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进口手表年鉴2012
定价:198.00元
作者:锺泳麟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38177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1.3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进口手表年鉴2012》封面故事为浮动式陀飞轮三问腕表:9402MC型工作坊精制机芯。荣获“日内瓦优质印记”的卡地亚9402MC塑工作坊精制机芯、搭载两项负盛名的高级复杂功能:三问报时功能和浮动式陀飞轮,只需轻按侧边按钮,三问装置便会启动表盘上的两个音锤、分别按指针显示的小时、刻钟和分钟报时,此报时功能由设于6时位置的惯性飞轮调节,该飞轮每分钟旋转近1000次。表盘上无法看到陀飞轮架桥,从而营造出“C”字形浮动式陀飞轮好似悬浮于腕表中的奇妙效果。
钛金属表壳,抛光表冠,镶嵌一颗凸圆形蓝宝石,卡地亚9402MC型工作坊精制手动上链机械机芯,搭载三问报时功能以及浮动式陀飞轮,镌刻“日内瓦优质印记”(45枚红宝石轴承,447个零件,摆轮振频:21,600次/小时,双发条盒,动力储存:约50小时),三问报时装置搭载惯性飞轮、表盘正面可欣赏到音锤和音簧,“C”字形浮动式陀飞轮框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收藏投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2012年那个时间节点的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那时候的市场环境和后来的几年有着显著的区别,一些新兴的独立制表品牌在当时正处于蓄力爆发的前夜,而一些老牌巨头则在坚持自己的经典路线。这本书恰恰是那个“分水岭”前的快照。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特定复杂功能价格波动的分析部分,它试图建立一种基于技术难度、稀有度和市场需求的评估模型,虽然这模型在后续的市场变化中可能有所偏差,但它反映了当时行业专家们对价值体系的构建逻辑。阅读这些分析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资深藏家和制表师组成的闭门会议中,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才是真正的保值潜力”。它没有直接给出“买入”或“卖出”的建议,而是提供了决策所需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衡量风险和回报。这种中立而深刻的洞察,让它在众多良莠不齐的钟表出版物中脱颖而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时间的凝固剂,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上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年代感,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那个特定年份的钟表制造业的脉搏。我记得当时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被那种厚重的专业性给镇住了。它不像那些花哨的时尚杂志,只是把手表当成配饰来展示,而是深入到了机芯的构造、材质的演变以及品牌背后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对某些限量版机械表的图解分析,简直细致到令人发指,连发条的缠绕方式和擒纵系统的微小调整都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横向对比的平台,它不仅仅罗列数据,更像是在构建一个行业编年史,让你能清晰地看到2011年底到2012年初这段时间里,各大腕表制造商在技术创新上相互较劲的火花。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价格区间和技术难度上的平衡,既没有完全偏向奢华复杂的“大复杂功能”,也没有忽略那些走量但工艺扎实的入门级机械表款。这种全景式的记录,让它超越了一般的年鉴范畴,更像是一份专业的行业“体检报告”。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精准地捕捉到了2012年那个时间点,全球钟表界在“智能”与“传统”边缘的微妙张力。那会儿,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传统制表业依然抱持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浪漫,坚守着纯机械的魅力。这本书里对那一年发布的几款搭载全新自产机芯的腕表描述,那种笔触里充满了对“人类智慧的微观体现”的赞美。它不是简单地报出参数,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描绘齿轮咬合的精准与宝石轴承的润滑所带来的时间计量上的哲学思辨。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某瑞士小厂如何在新材料应用上取得突破的报道,作者仿佛亲自跑去工厂车间一样,把那种“手工打磨的温度”传递给了屏幕外的我。这种“沉浸式”的报道风格,让冰冷的工业产品拥有了温度和故事性。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的深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爱不释手的“武功秘籍”,它教会你如何去分辨一款表背后的研发投入和工匠的匠心,远非徒有其表的华丽外壳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密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显然是为真正懂行的人准备的,完全没有“照顾”新手小白的倾向。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配有大面积模特佩戴图,或者大段名人推荐的“软文”风格,那绝对会让你失望。它的页面上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技术图表、复杂的机芯剖视图、以及带有详细参考编号的产品规格表。为了查阅某个特定品牌的某款年度更新,我不得不备着放大镜,因为有些小字体的技术规格描述实在太过专业和紧凑。但这种“高强度”的知识灌输,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提供的是一种“数据地图”,让你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信息中,迅速定位到那些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革新点。比如,对于某款计时码表的复位机构的细节分析,它甚至会讨论到不同润滑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体现了编撰团队对行业标准的极高要求。它像一本厚重的工程手册,而不是一本轻松的杂志。
评分这本书的国际视野尤其值得称道,它远不止是欧洲制表中心的视角。我注意到其中有相当大的篇幅用以介绍亚洲,特别是日本和德国一些专注于高精度机械表的品牌。这种跨区域的、不带偏见的评测,使得它真正成为了一个“世界年鉴”。比如,它对某款日本品牌尝试将传统漆艺融入表盘的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种对工艺美学的包容性,显示了编者群体对“计时艺术”的理解是多维度的,而非固守某几个传统中心。书中收录的海外展会报道,虽然文字为主,但其对现场氛围和新品发布会重点的捕捉非常到位,仿佛能嗅到巴塞尔表展现场空气中弥漫的皮革味和香槟气泡声。它成功地将那些遥不可及的、被玻璃柜保护着的珍品,通过文字和图解,拉到了读者的面前,完成了一次高效而充实的“云参观”。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打开全球钟表地图的一把关键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