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第11版 平装新编实用工具书百科全书小学生词字典据国民语文规范标准修订商务印书馆书籍

新华字典第11版 平装新编实用工具书百科全书小学生词字典据国民语文规范标准修订商务印书馆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华字典
  • 词典
  • 工具书
  • 语文
  • 参考书
  • 小学生
  • 百科全书
  • 平装
  • 新编
  • 商务印书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ISBN:9787100077040
商品编码:29880037267
包装:精装
页数:713
字数:720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定 价:¥24.90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修订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6-1

版 次:11

页 数:713

字 数:720000

印刷时间:2011-6-1

开 本:64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100077040

包 装:平装

编辑

一、小字典:为文化民生而生

帮助几亿中国人民扫盲识字。《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的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总理“情系民生”,多次关心《新华字典》修订。总理曾多次关心《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工作,为它的出版时间心急如焚。总理曾亲订《新华字典》的修订原则,甚至亲笔订正字典的词条,关心《新华字典》的定价问题,两次接见《新华字典》修订小组的代表

引领规范,遵守规范。早在1955年明确提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三大任务前,《新华字典》就已经有汉语规范化的目的和意识,并且“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观念”早已在《新华字典》有明确的说明;《新华字典》重视读音规范、字形规范和词汇规范,早年曾为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为汉字的部首、笔顺、字序等规范的制定,做出过重要贡献。

二、小字典:集举国之力编纂

从编纂之日起,这本小字典就蕴藏了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等。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60年。

总理指示,让参加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分组审阅《新华字典》的修订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方厚枢先生感慨地说:“动员全国力量会审一本小小的字典,这在中国出版史上还是头一次。”

三、小字典:承载大国文化

《新华字典》是小部头的字典,但是却承担着大文化的功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新华字典》就是我国的“百科全书”。

查校《新华字典》的不同版本,阅读《新华字典》的编纂故事,感受当年总理的关心,的确会发现《新华字典》担当的大文化的使命。词条的选取与释义,浓缩着新中国60年来的建设和文化成就,折射着各种理念的更新,比如环保意识,比如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等。

2004年第10版修订完成,到又有七八年的光景,社会文化和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华字典》第11版修订的过程中,重视字典承载文化的功能,是颇有时代意义的。

——李宇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内容简介

.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修订,收单字13000多个。

.以字统词,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

.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

.根据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对某些繁体字、异体字做了相应处理,增收繁体字1500多个,异体字500多个。

.酌情删去了个别过于陈旧的异读音;有选择地增收了某些字的读音。

.对个别释义进行修改,简化或更新了某些词语的释义;适当增补了一些新的义项。对复音词进行了适量的增补和删减。

.对部分例证进行修改,删改了一些难懂或过时、过长的例证;根据中小学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了一些例证。

.释义准确,例证精当,内容丰富,简明实用。

目录

第11版修订说明

第10版修订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字典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我国少数民族简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

