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 珍藏版(精装)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 珍藏版(精装) 中国纺织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王应麟等,于童蒙译 著
图书标签:
  • 启蒙教育
  • 传统文化
  • 国学经典
  • 儿童读物
  • 认字学习
  • 诗词歌赋
  • 礼仪教育
  • 中华文化
  • 精装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6494
商品编码:2999181695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 珍藏版(精装)

定价:68.00元

作者: 王应麟等,于童蒙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8026494

字数: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内容提要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蒙学经典、古代儿童语文教育的教材。几部书的内容或侧重知识,或偏重道德,编排巧妙,便于识字,朗朗上口,在古代社会流传极广、备受推崇。如今,不仅可以作为国学入门读物,还可以从其思想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得到极大的启发。

目录


三字经1 n
  百家姓 91 n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92 n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96 n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100 n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105 n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109 n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112 n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116 n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119 n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122 n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125 n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128 n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131 n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135 n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137 n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139 n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141 n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144 n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146 n
  梅盛林刁 钟徐丘骆149 n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151 n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154 n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156 n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158 n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160 n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162 n
  荀羊於惠 甄麴家封165 n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167 n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169 n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171 n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173 n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175 n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177 n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180 n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182 n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184 n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186 n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187 n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189 n
  卻璩桑桂濮牛寿通192 n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194 n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196 n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198 n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200 n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202 n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204 n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206 n
  师巩库聂 晁勾敖融207 n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209 n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211 n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213 n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215 n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217 n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219 n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220 n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221 n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222 n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223 n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224 n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225 n
  千字文 227 n
  弟子规 255 n
  总 叙256 n
  入则孝 出则弟257 n
  谨而信 262 n
  泛爱众而亲仁 269 n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73 n
  参考文献276

作者介绍


《三字经》原为宋代学者王应麟所著。《百家姓》一文,相传为北宋人编写,作者不可考。《千字文》由南朝梁周兴嗣编撰。周兴嗣,字思纂,梁武帝时曾为散骑侍郎、给事中,以文名世。《弟子规》,清代康熙时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所作。李毓秀,字子潜,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此《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珍藏版)》由于童蒙编译。

