆服。他並沒有停留在對古籍的簡單復述上,而是巧妙地將曆代文獻中散落的碎片化信息進行瞭係統性的重構和批判性梳理。讀到他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演變的論述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通過作者的文字重溫瞭那些製度的建立、運行乃至最終走嚮衰亡的全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總能適時地引入現代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進行參照和反思,使得古老的議題煥發齣新的生命力,讓人在追溯曆史根源的同時,也能對現實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種融貫中西、貫通古今的論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也讓我對傳統典籍的現代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讀完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和處理當下問題的全新“坐標係”。它並非簡單地宣揚“復興”口號,而是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基於傳統智慧的思維框架。在麵對現代社會日益碎片化、功利化的傾嚮時,書中探討的關於“修身齊傢”的內在邏輯,關於個體精神世界的構建,顯得尤為珍貴和及時。它教會我的不是照搬古人做什麼,而是古人是如何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問題的。這種由內而外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製度革新似乎都更為根本。我開始審視自己在日常決策中的標準,嘗試將那些被現代性衝淡的傳統美德重新置於核心位置。這本書帶給我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一種內在的、關於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啓示,其影響是長遠的,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起初是一個小小的挑戰,因為它明顯帶有濃厚的學術氣息,用詞精準而典雅,毫不拖泥帶水,充滿瞭古典文學特有的凝練感。我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辭,以確保完全領會其背後的深層含義。不過,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魅力——這是一種對文字力量的極緻運用,每一個詞匯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與那些追求通俗易懂而犧牲深度的現代著作相比,這本書無疑是站在瞭更高的學術製高點上。它要求讀者付齣相應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維深度,但同時給予的迴報也是豐厚的,那就是對中國傳統思維模式和錶達習慣更深層次的體悟。這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步都踏實而有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而典雅的氣息。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對於我這種需要仔細品讀文字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排版布局的處理非常考究,字體選擇上兼顧瞭傳統書法的韻味和現代閱讀的舒適度,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大段文字的閱讀體驗流暢而愉悅。封麵設計上,那種內斂而富有文化底蘊的色調,配上精妙的裝飾性圖案,無聲地透露齣內容的高深與嚴肅,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對即將進入的知識殿堂充滿瞭敬畏和期待。整體而言,這本書在物理形態上就體現瞭一種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和審美品位,絕對算得上是值得收藏的一件佳作,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能提升整個閱讀空間的文化氛圍,讓人在不經意間流露齣對傳統學問的鍾情。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論證過程中對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引用做得極為齣色,這絕對不是一本孤立地討論“國學”的書籍。作者似乎對哲學史、宗教學乃至政治經濟學的演變都有著相當的瞭解。例如,在討論儒傢思想的某一變體時,他會毫不猶豫地引入魏晉玄學的思辨脈絡進行對比分析,或者在闡述某個曆史人物的決策邏輯時,會援引近現代對權力結構的研究成果進行佐證。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整本書的論證結構變得異常堅固和立體,避免瞭許多傳統學術研究中常見的“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性。它提供瞭一種綜閤性的、整體性的文化觀照,真正體現瞭“國學”作為一種整體知識體係的博大精深,而不是零散的文化碎片集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