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孟子 人性的光辉(国学基础教程 经部)
定价:19.00元
作者:赵昌平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325495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孟子》一书,虽然入经晚至宋代,而在“十三经”中叨陪末座;然而论到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一直以来,我总感到这位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孟子的影子,不仅笼罩了古人.还时时处处牵引着今人。道家的庄子,算是对中国文人影响甚巨的一位,而孟子则更通过文人,将他的影响--正面的,负面的,深入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这是庄生也难以企及的。说到孔孟之道,孔圣人自然是儒家宗师,早在汉代就被尊为“素王”,而孟子迟至元代才受封“亚圣”;但如果认真考究一下,便会发现,孔学正是经过了孟子的发展,才可能对中古乃至近古以后的中国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只要注意一下起自唐人韩愈,盛于宋元之时,对孟子的日渐推崇,便不难明白;而宋儒朱熹编注《四书》的次序,更是*的说明--正是孟子详论了孔子存而不论的性命天道,才启迪了宋代的程朱理学与明代的心学--两个对近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影响巨的学派。有关这些问题的各个方面,我在正文中已经展开,这里主要想谈谈孟子其人。如孟子所说,欲识其言,必先知其人,先论其世。对孟子性格、心理、思维形态的认识,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见自己,从而寻究何以会与传统观念有丝丝缕缕的精神联系;尽管或许是隐微的、不自觉的;也无论究竟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孟子对人性的光辉一一作了述评,着重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新的阐释。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章 人性本善
一、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义利之辨
三、性命之辨
四、善端的扩充
五、善养浩然之气
六、从孟子到朱子
第二章 保民而王
一、王霸之辨与劝霸行王
二、与民同乐
三、天时、地利、人和
四、诛一夫与弑君
第三章 义礼之学
一、法先王
二、爱有差等
三、经与权
第四章 制民恒产
一、仁政之始
二、生态保护
三、赋敛有度
四、防止垄断
第五章 教以人伦
一、教化至上
二、父子主恩
三、“孝”的两难境地
四、君臣主敬
五、尊贤使能
六、夫妇有别
七、长幼有序
八、朋友有信
九、劳心与劳力
十、华夷之辨
第六章 天赋尊严
一、“耻”的重要
二、圣之时者
三、大丈夫的标准
四、狂狷、中庸与乡原
结束语
篇目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选取辅助材料和引文方面,看得出来编辑团队是下了功夫的,他们努力在保持原典的权威性和现代读者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很多关键的篇章都做了清晰的白话翻译,对于那些不熟悉文言文的读者来说,确实降低了入门的门槛。但是,这种“翻译优先”的策略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对原文的“味道”和韵律的保留不够到位。国学经典,很多精髓在于其语言的凝练和音韵的美感,一旦过度地、直白地翻译成现代白话,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哲思的张力就多少减弱了。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翻译时能保留更多古语结构和意境的文本,即使需要稍微多花点时间去揣摩。这本书更倾向于“告知”你内容是什么,而不是“让你体验”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时代氛围,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信息的获取,而不是一次心神上的对话和沉浸。
评分这本书,老实说,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期待。封面设计得挺雅致的,那种传统的国学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挺有分量的。我本来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一下古代思想精髓的入门读物,尤其对“人性”这个话题挺感兴趣的,总觉得现代社会很多问题都能从古代的哲学里找到一些源头或者对照。书的装帧质量还算可以,纸张摸起来也挺舒服,不像有些廉价的盗版书,拿在手里就感觉信息量不足。我翻开目录,看到章节编排还算清晰,从基础概念讲起,层层递进,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似乎是一个友好的入口。特别是“国学基础教程”这个定位,让我觉得它应该会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零散的片段解读。我期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智慧的古代思想世界,而不是丢给我一堆晦涩难懂的古文让我自己去啃。整体来看,这本书在“包装”和“定位”上是做足了功课的,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初步印象,希望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与这份期待相匹配。
评分从排版和细节处理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有些粗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比如,有些注释的引用格式不够统一,字体和字号在不同的段落间偶尔会出现微小的跳跃感,虽然不影响理解,但对于一本定位在“国学基础”这种需要严谨态度的书籍来说,是有点说不过去的。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在涉及一些重要术语的解释部分,有时会因为上下文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读者需要反复回溯前面的内容来确定当前的语境。这可能是为了保证每一章的独立性而采取的策略,但对于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来说,反而造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我记得有一处对古代礼制的解释,引用了某篇古文,但对古文的背景介绍过于简略,使得读者很难体会到当时社会环境对该礼制的影响,白白浪费了一个深入理解的机会。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在这方面下更多功夫,毕竟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传授文化经典的时候。
评分总体而言,如果你是一个完全对古代思想零基础,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下特定主题(比如“人性”)有哪些基本论述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快速上手的工具。它提供了足够的框架和基础名词解释,让你可以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不至于完全迷失方向。但如果你是一位对国学已有一定了解,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的辨析、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或者期待能读到独到见解的进阶学习者,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你的求知欲。它更像是“引言”中的“引言”,完成了“铺路”的工作,但真正的“建筑”还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更专业、更具批判性的读物来搭建。它成功地完成了作为一本“基础教程”的使命,即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石,但同时也受限于这种“基础性”,无法提供高屋建瓴的宏大视角或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挖掘,属于那种读完会“知道了一些”,但不会“被震撼到”的书籍。
评分读完前面几章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字的组织上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谨慎了。可能是因为想尽量贴合“教程”的定位,导致行文风格偏向于平铺直叙,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论述或深刻见解。很多地方感觉像是在做知识点的罗列和官方解释的转述,而不是真正深入地去探讨背后的哲学思辨。比如,在阐述某个核心观点时,如果能多引用一些不同流派的对比分析,或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进行案例剖析,这本书的厚度立刻就能提升好几个档次。现在的版本,读起来就像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安全是安全了,但少了点“野性”和探索的乐趣。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对传统解读的挑战,或者至少是更具个人色彩的洞察力。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合格的“普及读物”,但想成为能让人反复咀嚼的“思想伴侣”,可能还差那么一点火候,尤其是在思想的穿透力方面,显得比较温吞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