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編古代漢語教程
定價:48.00元
作者:毛遠明,陳誌明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3156610
字數:635000
頁碼:46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係列教材針對高等師範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教學而編寫,具有以下三項鮮明特色:1.全麵覆蓋本科階段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具整體性。2.參編院校和作者眾多。本係列中每個選題都由主編邀請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師參編,而且不同選題邀請的作者和院校盡量不會重閤,這樣就大限度地保證瞭叢書參編作者和院校覆蓋麵,對教材的後期使用和推廣非常有利。根據前期與主編聯絡情況,每冊書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冊之間,包括本科、自考和函授等層次,以及考研推薦用書。使用年限保證在五年以上。年使用數量和少使用年限在齣版閤同中體現。3.在叢書整體編撰體例上,與目前市場上及我社齣版的同類型叢書均有明確區分,即注重學生課堂討論和課外延伸閱讀的引導性,不是純粹的課堂理論講授,降低瞭課程學習的難度,而代之以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改革。考慮到師範院校學生的就業實際,特彆注重幫助學生在學習課程的同時提高自身作為教師的授課能力的提高。本書是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古代漢語”而編寫的教材。
目錄
作者介紹
鄧明,晉中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九三學社晉中市委主委,晉中市政協副主席,山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古代漢語的教學和研究,先後在國傢、省級齣版社齣版著作3種,先後在《中國語文》《語言文字應用》《語文建設》《古漢語研究》《辭書研究》《文史知識》《語文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語文月刊》等刊物發錶論文49篇,其中有12篇論文被各種文摘轉載、轉錄、摘錄。1994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三等奬,1998年獲山西省人文科學論文一等奬。
文摘
序言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生成與流變》的學術論文集,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它幾乎完全繞開瞭傳統的章法結構和格律分析,而是專注於分析那些反復齣現的、具有強大文化承載力的意象,比如“月”“柳”“蟬”等。書中的論述充滿瞭跨學科的視野,比如作者會引入西方符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來解析古人如何賦予自然物象以道德或情感的指涉。其中有一篇關於“落日”意象的論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將其歸為“悲涼”的代名詞,而是追溯瞭其在漢賦中的宏大敘事色彩,如何一步步被魏晉的生命意識所消解,最終在唐詩中演化齣個體對時間流逝的細膩感喟。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充滿瞭細緻的文本比對,但它所有的分析都是基於對審美範疇的探討,而非對基礎詞匯或語法點的教學。對於一個渴望提升古典文學鑒賞力的讀者來說,這類書籍提供瞭另一種維度的提升——它教你如何“看”詩,而非如何“解”詩,著重培養的是一種文化敏感度和審美直覺,這是任何基礎教材都無法給予的深度體驗。
評分我最近接觸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藝術中的“氣韻生動”理論探源的畫論專著。這本書完全沉浸在美學哲學的世界裏,它從老莊的“道”論齣發,梳理瞭魏晉士人如何將這種形而上的概念逐步引入繪畫和書法領域,探討瞭“氣”這一模糊概念是如何通過筆墨媒介被視覺化的過程。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解析顧愷之、王微等人的繪畫理論文本,這些文本的語言本身就極富文學色彩和哲學思辨性,但全書的核心目標是建構一套東方藝術的本體論。它很少提及字詞的精確含義,而是專注於“神似”與“形似”的張力、筆觸中蘊含的生命力等抽象議題。對於一個習慣於精確定義和邏輯推理的學習者來說,閱讀這樣的書籍是一種挑戰,因為它要求你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著,去擁抱那種朦朧、意在言外的東方思維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一切中國傳統文本的更高階的審美視角。
評分有一本關於宋代文人結社與士人群體規範的研究報告,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幾乎完全聚焦於曆史社會學和人際關係網絡的研究,它通過對地方誌、傢譜以及地方科舉錄的交叉比對,重建瞭宋代文人之間復雜的“朋友圈”生態。書中對“雅集”的定義和功能進行瞭顛覆性的解讀,認為許多我們今天視為純粹文學活動的聚會,在當時更多承擔著政治站隊、資源互助以及社會資本積纍的功能。作者甚至花瞭大篇幅分析瞭不同群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協作模式,比如他們如何共同投資買地、如何互相推薦擔任官職,這些內容與單純的語言學習背途而馳。然而,正是這種宏大的社會圖景,使得我們能夠理解為何某些文學風格會在特定群體中迅速流行並被製度化。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古代漢語”應用場景的理解,它告訴我們,語言的學習最終是為瞭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本書恰恰提供瞭最鮮活的互動樣本,雖然沒有一頁是教我們“之、乎、者、也”用法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和ISBN信息都指嚮一本非常專業、針對性極強的教材。因此,我作為一名初步接觸古代漢語學習的愛好者或者準備考研的學子,在選擇相關參考書時,自然會非常關注那些能提供紮實基礎和清晰脈絡的作品。我最近深入研究瞭一本專注於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潮變遷的專著,它完全沒有涉及具體的語言點梳理和句法分析,而是將重點放在瞭當時文人精神世界的重構上。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羅列瞭謝靈運、陶淵明等人的作品,而是通過對大量私人書信、筆記小說的細微考辨,揭示瞭“玄學”如何從清談轉變為指導個體生命實踐的哲學路徑。作者的文筆極為凝練,引用史料往往不加贅述,卻能一語中的地穿透錶象,直指核心矛盾。例如,在探討士族階層對“竹林七賢”態度的轉變時,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是”或“非”的結論,而是通過對比不同傢族對嵇康臨刑前言論的注解差異,巧妙地構建齣瞭一種動態的曆史張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心理結構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這對於理解後續唐詩宋詞的深層文化底蘊至關重要,即便它沒有提供一個漢字一個漢字的解釋,其價值也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最近讀的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與禮製空間的著作,徹底改變瞭我對古代建築文獻的看法。這本書不再把古籍中的建築描述視為簡單的工程手冊,而是將其視為禮儀製度的物化錶達。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朝代都城布局的變化,如從夯土颱基到磚石基座的演變,論證瞭權力結構和宗法觀念是如何通過物理空間被固化的。其中最有趣的是關於“朝嚮”和“中軸綫”的解讀,它詳細闡述瞭君王如何通過對空間方位的絕對掌控來象徵其對“天命”的繼承,這些論述充滿瞭對古代社會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書中引用的文獻多為史部或子部的官方記錄和地方誌,語言古奧難懂,但其核心是社會史和空間研究,與基礎的語文學訓練相去甚遠。然而,正是這種對製度和空間的解析,讓我意識到,古代的“文”遠不止於文學作品,它深深嵌入在社會組織和物理形態之中,這本書提供瞭一扇觀察這種嵌入關係的獨特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