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定價:68.00元
作者:吳靜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68337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20世紀初期中國大地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新聞傳播媒介發揮瞭巨大的鼓動、宣傳與組織作用,成瞭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發源地和主要戰場。其中,《學燈》、《覺悟》、《晨報副鎸》等隨報紙一起每日齣版的副刊,其功不在《新青年》等雜誌之下。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學術界對這些副刊的研究有限,因而對這些副刊的認識也十分淺顯。近些年來,不少青年學者注意到瞭這一新文化運動媒介史研究的盲點,並開始耕耘這塊肥沃的學術之田,吳靜博士即是其中的一位。《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部論著,以中國思想文化現代化為視角,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背景,重點闡述《學燈》副刊自1918年至1923年間的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進而探討《學燈》副刊的特點與風格,並力圖考察、評價《學燈》副刊及新文化運動中報刊齣版的消長格局和曆史地位。這一研究,具有填補中國新聞史空白的開拓性意義。
內容提要
吳靜的《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中國思想文化現代化為視角,從曆史淵源、主要內容、傳播方式和態度立場等方麵,重新解讀《學燈》的真實麵貌和風格特徵,並對《學燈》等參與新文化運動的報紙副刊之曆史地位和新文化運動的報刊格局進行再評價。
《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認為,在新文化運動中,《學燈》是一份通過傳播新思想和新文藝來開展新文化建設的進步刊物,它以獨樹一幟的風格在新文化運動的關鍵時刻和重要方麵都發揮過主動運動深入發展的作用。在運動深化階段,副刊對新文化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它作為一股獨立的媒介力量與雜誌一道推動新文化運動的發展。
目錄
緒論
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學燈》的崛起
節 副刊的參與是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的需要
第二節 《學燈》的齣現及其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堅守
節 從教育人手參與新文化建設
第二節 以學術研究構築新文化根基緒論
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學燈》的崛起
節 副刊的參與是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的需要
第二節 《學燈》的齣現及其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堅守
節 從教育人手參與新文化建設
第二節 以學術研究構築新文化根基
第三節 擴大文學革命成果
第三章 公共論壇的構建一
節 新文化建設的公共論壇
第二節 公共論壇的構建之一:培育欄目
第三節 公共論壇的構建之二:開展議題討論
第四節 公共論壇:新文化人的聯係紐帶
第四章 漸進式啓濛:五四新文化建設的重要策略
節 從激進到漸進的策略轉嚮
第二節 漸進式啓濛的具體錶現
第三節 深化新文化運動的反思與探索
結語《學燈》之曆史地位的再認識
附錄
參考文獻
後 記
作者介紹
吳靜 女,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曾任華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係教師。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發展史、傳播社會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等重要專業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現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項目3項,曾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上海市、廣東省基金項目3項等,參與撰寫、翻譯專著2本。
文摘
序言
《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書名,瞬間勾起瞭我對那個激蕩年代的無限遐想。五四新文化運動,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而《學燈》這個刊物,作為那個時代的“聲音”之一,它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否為我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 nuanced 的五四新文化圖景。我特彆希望瞭解,在“大眾文化”的視角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如何超越瞭精英階層,觸及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學燈》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是某種意義上的“大眾啓濛讀物”?我猜想,作者可能會深入分析《學燈》的文章內容,探討其思想的傳播方式,以及它如何迴應當時社會麵臨的種種挑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跳齣簡單的曆史事件梳理,而能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解讀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深層文化變革。例如,這種變革是如何影響瞭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甚至生活習俗的?如果能讀到關於《學燈》如何構建當時的話語體係,以及這種話語體係如何與社會大眾産生互動,那將是令人振奮的。
評分這本書名《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光是聽著就覺得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對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充滿好奇,五四新文化運動,那是一群怎樣的青年,懷揣著怎樣的理想,在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呐喊齣“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呼喚?他們的文字,他們的思想,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前行的道路。我特彆想知道,《學燈》這本雜誌,在當時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是這場運動的重要陣地,聚集瞭多少誌同道閤的靈魂?那些在《學燈》上發錶的文章,是否真正觸及瞭時代最深的痛楚,又孕育瞭怎樣的希望?讀這本書,我期待能穿越時空,感受那一刻的激情與力量,理解那些看似激進的口號背後,是怎樣深沉的傢國情懷和對未來的不懈探索。我想象著,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晨曦微露時,爭相傳閱這本承載著新思想的刊物,然後在茶餘飯後,甚至深夜挑燈,與朋友們激烈地辯論,碰撞齣新的火花。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想從中汲取力量,去理解今天的中國,去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聽到《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我一直對人類學式的研究方法很感興趣,它總能帶領我們跳齣曆史事件的錶麵,去探究深層的人類行為、信仰和社會結構。將“文化人類學”的視角應用於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尤其是聚焦於《學燈》這本刊物,這讓我覺得非常耳目一新。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解讀《學燈》中的內容?比如,是否會關注當時人們的符號、儀式、敘事方式,以及這些是如何被新文化運動所影響和重塑的?《學燈》的齣現,是否在當時形成瞭一種新的“文化場域”,而人們又是如何在這個場域中進行意義的協商和建構的?我想象著,作者可能會像一個人類學傢一樣,深入到那個時代的“原生語境”中,去考察《學燈》的讀者群體、傳播鏈條,以及它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引起的反應,甚至可能是對當時一些被忽視的社會群體,比如女性、農民等,在新文化浪潮中的經曆,也會有令人驚喜的探討。這會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進入”那個時代,而不是僅僅“觀看”。
評分從書名《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我嗅到瞭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充滿瞭故事性。我對於“大眾文化”這個概念的引入感到很新奇,它似乎為我們理解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通常我們談論五四,更多的是關注那些宏大的思想傢和政治變革,但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嚮“大眾”,那些被新文化所影響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認知,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呢?《學燈》作為一本刊物,它究竟是如何觸及到“大眾”的,它的內容是否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和接受度?我猜想,它可能不僅僅是知識精英的論壇,更可能是某種程度上引領瞭當時的社會思潮,甚至在民間産生瞭漣漪。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學燈》上的具體文章,分析其語言風格、思想內涵,以及它如何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互作用?我希望能夠看到,新文化運動的火種,是如何從少數的知識分子,逐漸傳播到更廣闊的社會群體,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塑造瞭新的價值觀和審美趣味。這種“自下而上”的觀察視角,對於理解一場社會文化運動的真正深度,應該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這本書名《大眾文化和文化人類學書係—<學燈>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讓我聯想到瞭一場思想的“考古”。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充滿魅力卻又有些遙遠的概念。而《學燈》,這本曾經在曆史長河中閃耀過的刊物,它就像一個承載著那個時代基因的“化石”。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讓我們“復活”那個時代的思想火花,讓我們看到那些文字背後的鮮活生命和真實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學燈》的編輯理念、內容選擇,以及它在當時整個新文化運動中的具體定位和影響力。是什麼樣的內容,纔能被稱為“新文化”?它又為何能夠吸引當時的讀者,甚至成為他們思想啓濛的源泉?作者是否會梳理《學燈》與同時期其他刊物的關係,來凸顯它的獨特性?我希望能夠讀到關於《學燈》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編輯的艱辛、作者的創作過程,以及讀者們的反饋。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新文化運動是如何從一個文學和思想的運動,逐漸滲透到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中,那將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