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9787543972575徐怡、刘异、金轮海

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9787543972575徐怡、刘异、金轮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怡,刘异,金轮海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史料
  • 万淞沪抗战
  • 史学研究
  • 地方史
  • 军事史
  • 历史档案
  • 徐怡
  • 刘异
  • 金轮海
  • 续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2575
商品编码:2994142418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

定价:90.00元

作者:徐怡、刘异、金轮海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439725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持的《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战争研究丛书》的一部分,获得了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的资助,也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之一,将稀见的关于淞沪抗战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体现了在中国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由徐怡、刘异、金轮海主编的《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4辑淞沪御日战史续编一二八纪念故事)(精)/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战争系列丛书》收录了《淞沪御日战史续编》《一二八纪念故事》。《淞沪御日战史续编》记载了1932年2月16日至7月17日的战事;《一二八纪念故事》是南京书店出版的关于 “一·二八”中的人物故事集。

目录


《淞沪御日战史续编》《一二八纪念故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淞沪烽火:近代中国军事史料新探 一部全面梳理淞沪会战历史进程与多维影响的深度研究力作 本书是一部严谨、翔实的学术专著,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军事冲突——淞沪会战(1937年)。本书旨在跳脱传统叙事框架,通过对海量一手史料的梳理、比对与深入解读,力求还原这场战争的复杂性、残酷性及其对中国乃至东亚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战役的酝酿、爆发、发展、转折及最终的战略后果,并特别关注了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及其背后的决策机制。 第一部分:战役的宏观背景与战略酝酿(1931-1937) 本部分追溯了淞沪会战爆发前的历史脉络。首先,详细剖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攘外安内”方针指导下的军事部署与心态变化。重点研究了蒋介石对日军战略意图的误判与迟疑,以及中国军队内部关于抵抗决心和战略方向的争论。 对日军战略意图的侦查与误判: 依据当时军委会的密电和高级将领的往来信函,分析了中国高层如何评估日本旨在“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以及上海作为“经济心脏”和“国际都会”所面临的特殊战略地位。 国防部署与“最后的防线”: 详述了国民政府在淞沪地区进行的秘密军事设施修建、兵力调动和物资储备工作。特别关注了中央军、地方部队及德式训练师在战役初期扮演的角色与部署差异。 政治与外交的博弈: 探讨了在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政府在国际联盟和美英等列强的斡旋中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及这些外交努力如何最终未能阻止战火在上海燃起。 第二部分:血肉磨坊:淞沪会战的实战进程与战术细节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以时间为轴,细致描绘了自1937年8月至11月间,双方在苏州河两岸及宝山、吴淞等地的惨烈交锋。本书摒弃了对单一英雄事迹的过度渲染,转而关注部队的协同作战、后勤补给的极限压力以及战场环境对战术选择的影响。 初期登陆与防御体系的建立: 重点分析了中国军队在宝山、月浦、罗店等关键据点建立的坚固防御体系,以及日军在初期进攻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对“血战罗店”的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地域性剖析,揭示了基层指挥官在信息不畅环境下的决策压力。 中方指挥体系的演变与挑战: 详尽梳理了陈诚、张治中等主要指挥官在不同阶段的战略调整。特别对比了德式装备的部队与地方杂牌部队在战斗力、士气维持以及伤亡率上的显著差异,剖析了国民革命军在联合作战层面的结构性缺陷。 日军的战术适应与增援: 记录了日军从最初的轻敌冒进,到被迫转为依赖大规模炮火和航空掩护的战术转变过程。通过解读日军的《战史》资料,揭示了日军高层对战事拖延的焦虑以及后续大规模兵力投入的决策依据。 后勤保障的极限考验: 本部分利用档案中关于弹药消耗、伤员转运和医疗物资的统计数据,直观展示了中国军队在长期消耗战中面临的毁灭性后勤压力,以及地方民众在运输和救护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三部分:城市的沦陷与战略后果的深远影响 随着日军增援部队的抵达和白崇禧提出的“大撤退”战略的实施,会战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本书详细描绘了上海的易手过程,并着重探讨了这场会战对中国抗战全局产生的战略性与心理性影响。 南京方向的战略转移: 剖析了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如何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向西转移,以期在南京构筑新的防线。重点分析了撤退过程中的组织混乱、部队的非战斗减员以及物资的流失问题。 对中日双方的国际观感: 探讨了淞沪会战的惨烈程度如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尤其是在上海的国际租界内发生的事件,如何加剧了列强对日本侵略的警惕性,尽管这种警惕并未立刻转化为实质性的军事干预。 中方“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初步实践: 论述了淞沪会战作为一次巨大的消耗战,虽然未能阻止上海的失陷,但通过重创日军精锐部队,延缓了日军深入内陆的步伐,为中国政府向西南部迁都和进行全面抗战的长期准备争取了宝贵时间。 民间记忆与历史铭刻: 收集和分析了战后不同时期(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后、当代)对淞沪会战的评价和叙事方式的演变,力求还原普通民众在战火洗礼下的生存体验与民族精神的塑造过程。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越国界的史料运用,整合了中、日双方的军事报告、私人日记、政府公文及相关外交档案,力求提供一个多角度、去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察视角。它不仅是军事史研究的坚实基础,也是理解近代中国民族韧性与国家构建历程的关键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时,内心是抱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的。我一直认为,研究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像淞沪会战这样牵动民族命运的惨烈冲突,必须得深挖“史料”这个根基。这套《续编 第四辑》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不满足于教科书式叙事的“硬核”历史迷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展现出的那种对史料的尊重和搜集的广度,让人肃然起敬。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专门比对了其中几篇关于某特定战役段落的日文翻译材料和中文原始记录的差异,发现很多细微的语境和官方口径的不同,恰恰是理解当时复杂局势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辨伪存真,很多资料的来源标注都极其详尽,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态度。这种严谨性,让我对其中涉及的口述史部分也多了一份信任。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对待历史真实性”的范本。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抗战初期国军在上海滩究竟是如何组织抵抗、付出了多大代价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这本《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宝藏啊!我最近沉迷于二战史的研究,尤其是淞沪会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提供一手、未经过度解读的史料的却少之又少。光是看到这套书的名字,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地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同类出版物,发现这套“续编”的价值就在于它对细节的挖掘和史料的完整性。比如,它收录的那些战地通讯、当时的报纸剪报,甚至是一些军方内部的备忘录,都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和硝烟味。阅读这些原始材料,远比阅读经过后人梳理和分析的史著来得震撼。它让我有机会绕过现代史学家的叙事框架,直接面对历史的肌理。我尤其关注那些战术层面的分析,比如国军在关键节点的部署失误和日军的进攻策略,这些在后来的很多“通史”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这套丛书中,你仿佛能看到指挥官在沙盘前焦灼的面容。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令人满意,毕竟是史料汇编,资料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至关重要,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字迹清晰,排版严谨,让人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也能保持专注,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代军事史的业余研究者,我得说,市面上很多标榜“史料”的书籍,充其量也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二手资料整合。但万先生这套丛书的“续编”系列,特别是这一辑,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深入到了“档案深处”去挖掘那些尘封的角落。我重点对比了其中关于“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一些侧面记录,发现了几篇来自不同阵营、但描述角度截然不同的电报。这些电报的措辞、信息传达的侧重,无不体现出当时政治宣传和战场现实之间的微妙张力。阅读这些第一手材料,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这种“解读”本身——如何从不同的叙述中,拼凑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那个片段。这本书的排版虽然朴实,但其内涵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直接将原始的、未经修饰的史料摆在你的面前,要求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挑战性”恰恰是我最欣赏的特质,它让阅读成为了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评分

