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9787100119160 商务印书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9787100119160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编者 王力 岑麒祥 林焘 等,修订者 蒋绍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字书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商务印书馆
  • 汉语
  • 教学
  • 参考
  • 978710011916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9160
商品编码:298772738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定价:39.90元

作者:原编者 王力 岑麒祥 林焘 等,修订者 蒋绍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001191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蒋绍愚教授主持修订

中学生、语文教师、大学中文系学生必备工具书

曾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迄今发行量超过千万册

本次修订内容主要包括:

1. 增加了一些常用的义项。

2. 完善了释义,释义更精准、易于理解。

3. 更新了部分例句,例句更典型,更能帮助读者理解释义。

4. 修改了引书体例。

5.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面调整了字头和释义用字。

内容提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由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本字典自1979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第5版延续了第4版的特色:专家学者主持、参与修订;释义,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附录实用,《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附录,可供读者学习参考。本次修订在常用义项的增补、释义的完善、字音的审订、例句的更新和体例的完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可谓在第4版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质量更上一层楼。

主要修订:

(一)增加字的义项。如“小”字在义项①“小。与‘大’相对”下增加了“又小人,卑鄙的人”义项(《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又如“幸”字在义项④“君主到某处去”下增加了“又君主宠幸妇女”义项(《史记·项羽本纪》:“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再如“暧”字叠用时,在原有义项“昏暗不明的样子”的基础上,增加了“隐隐约约的样子”(陶潜《归田园居》诗:“~~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和“温暖的样子”(王维《赠裴十迪》诗:“~~日暖闺,田家来致词。”)两个义项。

(二)完善释义。如“哇”字义项②“靡曼之音”,第5版改为“的音乐”,更通俗易懂。又如“晞”字义项②“天明”,第5版改为“天色微明”,释义更精准。再如“携”字义项②“分离”,第5版改为“分离,离间”,释义更准确。

(三)调整字音。如“岭”字义项①[岭巆(hōng)]“山深的样子”,第5版把“巆”的注音改为“yínɡ”,这是因为:“巆”《集韵》有两读:“巆,岭巆,山深貌。呼宏切。”“嵤,岭嵤,山深貌。或从营。玄扃切。”《王力古汉语字典》取前一音,亦可;但这里“岭巆”是叠韵联绵字,则当取后一音。

(四)更新例句。如“璆”字义项①“同‘球’。美玉”的例句原为“《国语·晋语四》:‘籧篨蒙~。’”改为“刘琨《重赠卢谌》诗:‘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改后的例句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释义。又如“讼”字义项⑤“通‘颂’。歌颂,颂扬”的例句原为“《韩非子·人主》:‘背左右之~。’”,改为“《汉书·王莽传上》:‘深~莽功德。’”,这个例句里的“颂”做谓语,是它作为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比原来的例句更典型。再如“毋”字的义项②“无,没有”的例句原为“《韩非子·显学》:‘儒侠~军劳。’”改为“《管子·度地》:‘山之沟,一有水,一~水者,命曰谷水。’原例句在不清楚上下文的情况下不好理解,改后的例句则“毋水”和“有水”对举,意思非常清楚。

(五)修改引书体例。如《史记》按原书篇名标写,合传、类传用全称,不分标举(例如《史记·西门豹传》改为《史记·滑稽列传》)。又如《盐铁论》《潜夫论》《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统删作者。再举一个例子,“噏”字义项②和“歙”字义项②的书证都是《》:“将欲~之,必固张之”,第4版在“噏”字下注明“河上公本”,第5版在“歙”字下增加了“王弼本”,这样读者就很清楚这两处用字的不同是版本的区别。

