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复兴论 | 作者 | 李英华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15487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522Kg |
| 内容简介 | |
《国学复兴论》以“国学复兴”为中心展开论述,分为绪论、上编和下编三部分。“绪论”主要阐述关于国学内涵与国学复兴的基本问题,包括“国学正名”“五四精神”“旧邦新命”‘国有与立“”天下为公“和”保合太和“等诸多热点、重点、难点与疑点问题;上编”国学之魂“主要论述了国学中为重要的几大精神传统,包括传统宗教(天祖教)、、孔子、墨子与慧能等精神传统。这些精神传统构成了”国学之魂“;下编”文化自觉“主要评述了梁启超、纪宝成、郭齐勇、陈来和王富仁关于国学内涵、国学教育、国学复兴等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问题意识体现了”文化自觉“精神。这三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国学复兴论》力求贯穿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促进”文化自觉“与”国学复兴“的深入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信仰的形成,促进中华文明的复兴。 |
| 作者简介 | |
| 李英华,男,1970年1月生于广州市。籍贯广东兴宁。史学博士、教授。2000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其后工作于海南大学。主要研究先秦哲学、汉唐宗教与政治文化、梁启超及近现代国学思潮。已出版《论语今读》(独著)、《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独著)、《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第二主编)、《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与东南亚伦理》(第二主编)、《中西政治思想比较论稿》(合著,作者)等著作,发表论文40多篇。学术宗旨:1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2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与和谐发展;3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信仰的形成;4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复兴及人类文明的对话交融与可持续发展。 |
| 目录 | |
| 自序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而典雅的气息。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仔细品读文字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非常考究,字体选择上兼顾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和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大段文字的阅读体验流畅而愉悦。封面设计上,那种内敛而富有文化底蕴的色调,配上精妙的装饰性图案,无声地透露出内容的高深与严肃,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即将进入的知识殿堂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体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尊重和审美品位,绝对算得上是值得收藏的一件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阅读空间的文化氛围,让人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传统学问的钟情。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古代礼制重建的章节,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清晰度和历史洞察力,实在令人叹服。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古籍的简单复述上,而是巧妙地将历代文献中散落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构和批判性梳理。读到他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演变的论述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通过作者的文字重温了那些制度的建立、运行乃至最终走向衰亡的全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适时地引入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进行参照和反思,使得古老的议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在追溯历史根源的同时,也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融贯中西、贯通古今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也让我对传统典籍的现代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起初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因为它明显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息,用词精准而典雅,毫不拖泥带水,充满了古典文学特有的凝练感。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以确保完全领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不过,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这是一种对文字力量的极致运用,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与那些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深度的现代著作相比,这本书无疑是站在了更高的学术制高点上。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深度,但同时给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那就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更深层次的体悟。这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步都踏实而有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论证过程中对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引用做得极为出色,这绝对不是一本孤立地讨论“国学”的书籍。作者似乎对哲学史、宗教学乃至政治经济学的演变都有着相当的了解。例如,在讨论儒家思想的某一变体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引入魏晋玄学的思辨脉络进行对比分析,或者在阐述某个历史人物的决策逻辑时,会援引近现代对权力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佐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整本书的论证结构变得异常坚固和立体,避免了许多传统学术研究中常见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性。它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文化观照,真正体现了“国学”作为一种整体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而不是零散的文化碎片集合。
评分读完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处理当下问题的全新“坐标系”。它并非简单地宣扬“复兴”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基于传统智慧的思维框架。在面对现代社会日益碎片化、功利化的倾向时,书中探讨的关于“修身齐家”的内在逻辑,关于个体精神世界的构建,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它教会我的不是照搬古人做什么,而是古人是如何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问题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制度革新似乎都更为根本。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决策中的标准,尝试将那些被现代性冲淡的传统美德重新置于核心位置。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内在的、关于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启示,其影响是长远的,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