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定价:68.00元
作者:吴静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68337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大地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新闻传播媒介发挥了巨大的鼓动、宣传与组织作用,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源地和主要战场。其中,《学灯》、《觉悟》、《晨报副镌》等随报纸一起每日出版的副刊,其功不在《新青年》等杂志之下。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学术界对这些副刊的研究有限,因而对这些副刊的认识也十分浅显。近些年来,不少青年学者注意到了这一新文化运动媒介史研究的盲点,并开始耕耘这块肥沃的学术之田,吴静博士即是其中的一位。《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部论著,以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为视角,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重点阐述《学灯》副刊自1918年至1923年间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进而探讨《学灯》副刊的特点与风格,并力图考察、评价《学灯》副刊及新文化运动中报刊出版的消长格局和历史地位。这一研究,具有填补中国新闻史空白的开拓性意义。
内容提要
吴静的《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为视角,从历史渊源、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态度立场等方面,重新解读《学灯》的真实面貌和风格特征,并对《学灯》等参与新文化运动的报纸副刊之历史地位和新文化运动的报刊格局进行再评价。
《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认为,在新文化运动中,《学灯》是一份通过传播新思想和新文艺来开展新文化建设的进步刊物,它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新文化运动的关键时刻和重要方面都发挥过主动运动深入发展的作用。在运动深化阶段,副刊对新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作为一股独立的媒介力量与杂志一道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目录
绪论
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学灯》的崛起
节 副刊的参与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学灯》的出现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坚守
节 从教育人手参与新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学术研究构筑新文化根基绪论
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学灯》的崛起
节 副刊的参与是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学灯》的出现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坚守
节 从教育人手参与新文化建设
第二节 以学术研究构筑新文化根基
第三节 扩大文学革命成果
第三章 公共论坛的构建一
节 新文化建设的公共论坛
第二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一:培育栏目
第三节 公共论坛的构建之二:开展议题讨论
第四节 公共论坛:新文化人的联系纽带
第四章 渐进式启蒙:五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
节 从激进到渐进的策略转向
第二节 渐进式启蒙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深化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探索
结语《学灯》之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附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吴静 女,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发展史、传播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等重要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项目3项,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上海市、广东省基金项目3项等,参与撰写、翻译专著2本。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名《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让我联想到了一场思想的“考古”。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却又有些遥远的概念。而《学灯》,这本曾经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刊物,它就像一个承载着那个时代基因的“化石”。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复活”那个时代的思想火花,让我们看到那些文字背后的鲜活生命和真实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学灯》的编辑理念、内容选择,以及它在当时整个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定位和影响力。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被称为“新文化”?它又为何能够吸引当时的读者,甚至成为他们思想启蒙的源泉?作者是否会梳理《学灯》与同时期其他刊物的关系,来凸显它的独特性?我希望能够读到关于《学灯》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编辑的艰辛、作者的创作过程,以及读者们的反馈。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从一个文学和思想的运动,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评分这本书名《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光是听着就觉得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一直对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充满好奇,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怀揣着怎样的理想,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呐喊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思想,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特别想知道,《学灯》这本杂志,在当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这场运动的重要阵地,聚集了多少志同道合的灵魂?那些在《学灯》上发表的文章,是否真正触及了时代最深的痛楚,又孕育了怎样的希望?读这本书,我期待能穿越时空,感受那一刻的激情与力量,理解那些看似激进的口号背后,是怎样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的不懈探索。我想象着,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晨曦微露时,争相传阅这本承载着新思想的刊物,然后在茶余饭后,甚至深夜挑灯,与朋友们激烈地辩论,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想从中汲取力量,去理解今天的中国,去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从书名《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我嗅到了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充满了故事性。我对于“大众文化”这个概念的引入感到很新奇,它似乎为我们理解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常我们谈论五四,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宏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变革,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大众”,那些被新文化所影响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认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灯》作为一本刊物,它究竟是如何触及到“大众”的,它的内容是否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接受度?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精英的论坛,更可能是某种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的社会思潮,甚至在民间产生了涟漪。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学灯》上的具体文章,分析其语言风格、思想内涵,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互作用?我希望能够看到,新文化运动的火种,是如何从少数的知识分子,逐渐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群体,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塑造了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这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对于理解一场社会文化运动的真正深度,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听到《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我一直对人类学式的研究方法很感兴趣,它总能带领我们跳出历史事件的表面,去探究深层的人类行为、信仰和社会结构。将“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应用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尤其是聚焦于《学灯》这本刊物,这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读《学灯》中的内容?比如,是否会关注当时人们的符号、仪式、叙事方式,以及这些是如何被新文化运动所影响和重塑的?《学灯》的出现,是否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场域”,而人们又是如何在这个场域中进行意义的协商和建构的?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原生语境”中,去考察《学灯》的读者群体、传播链条,以及它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引起的反应,甚至可能是对当时一些被忽视的社会群体,比如女性、农民等,在新文化浪潮中的经历,也会有令人惊喜的探讨。这会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入”那个时代,而不是仅仅“观看”。
评分《大众文化和文化人类学书系—<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个激荡年代的无限遐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而《学灯》这个刊物,作为那个时代的“声音”之一,它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我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五四新文化图景。我特别希望了解,在“大众文化”的视角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如何超越了精英阶层,触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学灯》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某种意义上的“大众启蒙读物”?我猜想,作者可能会深入分析《学灯》的文章内容,探讨其思想的传播方式,以及它如何回应当时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跳出简单的历史事件梳理,而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深层文化变革。例如,这种变革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生活习俗的?如果能读到关于《学灯》如何构建当时的话语体系,以及这种话语体系如何与社会大众产生互动,那将是令人振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