文摘


【原文】 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n
【译文】 n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n
【评析】 n
人的本性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多大差别,然而在长大之后,性情、行为、品德、成就上却千人千面、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对人性的教育,无论是坚持“性善论”的孟子还是推崇“性恶论”的荀子,他们都主张用教育的方式来教化世人。孟子希望通过教育来保持人们的纯良本性不受混浊世情的污染,而荀子主张以礼仪的教化驱除人们品行当中的劣根性。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才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去完善它,因此本段也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 n
无论善恶,人的天性本身并无什么不同,而等到慢慢长大之后,每个人的学习环境和所学习的内容不同,习惯和性情就有所差别了。努力学习的人,生活会越来越好;不努力学习的人,就会日渐堕落。所以,人从小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好学习、区分善恶,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才能驱除先天的劣根性、保持纯良的本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n
【原文】 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n
【译文】 n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n
【评析】 n
正像开头时所说的,后天的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人光有善良的本性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启发和教导,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外在不良环境事物的影响而逐渐变坏。教育是人一辈子的事业,在人的一生中,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教育一天也松懈不得。 n
“教之道,贵以专”则是教育的原则。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的是恒心和责任心,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同时,对于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而现代的教育往往不是“贵以专”而是“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孩子们除了要接受学校的课程以外,还要去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后搞得精疲力竭,然而却收效甚微。其次,对于受教者而言,学习只有专注才能获得真知,所谓“一心不可二用”,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若不能做到“身心合一”,又岂能学有所成?因此,学者应以“专”字为主导,只有专注、专心、专一,才能修得精深的造诣,也只有在做到“专”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博”的可能。 n
【原文】 n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n
【译文】 n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以割断织机上的布来教育他。 n
n
【评析】 n
父母是孩子早的教育者,因此父母为孩子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其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n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昔孟母,择邻处”讲述的就是环境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巨大作用。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孟子家原来住在一片坟地附近,那里时常会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孟子看了以后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又怎么能成大器呢?于是就将家搬到了城镇居住,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回家后不是叮叮学打铁,就是比比划划学杀猪。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铁匠或屠夫,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学堂隔壁,周围都是读书人,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跟着读书识礼,见儿子如此勤学刻苦,孟母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n
“子不学,断机杼”是孟母教子的故事。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当他逃学回家时,他的母亲拿起了剪刀,将织布机上就要织好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像剪断了的布匹一样,一旦中断就很难再续。 n
【原文】 n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n
【译文】 n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n
【评析】 n
这同样是一个关于对子女教育的故事。五代时,窦禹钧家住北京燕山附近,人称窦燕山。他为人乐善好施,对子女的教育更是非常重视。他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例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他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尔、窦僖在其教导下均学有所成、深明大义,因此才有五子联科,光耀门楣的佳话,并获得侍郎冯道的题诗:“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后来,五个儿子又同成为北宋初年的名臣,这与父亲的教育方法和严格管束是分不开的。所以,子女能否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与家庭教育选择何种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n
虽然,以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孔孟之道的教育方法似乎已经有些落伍,但是其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对子女身心的成长依然具有不容小觑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n
【原文】 n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n
【译文】 n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n
【评析】 n
教育的成败是两种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力分别来自家庭和学校。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绝大部分教育来自家长和教师,作为孩子人格和灵魂的塑造者,家长和老师的肩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n
“养不教,父之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只是供给他们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而不去对他们进行教育,那是做父母的失职。“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老师教育学生,不应仅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要认真严格,一个偷懒怠惰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同时,家教与师教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它们只有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发挥佳的效用。这是因为,家教和师教具有互补性,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家教是重要也是基础的教育,叫作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一生也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有根。师教是更高层次的系统性教育,是对家教的发展和升华,没有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即使家教再成功,子女也只能做一个胸无点墨的老实人。因此,如果说家教是播种和浇水,那么师教就是施肥和修剪,离开了哪一个环节,幼苗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 n
【原文】 n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n
【译文】 n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n
【评析】 n
当然,无论外因的作用多么重要,都离不开内因的努力。家长和老师即使为子女和学生提供了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可如果内因无动于衷,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 n
作为正在成长期的学生和子女应该懂得体会老师和家长的苦心,对于自己的大好年华更不应该虚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古人发出的感叹,不要把这些当成无聊的说教,这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更是经验之谈。不要等到这些也成为你的经验后才追悔莫及。如果错过了人生的黄金阶段,就会事倍功半,不是说这时候不能学习了,而是你下的工夫大,收获反而相对小。何况学习本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不要轻视年少时的点滴努力和积累,这些都将成为你日后成功的资本;更不要害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何况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吃苦行为,只要学进去必将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也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n
学习和努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父母或者老师,终的受益人永远是你自己。学会珍惜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不仅是对父母和师长的回报,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 n
【原文】 n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n
【译文】 n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n
【评析】 n
人的一生是一个磨炼的过程,只有经过了重重的考验才能显出人性的本真。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只是有的人成为玲珑剔透的翡翠,有的人却依旧是冥顽不灵的顽石,他们之间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有的人经受住了切磋和琢磨,而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没有成器的人经常感叹自己不是那块料,其实是自己没下那份苦功。人的天资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能否成才就要看你是否能经受得起磨炼,而学习正是一种磨炼人的佳方式。它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就没那么容易了。下面这则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有个人从铁匠那里买了一把斧子,他要求把斧子面磨得像刀刃一样光亮。铁匠答应了,不过要求他自己帮忙旋转砂轮。铁匠把斧子面紧紧地压在砂轮上,所以旋转起来特别吃力,于是,那个人一会儿就跑过来看磨得怎样了。如是往返了几次都不见效果,后来他宁可就把原来那样子的斧头拿走算了,不想再磨得像刀刃一样光亮了。铁匠说:“别走啊,接着转,斧子还到处是斑点呢!”“这样就行了,我喜欢这样磨了一半有些斑点的斧子。”那个人回答说。 n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就像这样一把磨了一半有些斑点的斧子,这虽然并不是他们的初衷,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的成功人士,只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后。“学习”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却需要人去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出自己的努力。

