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烘焙:365天特殊日子的烘焙 9787538191608

幸福烘焙:365天特殊日子的烘焙 97875381916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崔文奎(韩)吴明锡,金慧静 著
图书标签:
  • 烘焙
  • 甜点
  • 食谱
  • 节日
  • 生日
  • 蛋糕
  • 饼干
  • 下午茶
  • 美食
  • 家居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1608
商品编码:299371987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幸福烘焙:365天特殊日子的烘焙

定价:39.8元

作者:(韩)崔文奎 (韩)吴明锡,金慧静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81916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365天,烘焙我们的幸福!
各种节日、纪念日、她(他)的生日……
只要用心,今天就是特殊的日子!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烘焙的入门图书,韩国面点师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了蛋糕和面包、饼干的制作方法。书中彩图精美,详细介绍了能让您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多款蛋糕和面包、饼干的制作方法以及烘焙技巧。而且,在书的后面还收录了包括用于装饰的巧克力的制作方法等烘焙窍门,使您更加轻松地制作出适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及特殊日子的蛋糕和面包、饼干。用心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目录


作者介绍


崔文奎
munkyu_2002@hanmail.
韩国建国大学食品开发社会教育院结业
法国INBP研修并结业
大韩民国制果技能长
曾任职于Paris-Croissant Lentre股份有限公司 
曾任韩国东乡制果职业专门学校教育科长
曾任韩国现代OTI职业专门学校教育部长
曾任韩国制果制面包实践考试审查委员
韩国制果制面包职业能力开发训练教师
2003年获首尔国际面包饼干展示会和果子部分铜奖
2005年获首尔国际面包饼干展示会和果子部分技术奖励奖
曾任韩国东亚制果技术学院教育科长
曾任韩国江西制果技术学院总务科长
曾任韩国制果讲师联合会副会长
现任韩国东亚制果制面包技术学院院长


吴明锡
omsbakery@gangdong.ac.kr
韩国世宗大学料理外餐经营学专业博士
大韩民国制果技能长
现任韩国江东大学宾馆料理西式面点专业教授
韩国产业人力工团制果技能长考试监督委员
韩国技术资格鉴定院制果制面包技能师考试监督委员


