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国小民—中国市民精神解剖报告
定价:22.00元
作者:刘伯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6041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中国的国家政治形象、经济形象越来越积极、越来越强大的同时,中国国民的个人精神文化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却仍然常常显得消极、弱势。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国民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国际环境的同时,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丑陋”的指斥,目标所指。既包括暴发户式的粗俗、张扬,也包括小市民的猥琐、自卑。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这个民族还远没有在精神文化层面真正觉醒。文化觉醒的任务凸显在我们民族的面前,凸显在全体国民面前。本书对中国市民文化与市民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华民族如何从适应封闭的“桃花源”转向适应开放的“地球村”,如何由“大国小民”的传统文化逐步改造成“强国公民”的现代文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鲜明而犀利的观点。
目录
前言
开场白:为小市民揭下粘贴已久的“道德水平低下”标签
附录一:“我是小市民”
上篇——“上海人被丑陋”考察门
人人好像都能够随口指责小市民的丑陋,在被指责的群体中似乎上海人为典型,可是,小市民被丑陋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不是更值得认真思考吗
一、关于“文化”内涌如何把握的一点说明
二、上海市民的形象是怎样“被丑陋”的
(一)代上海人原本就出身于内地小市民
(二)长年在暗影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美得起来
(三)只能一厢情愿地显摆自己怎么能真的美起来
三、没有实力的小演员突然被推上大舞台如何美得起来
(一)大树小树被一而光,于是就凸显了贴地生长的小草
(二)小人物突然成为重要角色,自身缺点就难免被放大了
(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导致上海与外地的对立
(四)一点小结
中篇——“精神文化被丑陋”根源挖掘
嘲笑小市民有时候可以是很轻松的,可是好还是打住。照照下面的镜子吧,不要嘲笑了自己却不自知!
四、大国小民精神文化源自民族劣根性吗
(一)早已在全社会弥漫而不自知的小民文化
(二)大国小民的文化苦根在哪里
(三)大国小民的文化苦根溯源
(四)《阿Q正传》对小民文化的刨根轨迹
五、大国小民精神文化的多方向蔓延
(一)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攀附投靠
(二)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拒担责任
(三)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面子至上
(四)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无聊争胜
(五)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唯求胜利
(六)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见好就收
(七)大国小民的精神文化特点——自我中心
(八)一点小结
下篇——“东方睡狮苏醒'展望
一个民族的精神觉醒有三个阶段:政治觉醒、经济觉醒、精神文化觉醒。其中,第三阶段觉醒过程尤为漫长。而全民精神文化觉醒之日,就是强国公民文化形成之时。
六、精神文化觉醒之路——从“桃花源”迈向“地球村”
(一)悠悠六十年——我们这个民族终于开始“苏醒”
(二)精神文化觉醒——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
附录二 中国的奥运会冠军能不能不要再拿国旗开涮
七、路在脚下——从“大国小民”到“强国公民”
(一)精神文化觉醒内在依据——同样活跃着的“大民”文化
(二)精神文化觉醒外部条件——坚持扬弃创新的发展方向
(三)实现扬弃之难——民族精神文化体系既是更新主体又是觉醒瓶颈
(四)上海人——呼唤民族精神文化觉醒的担纲人
(五)友善提示——欲担纲必须自身进一步开阔心胸
(六)从民族精神文化觉醒需求看2010上海世博会
八、全书小结
附录3:市民精神的又一升华门
后记——我的5部专著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大国”与“小民”之间关系的探讨。一个庞大的国家,承载着无数个体生命,而这些生命个体,构成了国家最真实的血肉。我希望作者能够跳脱出宏大叙事的框架,真正聚焦于“小民”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这些才是构成“市民精神”最根本的元素。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新兴的社会思潮碰撞,既有坚守,也有迷茫,更有适应和创造。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变化,去挖掘潜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深层动力。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的经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思考勾勒出“中国市民精神”的独特轮廓,那一定是充满人情味和洞察力的。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它有一种直击本质的力度。所谓“解剖”,必然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逻辑分析。我想象着,作者可能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无论是访谈、问卷,还是案例分析,都旨在揭示隐藏在中国市民精神深层的特质。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个体的精神状态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一些困惑:在商品化、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市民的精神追求是否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新兴的个人主义思潮如何平衡?公民意识的觉醒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精神挑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这个时代下的中国市民,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标题非常抓人眼球,“解剖报告”这个词语,带着一种科学的严谨和探索的勇气,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以一种极为深入和细致的方式,来呈现中国市民的精神面貌。我一直对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书籍很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著作。我猜想,作者一定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在分析市民精神时,能够兼顾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观察,既追溯其演变根源,又能捕捉当下最新的社会心理动态。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有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思维模式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人口流动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无疑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描述“市民精神”这个概念。它是否包含着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认知,对社会公平的关注,还是对集体荣誉的认同?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以一种比较客观且不失温度的笔触,去呈现中国市民的多样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市民视为同质化的群体,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经历、文化背景和人生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丰富性,能够让我们看到,在“大国”的宏大背景下,一个个“小民”是如何努力生活,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形成自己独特精神气质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引人深思的质感,淡雅的色彩搭配着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图案,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期待它在剖析“市民精神”时,能深入到中国社会变迁的肌理之中。毕竟,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都与那个时代的物质基础、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去感受,甚至去亲历那些形形色色的中国市民的生活片段。无论是北上广深的摩天大楼下匆匆赶路的白领,还是江南水乡小巷里悠然自得的老人,亦或是西北戈壁上辛勤耕耘的农民,他们身上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必定是丰富而复杂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精神特质的细腻描摹,理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个体精神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又如何在夹缝中寻求独立与自由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