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左传正宗/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正版书籍 左传正宗/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索 著
图书标签:
  • 左传
  • 国学经典
  • 华夏文化
  • 历史
  • 先秦
  • 诸子百家
  • 正宗
  • 文库
  • 典籍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9723
商品编码:299921584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左传正宗/华夏国学经典正宗文库
作者 李索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 9787508059723
出版日期 2011-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899Kg

   内容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又是我国早的历史散文和叙事散文名著。此外,从汉始,《左传》就被尊为“经”,所以还是传统儒学和国学的核心经典。因此,无论是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文化史以及经学史上,《左传》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左传》一书的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成书时间约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学界一般认为,左丘明写《左传》的原意是用来解释《春秋》的。《春秋》是我国早的一部大事纪要性质的编年体史书,类似于今天的大事年表,相传为鲁国历代史官所记,孑L子曾做过修订,在先秦时期就被尊为“经”。《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至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止,共242年。《左传》记事也同《春秋》一样,以鲁国国君的世次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依次经过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公,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比《春秋》多记了13年,共记录了255年的历史。(《左传》中鲁哀公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81年~前479年)“孔丘卒”的《春秋》经文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所补,称为“续经”。)后又附记了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晋国韩赵两家灭智伯一事。
  今天所见到的《春秋》共一万六千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大事,每条记载多则二十余字,少则几个字,其简约程度可想而知。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约,所以《左传》对《春秋》的解释与今天常见的注解并不相同,其重点不在于字词的注音释义,而在于增补史实以印证、阐发、补充,甚至订正《春秋》。如《隐公元年》“郑伯与其弟共叔段争斗”一事,经文记载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仅9个字,《左传》对这一条的解释却用了540多个字,从庄公和共叔段出生开始,到把共叔段驱逐出郑国,将其母亲姜氏安置到城颍,终又与姜氏“和好如初”为止,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做了全面、详尽而又精炼的记述,塑造了郑庄公、共叔段、姜氏、祭仲、公子吕、颍考叔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字则是经文字数的六十余倍。从而使后人在详细了解发生在郑国的这一重要事件的同时,更准确地理解了《春秋》经文的义理,并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宫廷矛盾、风土人物等有了较明晰的认识。此外,《左传》还补充了发生在当时而《春秋》没有记载的一些事件,其文字被称为“无经之传”。

   作者简介
李索,男,1954年生,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1982年起在高校从事汉语史和中国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出版学术著作11部,主编高校本科教材2部。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

