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
定价:200.00元
作者:黄专 等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36234918
字数:
页码:5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所展出的作品,为王广义自1989年以来创作的重要和大型的装置艺术,这些装置作品从未如此集中的在国内外展出。展览根据艺术家在不同阶段所思考的问题,分为以下四个单元:单元是危机预感(1989);第二单元是体制研究(1990-2001);第三单元是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第四单元是冷战美学(2007-2008)。为了更深入而全面的揭示王广义的另一面,OCT当代艺术中心在展览文献的编纂上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在此次展览的画册里,不仅涵括了王广义一生创作的重要的作品,还收录了其大部分作品的草图,以及作品和艺术家在各种类型展览中的现场记录,另外还有学者在各个时期所撰写的重要研究文章。展览文献力图打破常规的画册编纂方式,并提供一个理解王广义及其作品的更具说服力的视角。
目录
单元:危机预感(1989)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节选)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节选)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单元:体制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况 王广义
关于《VISA》和《东欧风景》 黄专
1990《中国温度计》
1990《中国与美国温度的比较》
1992《东欧风景》
1993《国际政治》(未实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实施的方案
栗宪庭与王广义访谈录
1994《自由选择》(北京、东京、大阪)
1994《VIsA》(香港、圣保罗、东京、大阪、武汉)
1995《白面》(汉堡)
1995《》(巴塞罗纳)
1995《新媒体:北京胡同的垃圾车》(巴塞尔)
1995—1996未实施的方案
《病毒携带者》(未实施的方案)
1996《验血——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昆士兰)
1996《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两种体制下的关于食品保质观念的异同》(巴塞尔)
1997《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新加坡)
1997《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巴塞尔)
200l《基础教育》(汉堡)
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王广义访谈录
2000《唯物主义时代》(成都)
2001《劳动者纪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个事件》(未实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义者》(新加坡)
2002《的场景》(广州)
2001—2002《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3—2005《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2《一份报纸的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麦)
王广义的小米唯物主义 舒可文
《王广义》专题片访谈(节选)
2005《唯物主义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广告》(北京、深圳)
“东风·金龙”:对皇权的后礼赞——王广义答OCAT问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黄专
2008《东风·金龙》(曼彻斯特、深圳)
第四单元:冷战美学(2007—2008)
“冷战有游戏的一面”——王广义笞《广卅旧报》记者问
“三防”挂图
2007《冷战美学——正在射击的女民兵》
2007《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伦敦、深圳)
2007《战争与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战美学》(上海)
2008《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2008《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
2008《冷战美学——拍打带病毒昆虫的人》
2008《冷战美学一一清理化学垃圾的人》
大事记
作者介绍
文摘
王广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占有某种特殊的位置,这种位置是由他自身的矛盾性构成的。虽然那些以“大批判”命名的作品几乎再也唤不起我们的视觉惊奇,但无可否认,这些图像——确切地讲是这些图像的处理方式,曾经十分准确地传达出我们这个时代各种矛盾的经验: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时尚噱头,从对国际政治关系的严肃批判到族主义的情绪发泄……,他喜欢不断创造一个个视觉悬念,但在人们还来不及猜到谜底时又将它们打破,对于艺术史而言,他属于那种充满力量但又无法捉摸的艺术家。一直以来,从艺术批评到大众传媒,从艺术史写作到艺术市场,王广义都被视为中国波普艺术的标识性人物,这种定位源自于1992年在广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广州·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那次展览上他以作品《大批判》获得了中国批评家给予的高学术奖项:文献奖。获奖评语这样写道。在《大批判》中,人们熟悉的历史形象与当下流行符号的不可协调、却一目了然的拼接,使纠缠不清的形而上问题悬置起来,艺术家用流行艺术的语言启开了这样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历史,就是与当活发生关联的语言提示。而《大批判》正是九十年代初这种语言提示的佳范倒之一。
序言
单元:危机预感(1989)
图式修正与文化批判(节选)
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节选)
1989《易燃易爆物品》
第二单元:体制研究(1990—2001)
我近期的工作情况 王广义
关于《VISA》和《东欧风景》 黄专
1990《中国温度计》
1990《中国与美国温度的比较》
1992《东欧风景》
1993《国际政治》(未实施的方案)
1993—1994未实施的方案
栗宪庭与王广义访谈录
1994《自由选择》(北京、东京、大阪)
1994《VIsA》(香港、圣保罗、东京、大阪、武汉)
1995《白面》(汉堡)
1995《》(巴塞罗纳)
1995《新媒体:北京胡同的垃圾车》(巴塞尔)
1995—1996未实施的方案
《病毒携带者》(未实施的方案)
1996《验血——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昆士兰)
1996《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北京)
1997《两种体制下的关于食品保质观念的异同》(巴塞尔)
1997《24小时食物变质的过程》(新加坡)
1997《物种起源——欧洲文明史》(巴塞尔)
200l《基础教育》(汉堡)
第三单元:唯物主义神学(2000—2008)
关于社会主义视觉经验——王广义访谈录
2000《唯物主义时代》(成都)
2001《劳动者纪念碑》(深圳)
2002《一天中的三个事件》(未实施的方案)
2001《唯物主义者》(新加坡)
2002《的场景》(广州)
2001—2002《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3—2005《唯物主义者》(广州)
