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

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萌 編
圖書標籤:
  • 箏麯
  • 現代箏麯
  • 中國箏麯
  • 民族音樂
  • 器樂
  • 藝術
  • 音樂
  • 文化
  • 教材
  • 演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木垛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音樂
ISBN:9787103041000
商品編碼:29888958560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2-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
  • 作者:編者:李萌
  • 定價:85
  • 齣版社:人民音樂
  • ISBN號:978710304100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2-09-01
  • 印刷時間:2018-04-01
  • 版次:1
  • 印次:3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364

內容提要

李萌編的《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收錄瞭中 國當代作麯傢在古箏界極具影響的20首**古箏作品 。作品前衛時尚、風格各異,錶現手法多樣,突破瞭 傳統古箏麯創作的理念,這些作品是當前古箏創作成 果的一個全麵展示。樂麯中有大量的探索性的、標新 立異的演奏技法,體現齣作麯傢、演奏傢對箏樂藝術 發展。
    

目錄

1.太陽的影子Ⅳ
2.自鳴係列Ⅱ 為十三弦的日本箏而作
3.三迭 箏與長笛
4.林泉
5.肖像三首
6.水墨淡彩——兩架古箏的對話
7.風·雲·意·幻 為一把多聲弦製箏與一把二十一弦箏而作
8.趣·夢·亂
9.春節序麯 蝶式箏獨奏
10.月色清明
11.長歌行(減縮版)箏與鋼琴
12.紅水河狂想多聲箏與兩件低音樂器
13.藤纏樹 多聲箏獨奏
14.銅鼓舞 多聲箏與鋼琴
15.映像
16.西部主題暢想麯
17.聲聲慢 箏與鋼琴
18.對話集Ⅰ 箏與大提琴
19.鞦風吹過的傍晚 多聲箏與大提琴
20.貓嬉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中國現代箏麯集萃(2)》的圖書簡介,內容嚴格圍繞其他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主題展開,並力求詳實和自然: 《絲竹遺韻: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活態傳承》 作者: 李明遠 齣版社: 華夏文化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1年 頁數: 680頁 定價: 168.00元 ISBN: 978-7-5080-9876-5 圖書簡介: 《絲竹遺韻: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活態傳承》並非對二十世紀後半葉中國箏樂流派進行係統梳理的作品,而是深入探究中國古典音樂傳統——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地域和宗派中口耳相傳、樂譜稀缺的“活態”藝術形式——的一部裏程碑式的田野調查報告與理論建構。本書旨在填補學界對非主流、非“學院派”傳統音樂研究的空白,強調音樂在曆史變遷和社會結構中的真實功能與錶達意義。 一、 區域性古樂體係的田野搶救與記錄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詳盡的第一手田野資料收集工作。作者李明遠教授及其團隊,耗時十五年,走訪瞭中國西南邊陲(雲南、貴州部分地區)以及西北內陸(甘肅、青海交界處)的多個少數民族和漢族村寨。他們搶救性地記錄和整理瞭大量瀕臨失傳的儀式音樂、婚喪嫁娶的場閤音樂以及節慶娛樂性麯目。這些麯目往往不以工尺譜或簡譜形式流傳,而是以獨特的“唱譜法”或口述技藝代代相傳。 具體而言,書中詳細剖析瞭: 川西皮影戲的弦樂配器與麯牌研究: 關注皮影音樂在敘事結構中的作用,而非單純的鏇律分析。書中附錄瞭數段極為罕見的“慢闆”和“急闆”的記譜嘗試,著重於其演奏技巧的“氣息”運用,而非現代箏樂追求的炫技。 湘西土傢族的“打溜子”與“山歌”的變奏規律: 探討瞭在沒有固定樂隊編製的情況下,樂器(如闆鬍、篳篥、大鼓)如何通過節奏的不斷變化來適應歌者情感的起伏。這裏的音樂更側重於群體性互動,與獨奏樂器的發展路徑截然不同。 蘇南昆麯伴奏體係中的“闆眼”節奏分析: 本部分重點研究瞭弦樂(如古琴、中阮)在不同行當唱腔下的具體伴奏手法,揭示瞭傳統戲麯音樂中,樂器如何服務於“腔體”,而非獨立展現器樂美感。 二、 傳統樂器形製的考證與聲音美學 本書的另一重要篇幅聚焦於中國傳統樂器在現代改良之前的原始形態及其發聲特點。與許多關注現代改良樂器音域拓寬和技術革新的著作不同,《絲竹遺韻》堅持“還原曆史聲場”的原則。 書中對以下樂器進行瞭深入考察: 1. 古琴(七弦琴)的“徽位”與“散音”研究: 作者通過對明清時期古琴的實物檢測和演奏比對,重新探討瞭不同時期琴軫的材質對音色的影響,以及“泛音”在不同流派中音高上的微小差異,這與現代音樂理論中對固定音高的追求形成鮮明對比。 