我通常对“丛书”类的出版物会保持一份警惕,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将零散的文献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统一的、连贯的叙事逻辑。然而,《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虽然它本质上是史料的汇编,但通过精心的分类和章节的安排,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抗战在淞沪地区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是如何变化的。特别是它对于后勤保障和民间动员方面的资料收录,让我耳目一新。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前线的枪林弹雨,却忽略了后方那些默默无闻的支撑力量。这套书通过那些详实的物资调拨清单、伤员救治记录,甚至是一些地方乡绅的捐助档案,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人情味的战争图景。这种多维度的史料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深度。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军事行动,而是充满了无数普通人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奉献。从这个角度看,它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史著作的范畴,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史意义。

评分

要评价《正版万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第四辑》,我必须强调它的“不可替代性”。在数字资料尚未如此发达的年代,能够系统、集中地汇编如此大量跨越不同机构和层级的历史档案,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一辑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似乎将注意力聚焦在了战役的“收尾”和“后续影响”上,这部分内容在很多集中描述激烈战斗的史书中往往被简化。我注意到其中对战后资产清点、伤亡人员家属抚恤的初步记录,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多少未被言说的悲剧和制度性的努力。这种对历史“幕后”的关注,让整个淞沪抗战的图景变得更加完整和沉重。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事情发生后,社会是如何应对和处理的”。对于希望构建全面抗战叙事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的材料是构建论据时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是一本适合睡前阅读的轻松读物,而是一本需要备着笔和笔记本,随时准备记录和对照查阅的“工作用书”。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足以让它在相关研究领域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