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 9787506570534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 97875065705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东北抗日联军
  • 军事史料
  • 历史
  • 战争史
  • 东北历史
  • 抗战史
  • 军事研究
  • 史学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534
商品编码:2992260760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综述

定价:57.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综述(精)》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丛书之一,全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东北抗日联军产生历史背景、发展阶段、斗争历程、重要战绩、重大作用和基本经验,进行了节要概括和全面记述。全书分为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党号召抗日,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和满洲省委创建抗日游击队;中央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方针,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加强部队建设,掀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高潮;东北抗日联军整编,转战和远征,坚持*端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和东北抗日联军大部到苏联境内整训,坚持小分队游击战,配合苏军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后胜利等5部分。

目录


引言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党号召抗日,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斗争和满洲省委创建抗日游击队(1931年9月~1933年4月)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东北形势,中国党号召抗日 (一)东北的地理环境,帝国主义对东北垂涎三尺 (二)19世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方针,20世纪日本对东北的侵占 (三)奉系军阀统治东北,直奉交战与东北易帜 (四)日本加速侵占东北的准备,发动九一八事变 (五)的不抵抗政策和英美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助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气焰 (六)日本炮制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七)中国党号召抗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展开大规模的抗日斗争 (一)富有反帝爱国精神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揭竿而起 (二)中国党从多方面帮助、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 (三)东北抗日义勇军顽强抗击日军进犯 (四)东北抗日义勇军主动出击向日伪军展开进攻 (五)日伪军组织大“讨伐”,东北抗日义勇军转入低潮 (六)日军侵占热河省,东北抗日义勇军奋起阻击 三、满洲省委创建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游击战 (一)满洲省委创建游击队的方针政策,派出干部到各地展开创建工作 (二)南满地区抗日游击队,历经曲折展开抗日斗争 (三)东满地区抗日游击队,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游击战 (四)吉东地区抗日游击队,团结改造义勇军共同抗日 (五)北满地区抗日游击队,吸收、联合义勇军开展抗日活动中央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方针,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5月~1936年1月) 一、华北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强化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一)《塘沽协定》签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二)日本强化殖民统治,全面控制东北 (三)日伪军频繁进行“讨伐”,残酷抗日武装 二、中央发出《中央致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一)“北方会议”推行“左”倾教条主义,严重危害东北抗日斗争 (二)中央发出《中央致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新的方针政策 (三)满洲省委贯彻落实《一·二六指示信》,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展现新局面 三、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抗日义勇军开展游击战争 (一)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军,在南满地区联合义勇军开展游击战争 (二)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在东满地区团结义勇军分兵进行游击战争 ……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加强部队建设,掀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高潮(1936年2月~1938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整编,转战和远征,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1938年7月~1941年3月)东北抗日联军大部到苏联境内整训,坚持小分队游击战,配合苏军夺取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后胜利(1941年4月~1945年10月)结束语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系列其他卷册(示例性介绍) 本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历程与英勇斗争。该系列丛书涵盖了抗战的各个重要方面,包括战略部署、重要战役、主要参战军队的组建与发展、后勤保障、国际援助以及特殊的战斗群体等,旨在为后人留下真实、详尽、多维度的历史记录。 --- 卷册A:战略决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重大战役研究 本卷聚焦于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正面压力最重的阶段。全书以上承淞沪抗战的惨烈收场,下至滇缅作战的国际合作为主线,详细剖析了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战。 重点内容包括: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 重点剖析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的形成与实施。详尽记录了南京保卫战中各集团军的部署、战斗序列及其遭受的损失与体现的英勇;重点阐述了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大捷的战役部署与得失分析)如何扭转了初期的颓势。对武汉会战的“坚守待援”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兵力对比和战场态势分析,揭示了中央政府在物资极度匮乏和日军优势火力下的组织能力。 二、相持阶段的局部反攻与阵地防御(1939-1943):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日军转入“以治安为主,以清剿为辅”的策略,我方则力图通过局部反攻牵制敌军。本卷细致梳理了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的壮烈殉国及其战略意义;深入研究了冬季攻势作战的组织难度与战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卷对中条山战役的复杂性进行了还原,分析了其地理环境对作战的影响,以及国军在极端困境下的坚守。