序言



穿越千年,国学经典精粹:一本书,领略中华文化之根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无疑是其中最熠熠生辉的几颗明珠。它们不仅是古代蒙学教育的基石,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生动载体。这本《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 珍藏版》便汇集了这四部影响深远的国学经典,以精装典藏的姿态,邀请您踏上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三字经》:一部浓缩的中华史与智慧指南 《三字经》以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的韵律,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天文地理、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人伦道德、经典常识,以最精炼、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如同一本浓缩的中华百科全书,从“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起点,到“三才者,天地人”的宇宙观,再到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更迭、圣贤人物的生平事迹,乃至天文、地理、典故、医学、伦理等方方面面,无不包罗其中。 翻开《三字经》,您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隧道。从尧舜禅让的古朴淳风,到夏商周的礼乐文明;从秦汉的统一与辉煌,到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再到隋唐的盛世气象,宋元的繁荣与变革,明清的演进与局限,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此得以简明扼要地勾勒。这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刻体悟。 更重要的是,《三字经》所蕴含的智慧,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教导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如何待人接物、修身养性、明辨是非。那些关于“信”“义”“仁”“智”“勇”“礼”的朴素道理,如同空气一般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引导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品格的人。从“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到“学习须及时,岁月不待人”的勤勉告诫,无不体现着古人对生命、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本书对《三字经》的呈现,力求准确还原原文,并在必要处配以详尽的解读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古文的含义,领略其文字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初次接触国学的读者,还是希望温故知新的文化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 《百家姓》:姓氏里的家族史与文化印记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姓氏大全,它以四字一句的形式,记录了当时常见的姓氏,并赋予了其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意义。翻阅《百家姓》,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姓氏的罗列,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家族的荣耀以及社会结构的缩影。 姓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家族情感的凝聚点。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耳熟能详的开篇,到浩如烟海的姓氏列表,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庞大而复杂的家族网络。每一个姓氏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传说,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一位先贤的功绩,或是一次迁徙的足迹。 《百家姓》不仅是一部姓氏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一部文化百科。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尊卑秩序、地域分布,以及一些姓氏的起源传说,如“皇”“王”等姓氏的由来,往往与皇室贵族、功勋名臣息息相关。而许多普通百姓的姓氏,则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 本书在呈现《百家姓》时,注重展现其文化价值。我们不仅收录了原文,还尝试追溯部分主要姓氏的起源与演变,探寻姓氏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百家姓》,您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族渊源,感受姓氏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共同体意识。 《千字文》:一部融汇天地万物的语言艺术 《千字文》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内容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自然景物,到历史、政治、道德、教育,无所不涵盖。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古代蒙学教育的另一部重要教材,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语言艺术奇葩。 《千字文》的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便气势磅礴,将宇宙的浩渺与时空的无垠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作者以极高的艺术技巧,将自然万象、人文地理、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天文历法、农事节气、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等内容,以精巧的对仗和工整的押韵,融为一体。 例如,“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描绘了星辰的运行轨迹;“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则道出了自然的规律和农民的辛勤;“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追溯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盖闻古之圣人,不亦盛乎”更是对古代贤哲的赞颂。整篇文章读来,不仅琅琅上口,而且信息量极大,意境深远。 本书对《千字文》的编排,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艺术魅力,还力求通过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其中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寓意。它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扫描,也是一次对语言文字艺术的极致探索。通过《千字文》,您可以领略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古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弟子规》:儒家思想的践行指南,古圣先贤的教诲 《弟子规》以《论语》中“学而篇”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核心要义,结合儒家关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道德规范,编写而成。它是一部面向儿童,却同样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准则,是儒家思想落地生根的实践指南。 《弟子规》开篇即强调“孝”,认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将孝道视为一切道德的起点。随后,它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尊敬父母、如何对待兄弟姐妹、如何谨慎言行、如何信守承诺、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亲近仁德之人、以及如何利用余力学习知识。 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导我们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认真执行父母的命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则强调了兄弟姐妹之间应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凡出言,信为先;诈伪及,贱且鲜”告诫我们要以诚信为先,言语真实,不欺不诈;“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则指出了我们不仅要爱护大众,更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完成这些基础之后,再将余力用于学习知识。 《弟子规》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导,让读者明白“怎样做人”。这本经典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塑造健全人格,以及提升成年人的道德修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书对《弟子规》的呈现,力求保留其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并通过详实的注释,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每一条规训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它是一本帮助我们回归真我、修养品德的宝贵教材。 精装珍藏,品质传承 本次推出的《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珍藏版,采用精装设计,封面雅致,内页选用优质纸张,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舒适。这种精心的制作,不仅是对这四部经典文化价值的尊重,更是为了让读者拥有一本可以珍藏、可以传承的传世之作。 为何阅读国学经典?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学经典,具有非凡的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之根: 这些经典是中华文明的DNA,理解它们,就是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是谁。 塑造健全人格: 它们蕴含着普世的道德价值和人生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 提升人文素养: 阅读经典,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 获得人生智慧: 古人的智慧跨越时空,依然能够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提供人生启示。 净化心灵,安顿精神: 在喧嚣的世界里,经典能提供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这本《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 珍藏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深邃海洋的大门,是一份送给孩子、送给家人、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是一次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人生旅程。现在就翻开它,让古圣先贤的教诲,在您的心中生根发芽,滋养您的生命,传承中华文化的千年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估是基于它在“传承”与“现代生活融合”上的尝试。传统经典的学习,最怕的就是与当下生活脱节,变成“死的知识”。这部《全鉴》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巧妙的平衡。以《弟子规》为例,它并没有停留在“勿借勿揭”这类略显陈旧的规范上,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将古老的教诲与现代社会伦理进行了对话。在每一个核心条目后,都配有“当代启示录”或“社会情境链接”这样的板块。例如,在讲解“凡是人,皆须爱”时,它会延伸探讨到现代社区互助、网络社交中的尊重与同理心;在“亲有过,谏使更”的部分,则分析了家庭沟通中如何以更尊重个体权利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经典入门的心理门槛,让读者能够立刻感受到这些两千年前的智慧,在处理当代人际关系、职业道德乃至自我修养方面,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这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自我反思和生活实践,而非被动的知识灌输。