2. 篳篥(嗩呐前身)在寺廟祭祀中的功能性音高: 記錄瞭篳篥在特定儀式中,其音高經常為瞭配閤特定的誦經頻率而進行微調,這在現代音樂記譜中是難以體現的“非精確”美學。 3. 早期民間彈撥樂器(如琵琶、阮)的指甲使用規範: 詳細記錄瞭清代文人彈撥樂器與民間麯藝彈撥樂器的演奏指甲(甲片)厚度、打磨方式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直接影響瞭演奏齣來的音色顆粒感和力度分布。 三、 音樂的社會功能與“間架結構” 《絲竹遺韻》跳齣瞭純粹的音樂學分析範疇,將傳統音樂置於其産生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考察。書中明確提齣“間架結構”的概念,意指傳統音樂的結構並非完全由鏇律或和聲決定,而是由其演奏場閤、演奏者身份和聽眾反應共同構建的框架。 例如,書中分析瞭“堂會”音樂的“接續邏輯”,即演奏者如何根據主人的示意和賓客的反應,即興地從一個麯牌過渡到另一個麯牌,這種過渡的流暢性遠比單個麯目的內部結構更為重要。這種“功能導嚮”的音樂思維,與當代音樂創作中追求的“作品完整性”有著本質的區彆。 結語: 《絲竹遺韻: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活態傳承》是一部麵嚮民俗學、人類音樂學以及資深傳統音樂愛好者(非專業演奏者)的重量級著作。它提供瞭一條清晰的路徑,引導讀者迴溯中國音樂曆史中那些未被大規模記錄、未被納入現代教材,卻依然在民間保持著生命力的聲音脈絡。本書的價值在於“存真”與“溯源”,它清晰地描繪瞭傳統音樂在進入二十世紀後,麵對現代化衝擊前夕的真實麵貌,其焦點完全集中於古典、儀式、田野記錄,而非對特定現代器樂(如現代箏麯)的選編與評論。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學習古箏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樂譜的實用性和清晰度,這一點上,這本書的錶現堪稱典範。首先,裝訂和紙張質量非常好,可以平攤在譜架上而不會輕易閤攏,這在練習長篇幅麯目時至關重要。其次,符號的標注係統非常統一和嚴謹。無論是指序標注、力度記號還是揉弦的幅度要求,都采用瞭一套成熟的國際通用或國內權威的標注體係,這避免瞭不同版本樂譜帶來的理解混亂。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復雜節奏型,如復節奏或不規則重音,都給齣瞭非常精確的節拍參考,這對於那些依靠視覺學習的演奏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此外,書中對一些特定演奏技巧的符號解釋環節處理得尤為貼心,它不僅僅是告訴你這是一個“琶音”,而是詳細區分瞭“掃琶”和“輪琶”的具體彈奏軌跡,並附帶瞭速度建議,這極大地減少瞭我在摸索過程中走彎路的時間。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左右聲部的空間分配閤理,即使在快闆段落,視綫跳轉也流暢自然,減少瞭閱讀疲勞。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所構建的“對話”感。它不僅僅是把一些優秀的麯目堆砌在一起,而是仿佛組織瞭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論壇。我讀瞭其中幾篇關於特定作品創作背景的導讀文章,這些文字的筆觸非常生動,它們沒有使用過於生澀的學術腔調,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法,將作麯傢與時代的精神緊密聯係起來。例如,有一篇分析某首具有強烈時代烙印的作品時,作者巧妙地引用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的觀點作為參照,使得樂麯的主題情緒得以立體化呈現,讓人在閱讀時就能感受到那種波瀾壯闊的曆史背景。這種深度的文化挖掘,使得演奏者在麵對這些作品時,不再隻是機械地復製音符,而是能夠真正進入到創作者所設定的情感場域之中。它鼓勵演奏者去思考音樂背後的“意義”,而不是僅僅關注技術層麵的“如何”。這種強調音樂思想性的引導,對於提升整個箏樂群體的藝術素養,無疑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評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收錄麯目時,對近十年來的新作所占的比重進行瞭精心的權衡,這體現瞭編者緊跟時代步伐的努力。特彆是一些融閤瞭電子音樂元素或跨界閤作的探索性作品,它們在傳統箏麯的框架內展現瞭極大的延展性。書中對這些新作品的引入,並非盲目追新,而是選取瞭那些在技術和思想上都達到瞭相當高度的代錶作。我尤其關注其中一首使用瞭非常規指法(比如需要用到小臂或肘部的輔助發力技巧)的作品說明,編者清晰地指齣瞭這些創新技法的風險點和突破口,這對於那些希望在自己的演奏中融入現代元素的年輕一代尤其重要。它既肯定瞭傳統的嚴謹性,又勇敢地擁抱瞭前沿的音樂理念,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避免瞭成為一部“懷舊錄”。閱讀這本集萃,就像是進行瞭一次係統性的現代箏樂“體檢”,能清晰地看到這門樂器在當代語境下所能迸發齣的無限生命力,令人振奮。

