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

“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满懿 著
图书标签:
  • 满族服饰
  • 旗袍
  • 服饰艺术
  • 民族服饰
  • 清朝服饰
  • 历史文化
  • 传统文化
  • 服饰设计
  • 文化艺术
  • 服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59143
商品编码:299291320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

定价:66.00元

作者:满懿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020591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作者走访了7省9市6个自治县,20座博物馆,收集1500多幅图像资料,精心绘制图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取手宝贵资料并加以整理和研究,为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研究满族服饰和探寻中国民族服饰发展变迁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和详实的图片。

目录


自序
章 源流与迁徙对服饰的影响
第2章 萨满服饰
第3章 官服制度
第4章 男女共通与不同的服饰
第5章 服饰材料的特色
第6章 服饰的原生态结构
第7章 服饰的工艺特色
第8章 服饰色彩
第9章 服饰图案
0章 发型与头饰
1章 靴鞋文化
2章 首饰与佩饰
3章 在京剧中的华彩
4章 服饰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琉璃旧梦:明清江南士绅的日常与审美 一部探寻明清转型期,江南士绅阶层如何在衣食住行、艺术鉴赏中构建其独特文化身份的深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这一历史关键时期,深入剖析以苏州、松江、杭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士绅阶层(文人、富商中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它并非一部传统的服饰史著作,而是试图通过“物”与“人”的互动,勾勒出这一群体如何在社会剧变中,通过物质生活来维系其文化上的独立性和精神上的优越感。 第一部分:宅邸的秩序与风景——居所中的精神庇护所 明清之际,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理学思想的深化,江南士绅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的开篇,将详细考察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早期形态)的设计理念,但视角着重于其作为“非政治性空间”的功能。园林不再仅仅是炫耀财富的场所,更是士人心灵逃避官场倾轧、回归“自然真趣”的哲学载体。 我们将分析园林中的“借景”、“框景”手法,如何体现文人对空间布局的儒释道融合式思考。此外,对书斋(如文徵明的“笔牍斋”)的内部陈设进行细致的考据。重点关注书房内家具的形制(如檫木、黄花梨的运用)、文房用具(笔、墨、纸、砚的等级划分)以及古董的陈列方式。这些物件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士绅身份认证的无声语言。我们着重探讨“以古为新”的审美趣味,即如何通过对宋代经典器物的追摹,来反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对抗新崛起的商业趣味对传统礼制的冲击。 第二部分:案牍之余:士人饮食的“雅”与“俗”的辩证 饮食文化是观察士绅阶层生活细节的绝佳窗口。本书将超越简单的食谱罗列,着重探讨“食”背后的文化规范。明清时期,江南的餐饮已经高度精细化,本书将引用《金瓶梅》、《浮生六记》等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描写,结合现存的早期食谱(如《山家清供》的流变版本),来重建士人宴饮的场景。 核心讨论点在于“时令”与“意境”的结合。士绅阶层如何将季节的更迭,通过菜肴的名称(如“初夏笋尖”、“秋菊鲈鱼”)与摆盘的造型(如“文人画式摆盘”)进行艺术化表达。我们特别关注“茶学”的兴起,探讨从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的泡茶、品茶的转变,以及紫砂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从实用器皿一跃成为文人把玩的重要媒介。茶宴的礼仪规范,如何成为区分“上流”与“庶民”的重要标志。 第三部分:闲暇的艺术:身体、娱乐与自我修养 一个士绅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如何度过“闲暇”时光。本书细致梳理了明清士绅的几种主要“消遣”方式,将其视为一种“有组织的放松”。 首先是琴棋书画的精进。不同于宫廷的匠气,士人对艺术的追求强调“天然去雕饰”和“直抒胸臆”。我们将分析“写意画”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构建(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以及士人如何通过拙朴的笔触,来表达对僵化教条的反叛。 其次,对“身体”的关注。士绅不再完全依赖道家的长生术,而是转向更注重导引、气功以及医药养生的结合。太极拳、五禽戏等在士绅阶层中的推广,并非为了强健武力,而是为了“养心”以适应繁重的案牍劳作。 最后,是对“游历”的重新定义。士绅的游记不再是官场应酬的记录,而是成为一种内在精神的投射。他们为何热衷于游历名山大川,其目的在于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原乡”,而非单纯的地理探索。 第四部分:衣着的含蓄:身份的低调表达 本书在这一部分将探讨士绅在服饰选择上的“去繁就简”。与宫廷和早期富商的华丽追求不同,明清士绅逐渐形成了一种推崇素雅、内敛的风格。 我们将详细分析当时常服(如直裰、道袍、直身)的形制变化,重点关注其面料的选择——对素色棉布、不甚光亮的绸缎的偏爱。这种“褪色”的审美,反映了士人对“功名不显于外”的自我要求,是对官场忌讳的规避,同时也是对自身“学问之富”的自信体现。 同时,对配饰的分析将揭示其精妙之处。例如,玉器的佩戴不再以玉石的体积为贵,而重在玉料的“皮色”和“沁色”,这体现了对古旧之物(“老坑玉”)的推崇。扇子、香囊、鼻烟壶等小物件,成为他们展示个人品味和师承脉络的微型载体。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士绅服饰的“不显眼”,恰恰是其最高级的“显眼”。 结语:物质与精神的交响曲 《琉璃旧梦》最终描绘了一幅明清转型期江南士绅的群像:他们身处繁华的物质世界,却努力通过对日常细节的雕琢,构建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他们的生活艺术,是传统士大夫精神如何在商业社会中得以延续和转化的生动例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去理解那种既入世又出世,既讲究又淡泊的复杂文化心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服饰的书,更像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影像志。书中对清代服饰的描绘,从材质的选择到刺绣的工艺,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节程度。我特别喜欢它对“马蹄袖”和“比甲”这些传统元素的深度解析,作者似乎对每一针一线都了如指掌,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古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读完后,我对满族服饰不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有了一种更加立体、生动的认识。特别是那些配饰的描绘,如耳环、头饰,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佩戴规范,展现了当时社会等级的森严与文化的细腻。这本书无疑为研究中国服饰史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尤其适合那些对历史、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种对美的执着追求。作者的叙述风格流畅而富有诗意,将满族服饰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民族的传奇故事。那些详尽的图版和高清的复原图,对于一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宝藏。我尤其对书中对色彩运用的讨论印象深刻,不同的纹样和配色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寓意,揭示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它让我意识到,服饰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遮体之物,而是社会结构、审美情趣乃至政治态度的无声宣言。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积淀。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偏向于理论性过强,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意料地亲切。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普通读者的求知欲,没有过度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服饰结构和等级制度。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旗装”与“汉装”相互影响与融合的章节,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在服饰上留下的印记,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绝佳切入点。它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也折射出清代宫廷对时尚的引导作用。对于想要了解清代服饰发展脉络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张详尽的路线图,引人入胜,且毫不费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集了大量的服饰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研究服饰的独特视角——将服饰艺术置于社会历史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考证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上的严谨态度,每一个结论似乎都有坚实的依据支撑。那些关于特定朝代服饰风格微小差异的对比分析,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去想象那些衣着华丽的贵族们,在不同的场合下如何举止言谈,服饰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配得上“权威”二字,对于严肃的服饰研究者来说,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感到惊喜的著作,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趣味性。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把原本可能略显沉闷的服饰史,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满族女性日常穿着的描述所打动,那份实用性与美感并存的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身份的复杂期许。书中的插图和照片质量极高,清晰地展现了面料的纹理和刺绣的精巧,让人几乎能触摸到那丝绸的触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滋养,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逝去时代的精致与风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一次充满敬意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