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西新军史
定价:72.00元
作者:军事科学院《山西新军史》编写组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802377578
字数:
页码:4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山西新军史》坚持科学求实的精神,史论结合,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山西新军的性质和历史贡献,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山西新军历史的专著,填补了我军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绪论
章 山西特殊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山西新军的创建
节 山西特殊形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二节 牺盟会的改组,山西新军的创建
第二章 发展壮大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节 发展牺盟会工作,创建战动总会
第二节 迅速扩编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第三节 山西新军进一步发展壮大,配合八路军,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第四节 加强部队建设,全面提高军政素质
第三章 反对妥协投降,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节 阎锡山实行“扶旧抑新”政策
第二节 山西新军开展反对妥协投降斗争,坚持敌后抗战
第三节 “十二月事变”发生,山西新军奋起反击
第四章 进行全面整军,参加百团大战
节 进行全面整军,逐步编入八路军战斗序列
第二节 参加百团大战
第五章 战胜严重困难,坚持抗日根据地
节 强化对敌斗争,坚持抗日根据地
第二节 调整体制编制,参加整风、生产、练兵运动
第六章 参加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踏上解放战争的战斗征程
节 参加1944年的攻势作战
第二节 参加1945年的春、夏季攻势作战
第三节 参加全面反攻作战,夺取抗战后胜利
第四节 编入解放军序列,踏上新的战斗历程
基本经验
山西新军大事记
山西新军组织序列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山西新军史》:
日军侵占平津后,为实现其“速战速决”、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不断增兵,沿津浦、平汉、平绥三大铁路线向华北腹地展开战略进攻。国民党军虽然进行了抵抗,但屡战屡败,节节退却。从1937年9月中旬起,山西战局日益危急。13日,日军侵占大同,此后由冀晋边境的天镇、广灵向平型关突进,晋北前线和平汉路前线战局迅速恶化。为挽救危局,中央未待八路军改编就绪,即令15师为先遣部队于8月22日誓师出征;20师和29师也分别于9月3日、9月30日相继开赴抗日前线。这时,中央预料华北形势将进一步恶化,未来只有依靠中国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的游击战争,才能坚持华北持久抗战的局面。因此,毛多次强调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方向。一切工作,例如兵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并专门就山西抗战工作明确强调:“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则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由于这两个力量的结合,将造成数百万人民的游击战争。我们应坚持这一方针,布置全省的游击战,坚持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人民参政及改造晋军的根本方针。”中央北方局也向八路军和各级地方组织明确提出:“要广泛地准备游击战争,要扩大八路军到拥有数十万人枪的强大的集团军,要建立起很多根据地,我们才能担负起独立坚持华北抗战的重大任务。”中央和中央北方局的指示,为山西抗战和山西新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山西新军支部队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后,原牺盟会掌握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和军士训练团中,还有许多学员有待组织。特别是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山西重镇大同,并不断向南推进时,时局不断恶化,全省各地来训练团受训的学员,已经感到国破家亡的切身之痛,纷纷强烈要求上前线参战杀敌。根据这一新的战事变化形势,薄一波向阎锡山提出扩军的建议,阎锡山表示同意,并委托薄一波全权负责,从速组建。在这种情况下,山西新军进行了次扩编。除早成立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改称总队外,又很快组成第2、第3、第4总队(相当于团)。
决死第2总队,于9月15日在祁县编成,由军士训练、第2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第9团各一部组成,政治委员张文昂,总队长崔郁,政治主任韩钧。该总队下辖3个大队、12个中队,约2000人。
决死第3总队,于9月15日在寿阳成立,由国民兵军官教导0团改编而成,政治委员兼政治主任戎子和,总队长李冠军。该总队下辖3个大队、12个中队,约1600人。
决死第4总队,于10月初在平定成立,由国民兵军官教导第5团改编而成,薄一波兼政治委员,总队长贾毓芝,政治主任李一清。该总队下辖3个大队、12个中队,隶属于决死总队。
8~9月问,与决死队同时成立的还有另外2支新军部队,它们分别是:少年先锋队训练团。七七事变后,山西牺盟总会召开紧急会议,作出“进行武装民众的工作”的重要决议,提出“武装民众为保卫山西血战到底”的响亮口号,要求在1个月内动员5万名少年先锋队到前线,立即发枪给人民。这一号召很快取得了阎锡山的同意,随即在8月接受大批志愿兵,在太原组建起少年先锋队训练团。1000余名战士主要来自太原、榆次、阳泉、大同等地的工人和农民,也有一部分大、中学生。可以说,少年先锋队训练团是山西历史上个以志愿兵的形式,在牺盟会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武装部队。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成员李力果任政治主任。
……
序言
