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婆使用说明
定价:32.00元
作者:王宇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463351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情在道德上是属于两个人的,婚姻在法律上是属于两个人的。
一个男人加上一个女人,却不等于两个人,而是成就了一个世界,一个属于两个人的新世界,一个有情的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应是有情的,温暖的,共同的,相属的,美丽的。这种美好是每个初入礼堂的人的愿望,但生活往往不同于我们所想,生活有太多的不可预测性,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包括用心地去经营自己的婚姻,用心地去了解生命的另一半,用心地去“管理”自己的人生伴侣。
《老婆使用说明》是一本让男人更了解女人的工具书,它可以帮助正在婚姻围墙外徘徊的男人更有勇气走进幸福的天堂,它可以帮助正在围墙内踌躇的老公们走出焦虑,从容应对一切。
《老婆使用说明》并不是男人的专宠,它同样适合女人阅读,让女人更了解自己,让女人认清自己可能走上的灰暗之路,有了这顶灯塔,女人不再怕在婚姻中迷路,女人可以做一个好老婆。
《老婆使用说明》内容多样化,风格网络化,语言活泼化、幽默化,以风趣的语言戏说“老婆”,让天下所有的“老公”们玩转老婆,玩转婚姻,玩转幸福。
目录
章 【品名】老婆
第二章 【成分】本质与现实的区别
第三章 【性状】青年、中年、老年
第四章 【功能主治】光棍儿的终结良方
第五章 【副作用】一朝错,伤身劳神
第六章 【用法用量】的限量
第七章 【注意事项】多注意,才能少麻烦
第八章 【规格】女人与体重的较量
第九章 【贮藏】防止“抛夫弃子”的悲剧
第十章 【包装】女人的守护神
第十一章 【有效期】一生,一天,一切皆有可能
第十二章 【批准文号】婚姻的条形码
第十三章 【生产企业】第二个再生父母
第十四章 【禁忌】女人的警戒线
附录 星座老婆使用说明书
作者介绍
王宇,留学海归硕士、博士,畅销书策划专家、畅销书作家,著有百部著作,很多图书畅销全国各大书城排行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但又被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描摹所深深吸引。它完全不像我预想中那种市面上常见的、用大字加粗标黑的“干货”手册。相反,它更像一本手绘的速写本,记录的是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不值一提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比如说,作者花了整整三页纸,来描述清晨阳光穿过窗帘缝隙投射在地板上的光斑形状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屋内情绪氛围的微妙影响。这种对日常琐碎的过度聚焦,反而提炼出了一种近乎禅意的生活哲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期待落差”这一主题的处理。他没有指责任何一方的苛求或不满足,而是将这种落差视为一种必然的张力——我们带着自己未被满足的童年记忆和对完美伴侣的幻想进入关系,而对方,当然不可能是一个能完美填补所有空缺的容器。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在说: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说明书”,而是一个能够共同面对“说明书永远缺失”这一事实的伙伴。整本书的节奏非常缓慢、舒展,需要你静下心来,像品茗一样,去咂摸那些文字背后的情绪肌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老婆使用说明》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带着一丝戏谑和好奇点开,结果发现它压根就不是一本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两性关系指南”或者“婚姻宝典”。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些教人如何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的技巧集合,或者是一些关于厨房分工和财务管理的刻板建议。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细腻观察、哲学思辨和生活片段的散文集。作者仿佛是一位隐居在都市角落的观察家,用一种近乎冷静又饱含温情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情感世界的复杂褶皱。他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反而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亲密关系”这个概念本身。比如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沉默的重量”,作者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描述了伴侣之间,那些未曾言说的情绪是如何在空气中积淀,最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并非全然负面,它也可能是信任和默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构自己的经历,试图对号入座,但很快就发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去工具化”。它不提供工具,它提供的是一个观察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任何试图将“人”简化为“说明书”的行为,都是对生命个体复杂性的巨大侮辱。这本书与其说是写给“谁”看的,不如说是写给所有正在经历“关系”的人,去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使用”和“被使用”在日常的柴米油盐和心灵碰撞之中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角色固化”的批判,但它的批判方式极其隐晦,几乎是通过一系列反例和悖论来完成的。例如,作者详细描述了一个家庭中,妻子因为长期承担了“情感劳动”的指责,最终选择性地遗忘了所有那些她主动承担的、但从未被歌颂的家务细节。这种“被看见”与“被忽视”之间的巨大鸿沟,被作者描绘得痛彻心扉,却又不失克制。它没有使用控诉的语言,而是通过冷静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所谓的“分工不均”,很多时候是我们对“付出”的定义出现了偏差。这本书对于“疲惫”的定义也极为深刻,它认为现代关系中的疲惫,往往不是体力上的耗尽,而是“对同一套脚本进行无穷无尽的重复演绎”所致。它推荐的“解药”不是更多的休假,而是偶尔的“剧本修改”——即打破既定的行为模式,哪怕只是一次微小的、出人意料的举动。这本书的文字节奏如同一个经验老到的指挥家,精准地控制着高潮与低谷,最终引导读者放下对“完美契合”的幻想,转而拥抱“共同的未完成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气,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疏离而又深情的二元对立状态,这是我作为读者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它既不是那种过度煽情、让人肉麻的“爱情赞歌”,也不是那种冷酷无情的“关系解剖报告”。作者仿佛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俯瞰着人类在寻求连接时所表现出的愚蠢、脆弱与光辉。例如,书中有一篇关于“共享的卫生习惯”的章节,它没有讨论谁该洗碗,而是探讨了当两个人开始共享同一个牙刷架时,那种个体边界感的微妙退让与重构。这种对微观行为的放大,使得抽象的情感问题变得可触可感。我喜欢作者在行文中偶尔出现的、那种带着自嘲意味的幽默感,它有效地平衡了主题的沉重性,不至于让阅读体验过于压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日常的“惯性”从背景板拉到了聚光灯下,让我们看到,维持一段关系所需付出的“心智劳动”是多么庞大而隐蔽。它最终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管理”我的伴侣,而是如何更清醒地认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徒劳,而接纳“失控”才是真正的开始。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对其中“非线性叙事”的推崇。如果说传统的指导书籍是A导致B,B导致C的直线思维,那么这本书完全打破了这种线性逻辑。它充满了跳跃、回溯和自我矛盾,这恰恰是对真实情感体验的一种精准模拟。读到一半时,我突然意识到,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反讽的手法来解构“理解”这个词。他通过描述一系列沟通失败的场景——那些明明说了“我没事”却明显不对劲的时刻——来暗示,“理解”并非通过逻辑推理就能达成的目标,而更像是一种需要双方共同维护的、脆弱的“意图对齐”。书中有一段关于“共同记忆的修改权”的讨论,引发了我的深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忆版本会产生偏差,甚至互相抵消,那么,在亲密关系中,谁的“历史版本”拥有更高的权重?作者对此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每一个读者,让我们去审视自己是否过于固执地捍卫自己那份“被修正”过的记忆。总而言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面棱镜,它折射出的光线杂乱无章,却又无比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