2002《一份报纸的历史》(北京)
2005《安徒生的火柴》(丹麦)
王广义的小米唯物主义 舒可文
《王广义》专题片访谈(节选)
2005《唯物主义者》(北京)
2005《上帝之手》(北京)
2005《私密广告》(北京、深圳)
“东风·金龙”:对皇权的后礼赞——王广义答OCAT问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 黄专
2008《东风·金龙》(曼彻斯特、深圳)
第四单元:冷战美学(2007—2008)
“冷战有游戏的一面”——王广义笞《广卅旧报》记者问
“三防”挂图
2007《冷战美学——正在射击的女民兵》
2007《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伦敦、深圳)
2007《战争与和平》(莫斯科)
2007《冷战美学》(上海)
2008《冷战美学——戴防毒面具的人》
2008《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
2008《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
2008《冷战美学——拍打带病毒昆虫的人》
2008《冷战美学一一清理化学垃圾的人》
大事记
我通常在选书时,除了题材和作者,还会关注其背后的出版机构。岭南美术出版社,在我印象中,一直以来都专注于美术领域的出版,出版过不少有分量的艺术类书籍,对于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家研究等领域都有涉猎。因此,当我看到《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是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时,心里就多了一份信任。这不仅意味着其内容质量有一定保障,也可能意味着它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会更具深度。我曾有幸阅读过该社出版的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留下的印象都是严谨、考究,并且对艺术史的梳理非常清晰。所以,对于这本关于王广义的书,我自然会对其内容和视角保持高度的期待,相信它会带来对这位艺术家更全面、更具洞察力的解读,而不是流于表面化的介绍。
评分刚拿到这本《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光是它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留白与重点的对比,色彩的运用,还有字体的大小和排列,都透着一股精心设计的力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封面,就像一个人的脸,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常常能折射出内在的某种气质。这本《视觉政治学》的封面,在我看来,是极具辨识度的,它没有流于俗套的花哨,而是用一种沉静却又充满张力的视觉语言,直接触及了“视觉”这个核心概念。我好奇,在这封面之下,是否真的隐藏着一个与我们熟知的王广义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另一个”的视角,一个更深邃、更具颠覆性的王广义?书名中的“政治学”三个字,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艺术与政治,这两个宏大的命题,在“视觉”这个媒介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揭示权力如何在视觉符号中运作,还是探讨艺术创作本身如何成为一种政治表达?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探索这些可能。
评分拿到手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关注的是它的装帧。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带有一点点哑光,触摸起来有种温润的感觉,这对阅读体验来说非常重要。我曾读过一些艺术类书籍,如果纸张不好,印刷的色彩就会显得廉价,画面也会失去应有的层次感。这本《视觉政治学》的纸张选择,让我觉得出版社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也对里面内容的呈现充满了期待。尤其是想到是关于王广义这样一位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本身就常常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精良的装帧更能凸显其艺术价值,也方便我之后反复翻阅和研究。书本的整体厚度适中,拿在手里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排版设计也显得很规整,字迹清晰,易于阅读。从这些细节上,能感受到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刻思想和艺术探索的书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评分我习惯于在购买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书籍前,先去了解一下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虽然本书的评价不应该包含具体内容,但从出版信息和书名本身,我能联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位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深厚研究的学者,或者是一位与艺术家本人有着深入交流的策展人。这样的作者,通常能够跳脱出纯粹的粉丝视角,以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艺术家及其作品。《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这样的书名,就暗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王广义的作品,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关于“视觉”如何与“政治”发生关联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解读“另一个”王广义。这种研究路径,往往需要作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将艺术实践与社会、文化、历史语境融为一体进行分析,从而呈现出更具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论述。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将这位艺术家冠以“另一个王广义”的标签。这其中一定蕴含着某种超越和反思。我们通常对王广义的认知,可能停留在“大批判”系列,那些带有符号化、消费主义反思的作品。但“另一个王广义”,是否意味着要剥离那些被大众熟知的标签,去探寻他创作生涯中更早期、更边缘,或者更具实验性的部分?又或者,是在探讨他如何在艺术语言和思想深度上,进行了某种内在的转化和发展?“视觉政治学”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吸引人,它将艺术的“视觉”属性与“政治”的深层逻辑紧密相连。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图像分析,而是会深入探讨王广义的作品是如何巧妙地介入社会现实,如何通过视觉符号来解读和挑战权力结构,甚至是如何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重塑我们对“视觉”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探索,或许会颠覆我们过去对这位艺术家的一些固有印象,带来全新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