文摘


序言



舌尖上的时光旅人:记录与创造的厨房手札 一部关于时间、情感与风味交织的非虚构生活随笔集 本书并非一本食谱大全,也绝非专注于单一主题的烹饪指南。它是一本深入探索人类情感与日常仪式之间微妙联系的“厨房手札”,记录了作者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人生阶段,围绕“食物”这一媒介所进行的观察、思索与创作。全书围绕“时间性”展开叙事,将厨房视为一个微缩的宇宙,映照着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章:昨日的回响与风味的考古 本章追溯食物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记忆,探讨特定节庆食物的演变过程,而非指导读者如何制作这些食物。 1.1 记忆的香气:祖辈餐桌上的“未完成” 作者深入挖掘家庭记忆中那些模糊不清、只存在于气味和模糊画面中的食物场景。例如,对“外婆灶台上那团永远不熄的火”的意象描摹,以及对某种特定酱料的失传配方所进行的“不存在的”考古。我们关注的是缺失,是时间流逝后,那些无法复制的味觉印记。章节会引用社会学中关于“味觉地图”的理论,分析地域变迁如何重塑个体对“家”的概念。 1.2 节令的隐喻:从农耕到数字时代的仪式消解 探讨传统节气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如何被“消费化”和“简化”。不再详述如何准备端午粽子或中秋月饼,而是聚焦于这些食物所承载的“时间承诺”——比如,在现代快节奏下,人们如何试图通过速成的方式来挽留那些正在消逝的集体记忆。这里引入了人类学家对“周期性时间”与“线性时间”冲突的讨论,并以对“等待”的哲学思考作为收尾,即食物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即时性”。 1.3 厨房中的时间错位:跨越世纪的餐具对话 本节通过对家中不同年代餐具的观察,反思物质载体如何固化或改变了食物的体验。一套老旧的搪瓷杯如何比新购的精致骨瓷更能唤起特定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并非源于餐具的制作工艺,而是源于其附着的“使用时间”。我们将分析“物哀”美学在厨房日常中的体现。 第二章:微观世界:日常的非凡与瞬间的凝固 这一部分将焦点从宏大叙事转向厨房内的极端微观观察,以及如何在日常琐事中捕捉到近乎永恒的瞬间。 2.1 酵母的生命力:观察无声的进化 不教如何揉面团,而是记录作者对“天然酵种”的长期观察日记。酵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呼吸、衰老、重生。重点在于记录酵母在不同湿度、不同温度下的“情绪波动”,以及这种微小生命体的不可控性,如何教会观察者接受“计划之外的结果”。这是一个关于耐心与顺从自然规律的冥想。 2.2 糖的结晶:从液态到固态的物理诗篇 本章专注于描述“焦糖化”这一过程的物理美学。详尽描写糖浆在加热过程中颜色从透明、浅黄、琥珀到深褐的渐变,以及气泡破裂时发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这些描述是纯粹的感官体验记录,旨在捕捉物质形态转变瞬间的短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不是提供制作焦糖的步骤。 2.3 咖啡的萃取:流速与哲思 关注意式浓缩咖啡机滴滤咖啡液的过程。重点描述水流如何以恒定的压力穿透咖啡粉饼,每一滴液体的色泽如何映射出萃取的完美与不足。这被用作一个隐喻,讨论在执行重复性任务时,如何通过对“流速”的精准控制,来达到精神上的沉静状态。 第三章:情感的配方:人际关系的复杂调和 本章探讨食物如何成为沟通的非语言工具,以及在人际互动中,不提供某种食物的意义。 3.1 “我没做”的重量:拒绝与边界的构建 许多关于食物的书籍强调“给予”和“款待”。本书反其道而行之,探讨“拒绝烹饪”的权利。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因“应该”而进入厨房。本章剖析了在何种情况下,拒绝为某人准备食物,反而成为一种更清晰、更真诚的自我界限的表达。例如,面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亲友,选择“不提供”某种过度油腻或甜腻的食物,是爱的另一种体现。 3.2 餐桌上的沉默:交流的空白地带 描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但没有进行有效对话的场景。食物成为对话的缓冲垫、暂停键。作者细致描绘了食客们专注于食物本身(如,如何完美地将一块鱼肉分离)时,所产生的独特“集体孤独感”。食物在这里是沉默的媒介,它允许人们在共享物理空间时,保持各自的精神疆域。 3.3 异地传输:味道的信使 记录作者通过邮寄干燥香料、自制果酱或烘焙的饼干,试图向远方的朋友传递安慰和关怀的尝试。重点在于评估这种“味道的信使”在物理距离面前的局限性:气味无法穿透包装,烘焙品的质地不可避免地会在运输中改变。这种“不完美”的传递,恰恰反映了思念的真实形态——它永远带着距离的损耗。 第四章:时间的消解:厨房作为逃逸的场所 收束全篇,探讨厨房这一空间在现代生活中提供的“临时庇护所”功能。 4.1 慢工出细活的悖论:对效率的反叛 记录一项需要极长时间(例如腌制、慢炖或长时间发酵)的烹饪项目,如何强迫作者放慢步伐。这并非为了最终的美味,而是为了对抗“即时满足”的社会指令。重点在于,当其他一切都要求快速时,厨房提供了一个允许时间以自然速率流动的“避难区”。 4.2 清理的仪式:终结一天的循环 不同于将清洁视为负担,本章将餐后的清理视为对一天“混乱创造”的必要终结。描述清洗油脂、擦拭台面的过程,声音(水流声、海绵摩擦声)和触感(湿热的蒸汽、冰冷的瓷面)成为净化心灵的媒介。这是一种对秩序的恢复,是对下一轮“创造”的无声承诺。 结语:未被记录的未来餐桌 本书没有留下任何需要读者立即实践的食谱或技巧。它邀请读者将自己的厨房视为一个充满哲学思辨、情感交织和时间流动的个人实验室。食物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如何标记我们生命中那些不可复制的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那种需要长时间发酵的面包和欧式蛋糕,总觉得那些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才能酝酿出最深邃的风味。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系统性地讲解酵母活性、不同面粉特性以及温度控制的专业书籍,最好是那种能深入剖析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原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为什么”的解答,比如为什么在高湿环境下需要调整水量,或者不同糖类对面包组织结构的影响。如果它能像一本烘焙的“大学教材”一样,用清晰的图表和详尽的理论支撑起每一个配方,那对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传统工艺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技术的巧妙融合,真正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让人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是模仿,更是理解和创新。毕竟,真正的烘焙大师,是能掌控全局,而不是简单地遵循指令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的质量,对我来说是衡量一本食谱书价值的重要标准。我非常注重那种“所见即所得”的感觉,如果图上的成品光泽、纹理和颜色,和自己做出来的大相径庭,那无疑会大大打击创作热情。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光线柔和、色彩真实、角度刁钻但又极其诱人的摄影作品,能够把面糊的流动感、烤盘里热气的蒸腾感都捕捉下来。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有大量的“步骤图”,尤其是那些关键节点——比如打发蛋白霜的尖角状态、面团揉至三光的状态——用特写镜头展示出来,那就太棒了。这种视觉上的引导,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有效一万倍。我甚至希望作者能在图注中加入一些“小窍门”的标注,比如在这个步骤,如果你发现XXX,你应该采取YYY的补救措施,这种实战经验的分享,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搭配得大胆又温馨,那种奶油般的米白与跳跃的莓红色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对比,让人一看就联想到新鲜出炉的甜点散发出的热气和香甜。虽然我还没翻开内页,但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已经成功地为我的厨房增添了一种烘焙的氛围。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可靠感,感觉作者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食谱集合。我特别欣赏封面角落里那个小小的、手绘风格的打蛋器图标,透露出一种手工制作的温度和匠心。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是这样,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烘焙的热爱,让人仅仅是看着封面,就能感受到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日常仪式感的珍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本可以常伴左右,随时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和慰藉的伙伴。它让我对即将到来的节日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香草和焦糖的味道。

