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 别集类 知稼翁集
定价:60.00元
作者:黄公度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028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 别集类·知稼翁集》宋黄公度撰。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时,因题诗中有“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句,得罪秦桧,令通判肇庆府。桧死方召还,终考功员外郎。其诗文皆平易浅显,在南宋之初,未能凌驾诸家之上,但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丝腆涩龌龊之态。”著有《汉书镌误》,已佚。《知稼翁集》二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别集”这个分类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不同于正史记载的私人视角和生活细节。黄公度的《知稼翁集》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其中收录的尺牍和书信往来,简直就是一部生动的宋代士大夫社交百科全书。从他与同僚讨论朝堂局势的谨慎措辞,到与家人书信中流露出的生活琐事,如对稻谷收成的担忧、对子女婚嫁的期盼,都使得这位历史人物瞬间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刻板的符号。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的论述,可以看到黄公度在基层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他的解决方案,这与他在理论著作中阐述的“致良知”等宏大叙事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这种实践与理论的张力,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政治智慧时最需要挖掘的宝藏。唯一遗憾的是,部分书信的篇幅略显零散,上下文的衔接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这对于初涉宋代文风的读者来说,门槛稍高,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深层含义。
评分我是一个对宋代笔记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所以拿到这本《知稼翁集》时,主要翻阅的是其中杂著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展现了黄公度作为一名文人的广博涉猎。他似乎对音律、医药、甚至一些奇门术数都有所涉猎,虽然这些记录大多是片段式的,但足见宋代文人的那种无所不包的求知欲。其中有一篇关于梦境解析的短文,写得极其玄妙,充满了道家和佛家的影子,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挣扎与追求。与其他文集相比,《知稼翁集》的“杂”得很有章法,不像有些集子将杂文与政论混杂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较为破碎。黄公度似乎有意将这些“非主流”的思考单独归类,保持了其思想的纯粹性。当然,这些杂著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者是否对当时的文化思潮有足够的了解,否则,那些典故和隐喻很容易被现代的读者所忽略,从而错失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
评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校勘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对于我们后世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虽然影印本的局限性在于它忠实地保留了原刻本的时代痕迹,比如那些错字、讹漏,但配有现代点校本的注释和对照,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我对比了前人关于黄公度某一特定诗篇的争议性解释,发现通过查阅此集中的多个不同版本(虽然大多是底本的翻刻),能够更清晰地辨析出哪些是后人附会,哪些是作者本意。这种“追本溯源”的过程,是阅读任何现代整理本都无法替代的体验。特别要赞扬的是,编者在收录篇目时,对存疑作品的处理非常审慎,没有草率断言,而是采用了更倾向于保留原始状态的做法,这体现了对古籍整理应有的严谨态度。这本集子,与其说是给大众阅读的,不如说是为历史的探幽者准备的工具书。
评分我购买《知稼翁集》是为了深入了解宋代文人阶层在面对靖康之耻后的精神重建过程。黄公度虽然不是一线的主战派,但其后期作品中那种由盛转衰的巨大失落感是压抑而深沉的。与同时代那些激烈愤懑的诗人不同,他的悲哀是内敛的,是通过对家乡风物、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来含蓄地表达出来的。这种“温和的哀伤”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煽动情绪,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与坚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著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士大夫群体在社会巨变面前,如何调整其道德坐标和价值取向的绝佳案例。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复杂人性与文化担当。
评分这本《四库全书·别集类·知稼翁集》的影印本,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装帧虽然是现代工艺,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是模仿不来的。我特地找来研究宋代文人黄公度的思想脉络,因为他的一些观点在后世的理学发展中,常常被忽略或简化。初读下来,最令人赞叹的是其诗歌部分。黄公度的诗,不像当时一些流派那样追求奇险或雕琢,而是带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淡泊,尤其在咏物诗中,他对自然细微之处的观察入木三分,仿佛能透过纸张闻到宋代江南的泥土芬芳。比如他写竹子的几首小令,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君子之风,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远胜过那些声嘶力竭的抒怀。不过,作为一部珍贵的古籍影印本,我得说,印刷的清晰度有时候还是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心碍。有些字迹过于潦草或墨色洇开的地方,即便是放大镜也得费一番神。但瑕不掩瑜,对于致力于宋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藏。它不仅仅是一部“集”,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缩影,值得反复揣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