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向死而生 菲利普路纳西夫 武汉大学出版社 9787307194229

聆听--向死而生 菲利普路纳西夫 武汉大学出版社 978730719422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心理学
  • 哲学
  • 个人成长
  • 疗愈
  • 反思
  • 人生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4229
商品编码:2997842179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聆听--向死而生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307194229
定价:39 元 本店价:28.47 元
折扣:【73】 节省:10.53 元
分类:  →  
货号:1712243
图书简介 《聆听:向死而生》这本书收集了77位优秀人物在临终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并通过他们的遗言来剖析他们的一生,给后辈的人带来激励和启示。告知后人生命的终结亦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要坦然接受生死。本书是一本心灵治愈系的图书,并配了40幅生动的插画来给图书增加些轻松的基调。", 作者简介 菲利普·纳西夫(Philippe Nassif)是一位记者,担任《哲学杂志》的编辑顾问。曾创作作品《最初的挣扎:离开虚无主义的帝国》《流行哲学》《欢迎来到一个无用的世界》。", 目   录 目录

安东·契诃夫 // 001
路易十四 // 004
艾米莉·狄金森 // 00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009
欧仁·拉比什 // 012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015
列奥尼达 // 018
托马斯·爱迪生 // 021
亨利·梭罗 // 024
温斯顿·丘吉尔 // 026
保罗·波烈 // 029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032
理查德·瓦格纳 // 034
莎拉·伯恩哈特 // 036
艾伦·金斯堡 // 039
弗朗索瓦·拉伯雷 // 041
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 // 044
奥兰普·德·古热 // 047
苏格拉底 // 049
艾克托尔·柏辽兹 // 052
乔尔丹诺·布鲁诺 // 054
路易十六 // 057
罗兰夫人 // 060
拉瓦肖尔 // 063
米萨克·马努尚 // 065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 067
乔治·雅克·丹东 // 070
劳伦·克里莫·德·拉海涅尔 // 072
艾德蒙·罗斯坦德 // 074
文森特·凡·高 // 076
科特·柯本 // 079
耶稣·基督 // 082
居伊·德·莫泊桑 // 085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088
古斯塔夫·马勒 // 091
保罗·塞尚 // 094
米哈伊尔·巴枯宁 // 097
列奥纳多·达·芬奇 // 10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103
拿破仑·波拿巴 // 106
克洛泰尔一世 // 109
简·奥斯汀 // 111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114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 116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 119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 121
雅克·夏多纳 // 123
马塞尔·普鲁斯特 // 125
杰拉尔·德·奈瓦尔 // 128
亨特·S. 汤普森 // 130
奈伊元帅 // 132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135
尚福尔 // 137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139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 142
葛饰北斋 // 144
塞扎尔·弗朗克 // 147
尼禄 // 149
阿基米德 // 151
马瑟·巴纽 // 154
安德烈·布勒东 // 156
奥斯卡·王尔德 // 158
尤金·奥尼尔 // 160
奥古斯特·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 // 162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 164
查尔斯·夏尔·佩吉 // 167
小阿格里皮娜 // 169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 // 171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 174
让·拉辛 // 176
皮埃尔·儒勒·列那尔 // 178
列夫·托尔斯泰 // 180
圣方济各·迪·阿西西 // 183
克莱尔·迪·阿西西 // 185
弗朗索瓦·戈贝 // 187
阿尔弗雷德·雅里 // 189
维克多·雨果 // 191
费尔南多·佩索阿 // 194 插图和节选
聆听,是理解世界的开端 一部深刻探讨生命、死亡与存在的哲学思辨录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哲学导论,而是一场穿行于人类精神深处的、关于“在世”与“向死而生”的沉思之旅。它以细腻而富有穿透力的笔触,剖析了现代人在面对生命有限性时所产生的焦虑、逃避与最终的和解。 第一部分:存在的底色——焦虑与疏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物质丰裕的时代,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是日益加剧的精神空虚与存在性焦虑。本卷首先回溯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核心命题,深入剖析了“在世”(Being-in-the-world)这一基本境遇的复杂性。 日常世界的面具: 作者探讨了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常人”(Das Man)现象。在群体性的、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将自己隐藏于琐碎的事务、无意义的社交和对“被看见”的渴望之中?这种“沉沦”是如何有效地屏蔽了我们对自身有限性的直观认知?我们通过不断地“忙碌”来填补“虚无”的鸿沟,但这种填补本身,是否就是对真正生命的背离? 时间感的异化: 现代社会对效率和速度的崇拜,扭曲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时间不再是生命历程的承载者,而成为一种亟待被填满的资源。本部分追问:当时间被量化、被商品化后,我们如何找回对“当下”的真正把握?对未来的过度规划与对过去的沉湎,如何共同构成了对“此时此地”的逃逸? 孤独与连接的悖论: 社交网络的空前发达,并未带来实质性的亲密连接。相反,它制造了一种“被观看的孤独”。本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际关系中的表演性,以及在虚拟空间中对真实情感交流的消弭。真正的聆听,作为一种无保留的敞开,在何种程度上已成为稀缺品? 第二部分:聆听之道——穿越噪音,触及本质 “聆听”在此书的语境中,远超出了感官知觉的范畴。它是一种积极的、审慎的、对“存在之声”的回应姿态。 倾听他者: 深入研究了列维纳斯伦理学的核心——他者的面容对自我的召唤。聆听首先是对“他者不可替代性”的承认。这要求我们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解释框架,进入一种谦卑的、敞开的接受状态。在伦理实践中,这种聆听如何转化为责任和关怀? 倾听沉默: 沉默并非“无声”,而是蕴含着丰富意义的场域。本书探讨了文学、音乐和冥想实践中沉默的力量。在万籁俱寂之中,被压抑的恐惧、未被承认的欲望,以及生命的原始脉动,才得以浮现。沉默是自我对话的必要空间。 倾听自我: 现代心理学和哲学对“自我认知”的探讨表明,我们往往更擅长“讲述”自己,而非“倾听”自己身体与心灵发出的微弱信号。本部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内在的考古,辨识那些长期被我们忽略的身体疼痛、情绪波动背后的深层需求。真正的自我接纳,始于对这些复杂信号的忠实记录。 第三部分:向死而生——有限性中的丰盈 对死亡的坦诚面对,是通往本真生命状态的唯一路径。本书借鉴了东、西方关于死亡观的经典论述,构建了一种既不悲观也不逃避的积极死亡观。 死亡的界限与自由: 死亡是生命经验的终点,但正是这种确定性,赋予了生命选择的紧迫感与价值。如果生命是无限的,那么任何选择都失去了其独特性。