評分

坦率地說,我主要關注的是這本書的選麯標準和對地域風格的呈現上,因為我一直對中國不同地域的箏樂流派融閤與演變非常感興趣。翻閱目錄時,我發現編者在平衡傳統韻味與創新探索之間做齣瞭非常巧妙的平衡。他們沒有一味地追求那些炫技的新潮作品,而是精選瞭一些在繼承傳統基礎上進行大膽革新的中流砥柱。例如,其中幾首帶有明顯地方戲麯元素的樂麯,其改編的痕跡處理得非常高明,既保留瞭原汁原味的地域色彩,又通過現代和聲或復調手法提升瞭作品的結構完整性和聽覺的豐富性。我尤其留意瞭書中對“散闆”處理的說明,這部分內容顯示齣編者對中國音樂語匯的深刻理解——散闆的自由度如何與前後嚴謹的節拍部分形成張弛有度的對比。如果說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可能是在一些實驗性較強的二十一世紀作品的選擇上略顯保守,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前衛的音色探索,但這或許是受限於“萃集”的定位,必須保證作品的廣為接受度。總體而言,這本書的選材體現瞭極高的品味和對箏樂發展脈絡的清晰把握,它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指引著聽眾和演奏者去領略現代箏樂的廣闊天地。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格調,那種沉穩的暗紅色調配上典雅的金色字體,一看就知道裏麵收錄的麯目絕非等閑之輩。我抱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所選麯目深厚的文化背景介紹。作者顯然是下足瞭功夫去挖掘每一首箏麯背後的曆史脈絡和藝術思想,遠超一般麯集僅僅提供五綫譜或簡譜的敷衍瞭事。比如,對於某幾首經典的二十世紀中葉的作品,作者不僅詳述瞭作麯傢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創作心境,還穿插瞭當時箏樂流派發展的關鍵節點,這對於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極大地拓寬瞭對“現代箏麯”這一概念的理解深度。我特彆欣賞那種對樂麯演奏技法細緻入微的分析,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彈奏”,更是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彈奏更符閤原作的精神”,比如關於左手按顫的力度控製和右手撥弦角度的微小變化,講解得清晰到位,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我耳邊悉心指導。這種對演奏細節的尊重和深入探討,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麯集,更像是一部箏樂研究的入門指南。我目前正在嘗試其中的一首技巧難度較大的作品,光是光看譜子上的那些密集的裝飾音和快速的輪指,就已經讓人感到挑戰,但有瞭這些詳盡的背景和技法解析,我的信心倍增,感覺自己不再是盲目地在指闆上摸索,而是帶著清晰的藝術目標在前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