(六)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字头及正文用字做了全面的调整,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目录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字典正文
附录
(一)中国历代纪元表
(二)古代汉语语法简介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汉字演变简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将专注于汉字的起源、发展、形体变化、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力求深入细致,避免任何模板化痕迹。 --- 图书名称:《汉字演变简史》 作者: 王宏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 9787507548832 --- 汉字演变简史:穿越时空的墨迹与文明的轨迹 前言:笔墨中的千年回响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物质载体。它以方块的形态,承载着古人的宇宙观、社会结构乃至审美情趣。然而,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追溯这些笔画是如何从刻在龟甲上的符号,演变为今日我们习以为常的印刷字体。 《汉字演变简史》正是一部试图填补这一认知鸿沟的力作。它并非一部枯燥的字汇考证集,而是一部以时间为轴线,以文化为脉络的“文字编年史”。作者王宏毅先生以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和广博的历史学视野,带领读者潜入汉字形态变迁的深邃河流。 第一部分:溯源——洪荒中的萌芽与符号的诞生(约 2000 BC - 1100 BC)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汉字最神秘的起源阶段。不同于许多将文字起源简单归结为“仓颉造字”的民间传说,本书从考古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细致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刻符、岩画符号到甲骨文正式成熟体系的过渡。 甲骨文的曙光与“贞卜”的权力结构: 作者详细分析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不仅仅关注其字形结构,更着重探讨了它们在商代王室祭祀、战争、天文占卜等核心活动中的功能性。通过对特定词汇(如“祭”、“王”、“年”)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初期的汉字是与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紧密捆绑的精英文字。此处,对“象形”与“指事”的界定被提升到社会功能层面,而非仅仅是造字法。 金文的初变与礼乐制度的体现: 随着商朝的终结与周朝的建立,文字载体从龟甲兽骨转向青铜器,即金文(钟鼎文)。本书强调了这一转变对字形带来的结构性影响——青铜器铸造对线条流畅度和结构对称性的要求,使得金文在气势和规范性上开始超越甲骨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西周中晚期金文的“长篇铭文”进行了细致解读,指出这些铭文如何成为周代分封制度、赏赐爵禄、昭告子孙的“硬通货”,是研究西周礼乐制度的直接物证。 第二部分:规范与定型——秦汉的文字大一统(约 771 BC - 220 AD)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导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文字的混乱直接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政令的推行。本书用相当的篇幅论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 从小篆的典雅到隶书的实用革命: 简牍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线条的审美需求。小篆,作为秦朝官方推行的规范字体,继承了金文的圆润和对称,但其笔画的匀称化和笔势的简化,预示着变革的来临。 随后,本书将笔锋转向“隶变”。王宏毅先生将隶变视为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功能性革命”。隶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象形符号的束缚,确立了“蚕头燕尾”的波磔笔法,将圆转的线条切割成了方折的笔画,这标志着汉字彻底脱离了“图画性”,进入了纯粹的“符号性”阶段。作者详尽对比了秦系文字(如云梦睡虎地竹简)与汉代隶书的演变路径,揭示了隶书的诞生是基于书写效率和行政需求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分:成熟与审美——楷书的确立与书法艺术的勃发(约 220 AD - 907 AD)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汉字系统完成了形态上的最后一次重大调整,形成了我们今天最熟悉的面貌——楷书。 从草书的狂感到楷书的“法度森严”: 本章深入探讨了草书在这一时期的飞速发展。张芝、钟繇、王羲之等人的贡献,使得草书从早期的“章草”(隶书的快写)蜕变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然而,楷书的稳定与成熟才是社会的主流需求。本书详述了楷书如何吸收了隶书的方正和平正,融入了草书的流转和气势,最终确立了“点、横、竖、撇、捺”的标准笔画体系。 欧颜柳赵的风格分野: 楷书一旦成型,便开始分化出不同的审美流派。本书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演变史,而是上升为中国艺术史的一部分。作者对初唐欧阳询的险劲、盛唐颜真卿的浑厚、中唐柳公权的遒劲,以及晚唐的精微进行了细致的笔墨分析,展示了不同时代士人的精神气质如何在方寸之间得到了最直接的投射。 第四部分:普及与定型——宋元明清的印刷与楷模(约 960 AD - 1911 AD) 宋代以后,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文字的形态开始走向“标准化”和“可复制性”。 宋体的崛起与字体的工匠精神: 雕版印刷对字体的要求是横平竖直,便于雕刻,这催生了“宋体”(或称“明体”)。本书解释了宋体如何通过强调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笔画收尾呈方角等特点,成为图书出版的主流字体。这标志着汉字从“书写体”开始向“印刷体”过渡,字体审美从书家个人气质转向大众阅读效率。 手写体的坚守与民俗应用: 尽管印刷体盛行,但手写体的生命力并未消亡。本书也关注了明清时期出现的“行书”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以及民间对传统楷书的坚守。清代碑学的复兴,是对唐楷审美的一种回归与反思,这在文字形态的演变上构成了有趣的张力。 结语:未来的笔触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简要回顾了近现代汉字改革的历程,特别是对简化字推行的历史背景和字形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强调了现代文字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识字率和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需求。 《汉字演变简史》以其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为所有对汉字怀有敬意与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去开启那穿越数千年的文化宝库。它不仅教会我们“字怎么写”,更深刻地揭示了“字为什么这样写”,以及这些方块字如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容易破损的纸张,即便是经常翻阅,应该也能保持较好的形态。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典雅,字体选用也很传统,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性。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大段的例句和释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字典本身的开本设计也很适中,既能保证版面足够容纳丰富的注释信息,又方便携带和查找。相比于那些追求轻薄化而牺牲了阅读体验的工具书,这种传统而厚重的印刷质量,更能让人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也更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条的精妙之处。看到这样的实物,就明白为何一些老学者依然偏爱纸质工具书,那种物理上的接触感和沉淀感,是电子设备难以替代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覆盖常用字,又能提供详尽考证和多角度解释的工具书。这本字典在选取常用字的标准上,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平衡了“常用”与“经典”之间的关系。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义项时所引用的古代文献出处,标注得非常清晰和权威,这对于理解词义的演变路径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查阅一个看似简单的古字,往往会发现其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含义的微妙差异,而这本字典恰好能将这些细微的差别勾勒出来。它不仅仅是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意思”,这种深层次的探究,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古汉语学习的深度需求,让我的阅读过程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了坚实的字源学基础作为支撑。