此外,对“以空间换时间”后,后方基地建设和兵工生产的艰辛历程亦有详尽描述。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准备与实施(1944-1945): 详细记录了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残酷性,分析了国军在兵力、装备远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并从中吸取的教训。最后,本卷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的作战为高潮,分析了如何协同盟军,切断日军在南亚的战略补给线,为最终反攻奠定了基础。本书力求还原正面战场将士们在血与火中对国家主权的坚守。 --- 卷册B:敌后游击的火种: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的创建与发展 本卷集中探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如何在日军占领区内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成为牵制日军、保存抗战实力的重要力量。该书不仅关注军事行动,更深入研究了根据地的建设、政权组织以及社会动员的复杂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 一、创建与初创阶段(1937-1938): 详述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的过程,以及主力部队挺进敌后的初期部署。重点分析了平型关大捷在鼓舞全国抗日士气上的巨大作用,并对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早期根据地的开辟工作进行了地理与社会背景的分析。本卷详细记录了新四军在江南地区,面对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地方势力的摩擦时,如何利用复杂地形进行生存斗争和武装割裂。 二、根据地的巩固与反“扫荡”斗争(1939-1943):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系统梳理了日军针对根据地发起的“以毒攻毒”式的大规模“扫荡”和“蚕食”政策。详细记录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的战略意图、战役部署、战果评估以及所付出的代价,分析了此次战役对日军“以治安为主”政策的沉重打击。此外,对“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政策在稳定民心中的作用也有深入探讨。本卷还收录了大量关于地方武装,如民兵、游击队,在情报搜集和破坏交通线等非正规作战中的生动案例。 三、敌后的战略支撑与局部反攻(1944-1945): 描述了在正面战场转入战略防御的艰难时期,敌后武装如何在日军兵力被牵制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解放区,并配合盟军的战略需求。重点展示了敌后武装在1944年至1945年初,如何配合美军进行侦察、破坏日军机场和交通枢纽,为最终大反攻提供战略配合。本书旨在展现敌后战场“麻雀战”、“地道战”背后的组织逻辑和人民战争的巨大潜力。 --- 卷册C:武器的较量:抗日战争中的兵工、后勤与科技应用 本卷跳出了纯粹的战役叙事,聚焦于支撑战争机器运转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体系。一个庞大战争的胜利,必然建立在强大的后勤和不断进步的工业能力之上。 重点内容包括: 一、从自制到外援:兵工体系的艰难转型: 详细描绘了抗战初期,中国兵工企业的毁灭性打击与西迁过程。重点分析了在云南、四川等地建立的简陋兵工厂,如何在极其匮乏的原材料、设备和技术人员条件下,生产出满足前线需求的枪弹。本卷收录了大量关于“土法炼钢”和利用缴获物资进行维修和改造的实例。 二、交通线的生死线:后勤保障的困境与创新: 分析了中国战线过长、铁路系统被毁、公路运输依赖人力和畜力的极端困难。详细研究了驼峰航线在战略物资空运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运输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边缘抢运物资的悲壮事迹。此外,对国军和八路军在粮食、医药品等基本生活物资上的自给自足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科技应用的尝试与限制: 本卷探讨了抗战时期在情报获取、通讯联络(如密码破译和无线电的使用)、以及战场医疗方面的有限进展。对比了日军在飞机、装甲车等现代化重武器上的绝对优势,以及我方如何通过战术创新(如地雷、陷阱)来抵消这种技术代差。 --- 卷册D:国际视野下的抗战:援助、同盟与情报战 本卷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国际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国际援助和情报工作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重点内容包括: 一、国际援助的曲折历程: 详述了从苏联的初期援助,到英美的“飞鹰计划”和“驼峰航线”的开辟,以及租借法案的实施过程。分析了援助物资的分配、运输路线的安全问题,以及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援助政策的摇摆与调整对中国战局的影响。本卷特别关注了援华国际志愿航空队(如“飞虎队”)的组成、作战特点以及其在鼓舞士气和实战中的贡献。 二、外交与宣传:争取国际同情: 研究了中国政府在日内瓦、华盛顿等国际会议上的外交努力,以及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发起的募捐和抗日宣传运动。本卷也包含了对日军在占领区散布的政治宣传进行反制的策略研究。 三、情报与间谍活动:敌我信息的较量: 详细记录了国民政府军统、中统在敌占区的情报网络构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情报站”在获取日军军事部署方面的贡献。本卷着重分析了在对日军密码和通讯系统进行侦测和反制的早期尝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著作,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让人仿佛置身于白山黑水之间的烽火岁月。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系统地勾勒出联军从组建到坚持斗争的艰辛脉络。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深入地探讨了在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日伪“围剿”下,这支队伍如何保持坚强的组织性和战斗力。特别是在描述敌我力量悬殊、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各部队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争,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战术智慧。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抗联将士们是如何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他们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深度的观察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抗日战争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历史贡献,非常适合希望系统学习这段历史的严肃读者。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期待看到更具人性化关怀的叙事,而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也流露出对先烈们坚韧不拔精神的深切敬意。它在描述那些残酷的冬季拉锯战和敌人的“扫荡”时,笔调克制而有力,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绝境求生的艰难,足以震撼人心。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几位主要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所做决策的分析,这些分析展示了在信息闭塞、资源耗尽的条件下,指挥官们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可能决定部队生死存亡的抉择。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的军事史,它揭示了在极端对抗环境下,人的意志力能达到何种高度。阅读过程虽然沉重,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人深刻体会到今天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关心民族历史与精神传承的读者。