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随便翻开任何一个章节,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进行“考古”的努力。它绝非仅仅依赖于几种主流的官方记载,而是大量地发掘和引用了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志、私人信札、甚至口述访谈的记录。这种“多源头交叉验证”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与立体感。例如,在描述某一军事部署变动时,作者不仅引用了电报上的正式命令,还对比了当地地方官员应对的笔记,以及远方亲友在信件中对这些变动的私下议论,通过不同阶层、不同视角的文字碎片,拼凑出了一个远比单一方面记载要丰满得多的侧面图景。这种对“边缘史料”的重视,使得历史的纹理不再是单向度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交叉点和矛盾的张力。每一次对新材料的引入,都像是在原有地图上,添上了新的地标,让读者对历史的理解,从平面走向了三维。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稳健而具有穿透力。它成功地将地方性的军事变迁,置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脉络之中进行考察。作者并非将军事行动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整个时代社会经济矛盾、阶级力量对比以及文化冲突的外化表现。在分析某一时期军队的意识形态转变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经济资源的分配如何重塑了士兵和军官的忠诚结构,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这种自下而上的、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为理解那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复杂性,提供了极其有力的方法论工具。它教会了我们,要理解任何重大的历史转型,就必须将目光投向权力结构之外,去审视那些构成社会基石的物质基础和日常生活的逻辑,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见时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那种仿佛用老式印刷机印出来的深褐色字体,立刻就抓住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扉页,那种纸张本身的纹理和略微的粗糙感,让人感觉自己拿的不是一本新书,而是一份刚从尘封的档案柜里取出的珍贵手稿。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行距和字距的处理,都像是经过了仔细斟酌,阅读起来既不觉得拥挤,也不会因为留白过多而显得空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收录的那些插图和表格的清晰度,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从早期报纸上扫描下来的历史照片,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那些模糊的历史场景仿佛通过这本书的印刷技术,被重新赋予了锐度。装订工艺上,平装的书脊处理得十分扎实,即便是反复翻阅查找细节,也能感受到它经久耐用的质感。总而言之,从触感、视觉到整体的工艺水准,这本书在“物质载体”层面,已经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仪式感,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内容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动辄就是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或堆砌枯燥的年代数据。作者在铺陈宏大历史背景时,笔触是收放自如的,像是高明的导演在控制景深镜头。开篇部分,节奏偏缓,着重于为读者勾勒出当时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以及思想观念的土壤,为后续事件的爆发做了充分的“预热”。一旦进入关键的转折点,叙事语速立刻加快,关键人物的抉择、重大决策的幕后博弈,都被处理得如同精彩的戏剧冲突,充满了张力和悬念。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非一味地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严谨性,他总能在故事的高潮处,适当地插入一小段“史料解读”或“背景注释”,用一种近乎平实的学术口吻,将读者从情绪的波澜中拉回对事实的审视,这种文体的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层次,避免了纯粹的野史化倾向。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新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深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人”的刻画,摆脱了脸谱化的窠臼。在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习惯于将历史人物简化为符号:英雄、叛徒、伟人或庸才。但在这本书中,即便是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核心人物,也被赋予了极其复杂的人性侧面。作者没有回避他们的优点,但更不避讳那些在权力漩涡中闪现出的软弱、矛盾与挣扎。读到某位高层决策者在做出关乎命运抉择时的内心独白(通过其日记片段呈现),那种被责任压垮的焦虑感,那种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痛苦权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能触摸到他们彼时彼刻的呼吸和心跳。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挖掘,使得历史不再是僵硬的事件序列,而是一系列真实个体在特定时空压力下的生命体现。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塑像,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坚持的鲜活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