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盛孔子家语/钦定四库全书9787514918755[三国魏] 王肃 校

正版盛孔子家语/钦定四库全书9787514918755[三国魏] 王肃 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国魏] 王肃 校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家语
  • 王肃
  • 四库全书
  • 先秦
  • 儒家经典
  • 注疏
  • 历史文献
  • 文化典籍
  • 古籍
  • 三国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755
商品编码:299826267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孔子家语/钦定四库全书

定价:98.00元

作者: 王肃 校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55

字数:

页码:4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乃王肃自取《左傅》《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此本则毛晋所校刊,较之坊刻,犹为近古者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纂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涵盖了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主张、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 历史渊源与成书过程 《论语》的成书过程至今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们收集整理孔子的言行而成的。《论语》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早可能是由子路、子贡等弟子在孔子生前就已开始记录,之后由曾子、子思等进一步整理,最终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在战国初期基本定型。 《论语》的文本流传也颇为复杂,历代学者对《论语》的版本进行了考订和校勘。汉代时,曾有《古文论语》和《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等多种传本,经过何晏、皇侃、邢昺等人的整理和注释,逐渐统一为今本《论语》。 核心思想与内容解读 《论语》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强调“仁者爱人”,主张推己及人,关怀他人。《论语》中,“仁”的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个体品德修养,也涉及社会伦理规范。《仁》的实现需要通过“礼”,即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来约束和指导人们的行为。《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和外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的基石。 《论语》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君子”,孔子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君子应“忠恕”,即忠诚于事,宽恕待人;君子应“知耻”,懂得羞耻,严于律己;君子应“敏于行而讷于言”,行动迅速而说话谨慎。《论语》也论述了“孝悌”,认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人伦之始,是培养仁德的基础。《论语》还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适度而行,避免极端。《中庸》的思想贯穿于《论语》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重要的处世智慧。 《论语》中也涉及了政治哲学,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以道德感化民众,而非单纯依靠刑罚。他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孔子也重视教育,认为“有教无类”,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强调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览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以篇名作为代表,内容相互关联,但又各有侧重。 学而篇:开篇即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以致用的乐趣。本篇还讨论了“信”、“仁”等基本道德观念。 为政篇:围绕“为政”展开,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为政》篇中也讨论了“孝”在政治中的作用。 八佾篇:讨论了“礼”,特别是祭祀之礼,强调“礼”的规范性和重要性,以及“礼”与“仁”的关系。 里仁篇:深入探讨了“仁”,阐述了“仁”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 公冶长篇:记载了孔子对一些弟子的评价,以及孔子对待不同人物的态度,体现了孔子知人善任的智慧。 雍也篇:继续阐述“仁”,并强调“君子”应具备的品德,如“智”、“勇”、“义”等。 述而篇:记载了孔子的一些日常言行和思想,以及他对学习、交友等方面的看法。 泰伯篇:引用了古人典故,强调“仁”的重要性,以及“仁”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性。 子罕篇:记载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的言论,反映了孔子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对君子的要求。 乡党篇:详细记载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以及他对生活礼仪的重视。 先进篇: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以及孔子对一些弟子的教诲,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颜渊篇:是《论语》中关于“仁”讨论最为集中的篇章之一,颜渊问仁,孔子多次阐述“克己复礼为仁”,并提出了“四勿”等重要观点。 子路篇:记载了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弟子的对话,讨论了“君子”、“仁”、“政”等重要话题。 季氏篇:探讨了“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一事件,引发了对政治公平、礼制秩序的思考。 阳货篇:记载了孔子与阳货的几次接触,以及孔子对当时政治和社会弊端的看法。 微子篇:记载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的隐士,以及孔子对这些隐士的态度,反映了孔子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子张篇:记载了子张向孔子请教关于“德”和“学”的问题,以及孔子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尧曰篇:以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圣王的事迹为引,强调“仁政”和“君臣之道”,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 深远影响与历史地位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论语》的“为政以德”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原则,塑造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调。儒家思想通过《论语》等经典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在哲学上,《论语》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后世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在伦理上,《论语》倡导的“孝悌”、“忠恕”、“仁爱”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 在教育上,《论语》提出的“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教育理念,至今仍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也为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上,《论语》以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对话、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一,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语》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穿越时空,至今仍能为人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和思考。理解《论语》,便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体悟人生智慧的宝贵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次购入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钦定”二字的敬意与好奇。了解历史上官方对经典的整理和定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学课题。这套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文字内容,更是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官方文化意志的体现。通过研读这些被精心编纂、审阅过的篇章,我们可以侧面窥见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取舍标准。这为我们理解后世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点。与其说是在读古代的智慧,不如说是在观察古代的“智慧档案库”是如何被构建和维护的。这种双重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深度,它提供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具备权威背景的切入点。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沉静感是独一无二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找到这样一本需要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的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常常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茶,伴着窗外的光线变化,慢慢品味书中的一些论述。它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雅的韵律感,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能将人带入一种冥想的状态。这与那些经过过度现代化的译本或解读本有本质的区别。它强迫你重新激活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僵化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古人特有的表达习惯。这种强制性的心智调整过程,虽然需要付出努力,但最终带来的心神愉悦和思维的拓展,是任何肤浅的阅读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最近对先秦时期的思想脉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研读了几位重要人物的言论之后,深感有必要系统性地梳理一下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面貌。《正版盛》这本书,虽然不是那种大众化的畅销书,但它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窗口。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过度解读或碎片化处理,而是以一种近乎严谨的姿态,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语录和思想片段重新呈现出来。我发现,通过它提供的文本,我可以更直接地与古代的智者对话,去体会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逻辑起点。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未经污染的古代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辨析、去消化,这种“硬核”的阅读体验,恰恰满足了我这种追求深度而非速度的求知欲。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扎根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和编排方式,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审慎态度。我注意到它在引用和校勘上的处理非常细致,对于一些存疑的篇章或文字,处理得十分得体,既没有草率地自行定论,也没有一味地回避,而是通过严谨的注释体系,引导读者去思考文本的复杂性。这种做法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原始文本的可靠性是生命线,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感到放心。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基于此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阐发,而不是被出版社强加的单一解读所束缚。这种尊重史实、尊重读者判断力的编辑理念,值得我们大加赞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完全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影印本能比拟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厚实而富有韧性,油墨的印制清晰细腻,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文字,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钻研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版式上的处理,保留了原版书籍的一些独特韵味,同时又做了现代阅读的优化,比如字号和行距的把握,既能让人沉浸其中,又不会因为过于拥挤而感到阅读疲劳。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古代匠人对书籍制作的敬畏之心。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本的尊重与用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今天的出版市场中是相当少见的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