评分

这部综述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逻辑层次分明,让人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历史信息量时,依然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它似乎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理区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一章节都聚焦于抗联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或一个特定的战略区域,确保了叙述的连贯性与完整性。最令人称道的是,它没有将抗联的斗争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当时东北地区复杂的政治生态和国际局势之中进行考察,探讨了与苏方、国内其他抗日力量的互动关系。这种宏大叙事中的细致入微,使得我们对东北抗联的战略价值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军事战略与基层部队的日常生存挑战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绝境中挣扎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群体。这本书的严谨性,让它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堪称是全面了解东北抗联历史的权威性入门读物。

评分

读完这部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综述性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节奏的沉稳与史料的厚重感。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军事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化的冲突场面,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编年史的严谨态度,将各个阶段的军事行动、政治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娓娓道来。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它展现了抗联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而非仅仅聚焦于某几次著名的战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情报战、交通线维护以及与地方民众的联系这些“幕后”工作时所花费的心力。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抗联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它让我认识到,一场伟大的军事斗争,绝非仅凭英勇无畏就能取胜,背后是精密的组织管理、坚定的信仰支撑以及对环境的深刻认知。对于军事史研究者或者渴望了解抗联“全景”而非“局部”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工具书,它的信息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研读和推敲。

评分

我发现此书在对东北抗日联军内部组织结构和军事编制的描述上,做得尤为详尽和专业,这对于那些对军事体制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宝藏。它不仅列举了不同时期联军的番号、下辖的各路军、支队构成,甚至涉及到兵员构成、武器装备的来源与配置等技术性细节。这种对“骨架”的细致勾勒,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在没有正规军建制支持的情况下,抗联是如何依靠自身的动员和整合能力,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机器。同时,书中对敌情分析的篇幅也不容忽视,详述了日军、伪军的战术特点、兵力部署以及他们针对抗联采取的“治安”政策的演变,这使得抗联的军事行动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硬核”的方式,呈现了东北抗联在军事实践层面的运作机制,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专业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