评分

这部《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全鉴 珍藏版(精装)》的定价,说实话,初见时还是让我略感意外的。我原本以为这类经典启蒙读物,尤其还是精装版本的,价格应该会更亲民一些,毕竟它们承载的知识体系相对固定,更多价值在于装帧和校注的精良程度。然而,当我真正拿到手,翻阅其中的内容和制作工艺后,这种“贵”的感觉才慢慢被“值”所取代。首先,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那种温润的触感,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光滑铜版纸能比拟的,带着一种古籍特有的厚重感,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产生折痕。装帧的工艺更是没话说,精装的硬壳包裹着书脊,线条流畅,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大气而不失雅致,确实配得上“珍藏版”这三个字。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原经典的注释和译文部分,邀请了多位在传统文化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进行校订和阐释。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意涵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应用侧重,这一点对于希望系统学习传统蒙学精髓的成年读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比如对《千字文》中一些典故的追溯,细致到连引用的史书版本都有标注,这种严谨度,远超一般市面上的普及读本,体现了出版方对“全鉴”二字的认真态度。

评分

从一个深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在“集成”与“辨析”上所下的苦功。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四书五经”启蒙读物,但往往是东拼西凑,或者在校勘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影响了学习的准确性。然而,这部《珍藏版》显然是将“全鉴”二字作为了出版的核心目标。它不仅收录了四部经典的完整原文,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说明。例如,在《三字经》中,关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排序,历代版本曾有过微调,这本书就专门开辟了“校勘记”的小栏目,清晰地标明了“此说源于宋本,后世多作XX修正”,这种学理上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案头工具书的地位。这使得它不再仅仅是一本给孩子启蒙的书,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蒙学发展史的微缩档案,对于研究者或者想要进行深入探究的成人学习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是衡量一部经典版本是否“靠谱”的试金石。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套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视觉呈现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这几乎是一种对传统美学的现代致敬。它完全抛弃了那种老旧、刻板的教科书排版风格,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流动性和呼吸感的布局。字体选择上,既有清晰易读的宋体作为正文,又在关键的诗词引文处,巧妙地穿插了魏碑或行楷的样式,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熏陶。尤其是《百家姓》的部分,为了避免单调,编者设计了不同的版块来展示姓氏的源流,有些姓氏的起源故事,甚至配上了精致的、仿古的水墨插画,这些画作的笔触细腻,意境悠远,绝非简单的配图,它们成功地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具象化,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天地玄黄”开篇的跨页设计,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寥寥数字,却蕴含着宇宙洪荒之感。这种设计哲学,使得即便是像《弟子规》这样内容相对严肃的说教性文本,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多了一份庄重的美感,让人愿意沉下心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道德规范。

评分

最后,从一个藏书者的角度来谈谈我对这部《珍藏版》的“情感价值”。在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一套装帧精美、内容扎实的实体书,已经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对精神栖息地的构建。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在封面的处理上,采用了烫金与浮雕相结合的工艺,手感非常沉稳。它散发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和油墨香,这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感官体验。我常常会在晚上,泡一壶清茶,点一盏暖灯,小心翼翼地翻开它,感受着指尖拂过那些古朴文字时的沉静。它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时间的锚点,提醒我在快速流逝的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稳定、恒久的美好和秩序。这种对实体美学的坚持,使得它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传承的文化物件,一种对传统文化敬意的最好物化体现,其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阅读功能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