   目录
卷一 隐公
 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
 隐公三年
 隐公四年
 隐公五年
 隐公六年
 隐公七年
 隐公八年
 隐公九年
 隐公十年
 隐公十一年
卷二 桓公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
卷三 庄公
卷四 闵公
卷五 僖公
卷六 文公
卷七 宣公
卷八 成公
卷九 襄公
卷十 昭公
卷十一 定公
卷十二 哀公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史记》:中华史学巨著,洞察千载兴衰,谱写人生百态 《史记》,一部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地位的巨著,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注毕生心血写成。它以宏大的史诗般的笔触,从黄帝时代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录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人物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史学典范。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财富,其深远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鸿篇巨制,体例创新,开创史学新纪元 《史记》的伟大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宏大的规模和创新的体例上。司马迁大胆突破了以往史书按朝代编写的模式,创造性地采用了“纪、传、表、志、书”五种体例来组织全书。 本纪:相当于帝王的年谱,叙述了古代帝王的世系、政治、军事活动以及重要事件,如同君王的生平大事记,勾勒出王朝的兴衰脉络。例如,关于秦始皇的本纪,细致地描绘了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伟大功业,以及他焚书坑儒的暴行,展现了一代帝王的复杂面貌。 世家:记载了诸侯国的兴衰史,描绘了他们与中央政权的互动,以及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通过“世家”,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诸侯国在历史舞台上的起伏跌宕,以及它们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 列传:这是《史记》中最具特色、篇幅最广的部分,它独立地记载了各色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帝王将相、谋臣士子、游侠刺客、奸臣佞臣、隐士名士等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和类型。司马迁笔下的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智慧与愚蠢,善良与狡诈,共同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如《项羽本纪》中项羽的“霸王别姬”,《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的智谋,都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表:以表格的形式,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帝王、诸侯的世系、政治关系和重要事件,如同一个精密的历史年表,方便读者一目了然地掌握历史的脉络和人物关系。 志:则专门记载了古代的礼仪、音乐、天文、历法、地理、经济、官职等制度文化,相当于当时的“百科全书”,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封禅书》详细记录了历代帝王祭祀山川、祈求祥瑞的仪式,反映了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迷信;《河渠书》则讲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治理黄河的经验,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种体例的创新,打破了以往史书的陈规,使得《史记》在内容组织上更加科学、灵活,也更便于后人阅读和研究。它将历史事件与人物紧密结合,从个体命运的视角来折射宏大的历史进程,使得冰冷的史实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戏剧性的张力。 司马迁的史观与情怀:信史为基,情文兼美 司马迁作为《史记》的作者,他的史观和情怀是这部著作灵魂的所在。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他秉持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向。 求真务实,力求信史:司马迁对待史料的态度是极其严谨的。他广泛搜集文献资料,走遍大江南北,访谈亲历者,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他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业,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他们的过失和罪行;他赞扬英雄人物的壮举,也鞭挞奸臣小人的卑劣。他认为,史书的根本在于“信”,在于真实地记录历史,不加虚饰,不偏不倚。 “发愤著书”,融入个人情感:司马迁的《史记》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历史记录,它更融入了他深刻的人生体悟和爱憎情感。他亲身经历了汉武帝时期的宫廷斗争,遭受了“腐刑”的奇耻大辱。这种巨大的痛苦和屈辱,非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将自己的满腔愤慨、悲愤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都倾注在《史记》之中。他以如椽巨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以及历史的无常与残酷。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哲学思考: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仅是在叙述历史,更是在探索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的意义。他试图理解天命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他关注那些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人物,分析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希望从中提炼出对后世有益的启示。他的思考,超越了单纯的叙事,具有深刻的哲学高度。 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不仅是中国史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鲁迅先生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 人物刻画的艺术:《史记》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人物的刻画。司马迁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精妙的对话、心理描写以及事件的发展来塑造人物形象,使得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无论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勇猛无畏的项羽,还是足智多谋的蔺相如,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魅力与缺点。他笔下的人物,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 叙事结构的精巧:司马迁的叙事结构也非常精巧。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组织得井井有条,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他善于运用对比、烘托、铺垫等手法,制造戏剧性效果,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例如,在《鸿门宴》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犹豫不决、刘邦的机智应变等细节的描写,将一场充满危机和转机的宴席刻画得扣人心弦,充分展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项羽的性格弱点。 语言的艺术魅力:司马迁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极具感染力。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最宏大的场面,用最精炼的文字刻画最复杂的人物。他的文风,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树立了典范。书中许多精彩的描写和经典语句,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成为汉语文学的宝贵财富。 情感的抒发与共鸣:司马迁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报以崇敬,对那些被冤枉的忠臣表达同情,对那些奸佞小人则予以鞭挞。这种饱含情感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得读者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产生强烈的共鸣。 影响深远,历久弥新 《史记》的问世,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更对后世的文学、哲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学典范:《史记》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体例,被后世的史书所沿用,成为历代史家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历代史书,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在《史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但《史记》的开创性意义是无可替代的。 文学巨著:《史记》的文学成就,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唐宋古文运动,更是将《史记》奉为圭臬。许多文学家在《史记》中汲取灵感,学习其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方法,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思想启迪:《史记》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教导人们如何认识历史,如何理解人生,如何做人处事。 文化传承:《史记》所记录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时至今日,《史记》仍然是海内外读者争相阅读的经典。它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历史的大门,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感悟历史的深邃与力量。每一次阅读《史记》,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和启迪,它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一座永远值得我们探索的文化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字体选择和排版也相当考究,墨色浓淡适宜,阅读起来既舒适又有一种对经典的敬畏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印章和纹饰,都透着一股子正宗的味道,让人感觉手里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叹服。初读之下,便觉作者的解读角度新颖独到,对于一些经典段落的阐释,既贴合原文的语境,又融入了对后世影响的深刻洞察。它不像一些注疏那样枯燥地堆砌考据,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先秦故事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完整整一个章节,酣畅淋漓,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被引导着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历史逻辑和人性光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我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真正“用起来”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注释清晰明了,关键概念的解释精准到位,即便是初涉《左传》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节奏。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串联,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让我在阅读历史事件时,不再是冷冰冰地看流水账,而是能体会到人物选择背后的复杂性。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的“国学经典”系列良莠不齐,很多打着正宗旗号的,内容却经不起推敲,要么是过度解读,要么是翻译腔太重,读起来味同嚼蜡。但这一本,从选材到论证逻辑,都展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我特意比对了几个关键的战役叙述,发现它在还原历史现场感和忠实于原始文本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好,读起来让人非常信服,有一种“这就是最接近真相的版本”的踏实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心境上的沉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跟随春秋时代那些君子们的言行周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它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有细腻入微的士大夫之间的情谊与权谋。每读完一篇,都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义”与“利”、“忠”与“奸”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