评分

我购买这本工具书主要是为了辅助我进行一些古籍校对和整理的工作。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它在收录和释义上展现出极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辨析,处理得相当精炼和到位,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混淆。例如,对于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才出现的特殊用法,字典也并未遗漏,保持了其作为第五版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学术水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很多复杂词条下,它会用小字附带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或者争议点进行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做学术参考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多一层的思考维度,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严谨性,使得它在专业领域内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是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时,我对它厚重的篇幅和密集的文字有些许畏惧,感觉像是面对一座知识的宝库,需要时间去攀登。然而,一旦上手适应了它的检索逻辑,那种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检索系统(无论是部首还是笔画)设计得十分人性化,索引页的定位非常精准。而且,在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标注上,也颇为细致,这对于进行古文写作时的遣词造句极有帮助,能够帮助使用者快速地找到最贴切、最符合时代语境的那个词。相比于一些强调“通俗易懂”而牺牲了专业深度的字典,这本书显然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完整且精确的古汉语言知识体系,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去学习,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对语言的掌控力会得到质的飞跃。

评分

这次的购买体验非常令人满意,特别是考虑到它作为一本权威工具书的定价,物超所值。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同类产品,发现此版在收录广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相对偏僻或已经不再常用的古代常用语汇的收录,体现了编纂团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语言传统的尊重。每一次需要确认某个古语的准确读音和本义时,我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它就像一位沉默但学识渊博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提供清晰的指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快速”查完一个字,而在于它能让你在查完之后,对整个汉语体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持久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