评分

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带来“惊喜感”的食谱,那些不是每年圣诞节、复活节都会见到的传统款式,而是带有一点异域风情或者创新风味的结合体。比如,我一直好奇如何将中东的玫瑰水和开心果完美融入到法式慕斯蛋糕中,或者如何用四川花椒的麻来平衡巧克力的苦涩,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味觉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打破常规,带来一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会忍不住拍照分享的“话题性”甜点。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烘焙灵感的来源,比如某次旅行中的异国街头小吃,或者某部电影中的场景激发出的创意,那会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关于食材的堆砌,更是关于想象力的释放和文化的碰撞,一本能激发我进行大胆实验的食谱书,才是真正的宝藏。

评分

我是一个经常需要为特定人群烘焙的人,比如给对麸质敏感的朋友准备无麸质点心,或者给需要低糖饮食的长辈准备甜品。因此,一本好的烘焙书,必须提供足够多的“替换方案”和“调整指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详细讨论各种替代原料的特性和用量比例的调整,比如使用杏仁粉、椰子粉替代普通面粉时的液体增减问题,或者如何用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或罗汉果糖)来最大程度地还原蔗糖的口感和结构。如果作者能提供针对不同过敏源的配方列表,并标注出哪个配方适合纯素食者,哪个适合乳糖不耐受者,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直线上升。毕竟,烘焙的乐趣在于分享,而为所有人都准备一份美味的惊喜,才是最让人满足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