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石岩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11007411
字数: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是作者个人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大部分以独著或合著的形式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过。它记载着迄今为止,作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道路上所走过的每一步,也是作者个人学术成长的履历。内容包括体育与锻炼心理学、体育社会心理学、竞技运动心理学、射击射箭运动心理学等四个部分。
目录
章 体育与锻炼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概述
气功心理学研究评介
第二章 体育社会心理学
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理论分析
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
竞技体育中的攻击与暴力:运动心理学界的一次争论
第三章 竞技运动心理学
节 动觉问题研究
定量运动负荷和个性特征对动觉准确性和动作稳定性的影响
定量运动负荷后间隔不同时间的肘关节动觉方位准确性
协方差分析在体育心理学混合设计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运动员人格
运动员人格理论与特征
运动员感觉寻求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研究
第三节 心理耗竭与心理疾病
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
对运动员抑郁症状的测验研究
运动员常见的心理疾病
第四节 心理技能训练与心理干预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竞技体育心理干预理论模式、方法与应用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难题与展望
第四章 射击射箭运动心理学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三线放松功”控制射箭运动员
应激的研究
女子射箭运动员心理镇定性的控制训练
女子射箭运动员视动行为演练中额肌的肌电变化
射箭运动员比赛中适宜唤醒水平的研究
射箭运动员定量运动负荷训练的研究
高水平射击运动员模拟实战训练的研究
射击和射箭运动员夜间训练应用的初步研究
女子射箭运动员10年训练中人格变化与训练策略
中国高水平射击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心理学研究
附录: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与参编教材一览
后记
作者介绍
石岩,男,汉族,1966年生,山西人。1983年考入山西大学体育系。1987年考取西南师范大学运动心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心理学家杨宗义教授。1989-1993年在山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到山西大学体育学院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运动训练学家田麦久教授,2004年6月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4年12月进入山西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 现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方面的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山西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受聘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曾先后在《体育科学》、《心理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射箭射击运动心理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参加编写《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体育心理学》等著作或全国统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球场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超常规发展潜优势项目,大力开发2004、2008年奥运会我国新的增长点”,另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曾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应用成果三等奖2项、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
文摘
序言
拿到《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体育运动的心理学部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些旁枝末节,不如技术、战术来得直接有效。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一种出乎意料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运动过程中选手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从赛前的焦虑、紧张,到比赛中的注意力分散、压力应对,再到赛后的失落、兴奋,几乎囊括了运动员生涯的各个阶段。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心理问题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加科学、客观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它强调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将其与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并列,甚至在某些高水平对抗中,心理因素往往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既有令人扼腕的失败,也有振奋人心的逆转,这些故事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心理学原理。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可以如此立体和多维。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运动员光鲜背后的辛酸与挣扎,更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如何成为提升运动表现、塑造健康人格的强大力量。它不是一本教人“速成”的技巧书,而是一本引导人深度思考、认识自我的哲学读物。
评分说实话,我曾经对体育心理学一直抱有一种“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无从下手”的模糊认知。直到接触了《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我才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可以如此紧密地结合。这本书没有用那些艰涩难懂的学术语言来劝退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融入到具体的运动场景中。比如,书中关于“运动动机”的阐述,就不仅仅停留在定义上,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在不同运动项目、不同年龄段运动员身上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动机来激发运动员的潜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运动损伤后的心理恢复”章节,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经历过伤病困扰的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慰藉。作者详细描述了运动损伤对运动员造成的心理创伤,如恐惧、焦虑、沮丧,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重构、积极自我对话、寻求社会支持等。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让我感觉即使是一名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发,甚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应对各种挑战。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强大”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身体的力量,更是内心的韧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体育不仅仅是身体的竞技,更是意志的较量。而《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这本书,则将这种“意志”的较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腻和深刻,展现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但书中对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却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将那些运动员在最佳状态下,那种全身心投入、物我两忘的超凡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以及对心理状态的精确把握。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心流”理论在运动中的应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它解释了如何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提供即时反馈、以及平衡挑战与技能,来帮助运动员进入“心流”状态,从而获得最佳表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作者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骨子里”的深度。此外,书中对于“团队动力学”的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在集体项目中,队员之间的默契和协作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如何构建健康的团队氛围,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以及如何激发团队的整体能量。这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呢?
评分阅读《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精神洗礼。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充斥着各种冰冷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对运动员内心世界的深刻关怀。书中对“运动恐惧”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许多运动员在面对强大对手或关键时刻时,内心的挣扎与煎熬。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读者“不要害怕”,而是深入分析了恐惧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逐步克服它,比如认知调整、行为暴露、放松训练等等。这些方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的心理学研究,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运动中的决策心理学”部分,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有些运动员能够做出“神来之笔”般的决策,而有些则会“大脑短路”。作者从信息加工、风险评估、情绪影响等多个角度,对运动决策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训练和比赛中的策略,以提升运动员的决策能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伟大,往往源于对内心最深处的探索与征服。
评分《体育运动心理问题研究》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问题”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潜能”的书。它没有回避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去挖掘和释放内在的巨大潜能。书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论述,让我对“自信”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详细解释了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表现,甚至其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强调了通过成功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社会认同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运动中的挫折教育”。在竞争激烈的体育世界里,挫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这本书,恰恰教会我们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重新站起来,变得更加强大。这种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书。它不仅仅是写给运动员的,更是写给每一个渴望在人生赛场上不断超越自我的普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