本书论证了,对“终结”的清晰意识,如何迫使我们审视当前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深层的“可能性规划”。 超越时间性的行动: 面对不可避免的消亡,人类的超越性体现在其创造与传承之中。这种超越并非指神学的永生,而是指通过艺术、思想、爱和对下一代的影响所留下的“痕迹”。聆听过去(历史的教训)和为未来(下一代的需求)负责,是“向死而生”在行动层面的体现。 死亡作为完整的“完成”: 本部分最终聚焦于如何构建一个“无悔的生命结尾”。这意味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平静地“听见”自己一生的叙事,承认其曲折、错误与辉煌,并最终接受这个叙事的完整性。这是一种对生命全部经验的深度肯定。 结语:回归日常的觉醒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将读者带入晦涩的理论迷宫,而是促使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被“聆听”激活的视角,回归到充满挑战的日常生活中去。真正的哲学实践,发生在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对自身局限性的坦诚面对之中。这是一部邀请你放下评判、打开耳朵,重新体验活着的重量与轻盈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深邃,灰色的背景上,几抹若隐若现的白色线条勾勒出一种沉静而思考的意境,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并非轻松易读,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封底的书介更是言简意赅,却又充满张力,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关于生命、死亡、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意义的宏大叙事。我本身对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探索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及生命本质、引发深度思考的著作。这本书的名字,"聆听--向死而生",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聆听"二字暗示着一种内省和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感知,而“向死而生”则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命终极议题的态度,这与我一直以来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不谋而合。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困顿时提供力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并活出真正的自我。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名字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学术的厚重感,我相信内容定然是经过严谨打磨的。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但又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穿透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抽象、沉重甚至令人不安的概念,以一种极其细腻、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话,因为那句话恰好击中了内心深处某种未曾被言说的感受,或者点亮了某个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角落。它不是那种教导式的说教,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邀请,邀请你去一同探索那些关于存在、关于消逝、关于爱与失去的永恒命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个体内心挣扎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画面感极强的比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感的漩涡之中。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感受,如何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发现新的可能。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经历,一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在书的映照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有意思,它不是按照传统的逻辑顺序来展开,而是像一条河流,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带领读者在不同的思绪和情感之间穿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引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案例,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生境遇,但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人类面对死亡和生命脆弱时的共同体验。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隐藏的恐惧,也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所困扰的某个问题,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解答,尽管那解答并非直接给出,而是需要我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悟。这种迂回而深刻的叙事方式,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一扇新的门,通往一个未知的内心世界。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空间。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我甚至可以想象出他坐在书桌前,眼神深邃,字句间流淌着对生命深深的眷恋和审视。书中有很多关于“聆听”的论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能够静下心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倾听周围的世界,甚至倾听生命本身的低语。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声音裹挟,忽略了自己最真实的渴望和需求。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提醒者,让我放慢脚步,重新找回与自己对话的能力。特别是“向死而生”这个概念,它并非是悲观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活出更深刻意义的勇气。我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的那种达观和超脱,它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空谈,而是经历了深沉的思考和体悟后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礼。它触及了许多我曾经回避或是不敢深入探索的话题。我常常在想,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是那些物质的财富,还是精神的富足?是那些短暂的欢愉,还是长久的意义?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超越世俗喧嚣的价值。书中的某些段落,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领悟。它让我意识到,死亡并非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边界,生命的长度才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但它给了我启发,让我能够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答案。我非常感谢作者和出版社,能够将这样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它必将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