首都(或首府)一览表

计量单位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节气表

元素周期表


历史的足音:一部跨越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 本书并非对语言工具书的探索,而是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它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致入微的史料考证,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清晰而深刻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图景。全书摒弃了碎片化的叙事,力求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多个维度,展现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内外交困中艰难求索,并最终迈向新生的复杂历程。 第一编:帝国的黄昏与冲击(1840-1900) 本篇聚焦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深远影响,分析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如何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从最初的闭目塞听,到被迫开放门户的屈辱。我们详细梳理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及其对中国主权和经济结构的破坏性影响。 洋务运动的挣扎与局限: 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审慎而辩证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是对中国传统体制的一次被动修补。通过对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的活动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洋务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下的内在矛盾——技术引进未能触及腐朽的政治体制,最终在甲午海战的炮火下宣告破产。 救亡图存的思潮涌动: 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一个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考察,它既是封建统治下的农民反抗,也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我们详尽分析了戊戌变法的兴起与覆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思想转变,从早期的器物层面探讨,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体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亡面前的觉醒与探索。然而,政变导致的迅速失败,暴露了改良主义在中国走向变革中的脆弱性。 第二编:革命的酝酿与爆发(1901-1921) 进入二十世纪,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来挽救危局,但这些举措大多流于形式,反而加速了其统治合法性的瓦解。本编着重探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及其组织基础的形成。 同盟会的建立与三民主义的构建: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如何在吸收西方民主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我们分析了早期革命党人在海外和国内的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改良派在战略目标上的根本分野。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历史局限: 武昌起义的“意外”爆发,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书细致描绘了各省响应、南北议和的过程,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它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我们毫不回避其历史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社会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向: 在政治革命受挫的背景下,思想启蒙成为新的焦点。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对传统儒家文化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我们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如何重塑国民的文化载体,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背后,是对现代化道路的集体焦虑与期盼。 第三编:现代国家的塑造与冲突(1921-193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苏联的出现和共产主义思潮的涌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变量。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探索: 本篇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代背景,以及早期共产党员如何结合工人运动和农民问题进行理论实践。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体现,旨在集中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国民革命的浪潮与分裂: 从黄埔军校的建立到北伐战争的推进,革命力量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共两翼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本书客观分析了“四一二”政变发生的复杂因素,包括内部的权力斗争、外部势力的干预,以及革命阵营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 南京国民政府的十年建设: 1927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力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这十年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在经济、交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如建立中央银行体系、推行“教育救国”方略;另一方面,政治上的一党专政、地方势力的残余,以及对共产党的持续围剿,使得国家力量始终未能完全整合。同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如“九一八”事变,成为悬在中国头上始终无法解决的民族危机。 第四编:浴火重生与新中国的曙光(1937-1949) 本编是全书的高潮部分,集中探讨了中华民族如何团结起来,进行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以及随后国共两党为争夺国家前途而进行的决战。 全民族抗战的艰辛历程: 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全面爆发。我们不仅描述了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更深入分析了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制约关系。抗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资源的总比拼。本书特别关注了重庆大后方的社会生活变迁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 抗战胜利后,和平谈判的努力最终破裂,中国再次陷入内战。本书运用丰富的战役分析材料,阐释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关键转折点,例如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指挥艺术和民众支持的重要性。我们着重探讨了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政策上取得的巨大民心支持,这是其最终战胜国民党的核心要素之一。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旧时代的彻底结束和一个新纪元的开始。本书的结尾,是对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刻反思——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不屈抗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后,最终找到的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的体现。 全书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宏观趋势的深刻洞察,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张力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它旨在引导读者思考:一个古老的文明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自我重塑,并最终走向复兴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典雅的米白色调,搭配着精致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股子书卷气就扑面而来,丝毫没有现在很多工具书那种廉价的塑料感。我特意观察了一下纸张的质量,摸上去非常细腻平滑,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那种粗糙的涩感,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反复翻开到中间部分,书脊也保持得很好,没有出现松散或者页脚翘起的现象。而且,这本字典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版心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充实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字体的大小和行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便是光线稍弱的环境下,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酸涩,这对于需要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家长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外在到内在的每一个细节处理,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

评分

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是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一点,它显然不是简单地把字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一套非常科学的学习路径。初次接触时,我特意留意了它的收词标准和释义的深度,发现它在保持权威性和规范性的同时,非常注重与时俱进。很多新出现的、在日常交流和小学课本中高频出现的词汇,都被精准地收录了进来,并且解释得深入浅出,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定义,而是融入了生动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非常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使得抽象的词义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同一个词条下的不同义项区分得极其清晰,并且通过不同的标注方式(比如用法提示、近义词辨析等),帮助学习者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词汇网络。这种编排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初学者对词义的混淆,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孩子在查阅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分

关于实用性和工具性,这本书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们都知道,对于小学生来说,工具书的检索效率至关重要,如果找一个字要花费半天时间,那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大打折扣。但这本字典在检索系统的设计上做得非常人性化。笔画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四角号码查字法等多种检索途径都设置得非常清晰直观,即便是对拼音不熟练或者不擅长部首的孩子,也能快速定位到目标词条。而且,我注意到它的注音符号系统非常标准和规范,符合现行教育部门的最新要求,这对于早期阅读和拼音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书中附带的一些附加信息,比如常用成语的典故简述、简单的语法解析模块,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点睛之笔,极大地拓宽了知识面,让一本字典不仅仅是查字工具,更像是一个微型的语言知识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感,既有知识的严谨性,又不失亲和力。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解释性文字的语气,它避免了那种高高在上、令人生畏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鼓励和引导的口吻来同孩子对话。比如,在解释一些比较难懂的抽象概念时,它会巧妙地运用比喻或者拟人化的描述方式,瞬间拉近了与小读者的心理距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字处理,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索。相比于一些传统工具书的刻板说教,这本书显然更懂得当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它在准确传达语言学知识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培养读者的语感和对文字的审美情趣,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理念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工具书与启蒙教育的完美结合。

评分

从国民语文规范标准的修订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走在了前沿。我对比了一下我过去使用的旧版工具书,能明显感觉到新版在术语使用、引文规范以及常用词汇的收录上,都有了显著的迭代和更新。这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黄金期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全与当前教学标准接轨的知识体系,避免因工具书滞后而产生偏差。尤其是在一些特定领域词汇的界定时,新版字典体现了高度的审慎和权威性,这让人对其内容质量深信不疑。拥有这样一本紧跟时代和规范的工具书,家长们可以完全放心,它能够为孩子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坚实、可靠且与时俱进的知识基石,这种确定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