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收字18000多个,涵盖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
提供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揭示字的演变过程。
分析汉字的形体,说明字形跟字义、字音的关系,提示古今字传承和用法的重要变化。
阐释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阐明字义的发展脉络。
标注词性,便于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掌握用法。
列有书证,以先秦、两汉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内容准确。
选配精美图片500多幅,形象、直观地体现字义、词义。
内容简介
特别重视对字源的阐释,专门在字头下设立了“字源”项,不仅阐明了字的构造,而且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在字头后依次列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形体,并标明了每种形体的来源,如“毛公鼎”“说文”“曹全碑”等。这样,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关系(单色本)》所引用的书证多为始见书证,且以先秦两汉的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酌加注音和释义。
目录
使用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天干地支和干支次序表
中国历代纪元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简表
节气表
精彩书摘
郊:【字源】形声兼会意字,阝(邑)为形,交为声兼表义,表示与城邑相连。本义指距离都城百里以内的地方。
【释义】①<名>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孟子·梁惠王下》:“臣闻郊关之内有圆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汉书·司马相如传》:“悉为农郊。”②(名)城外,野外。江淹《望荆山》:“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杜甫《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袁宏道《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动)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浇:【释义】①<动>浇地,灌溉。陈寿《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宋之问《蓝田山庄》:“蓝水暮浇田。”|脱脱《宋史·河渠志》:“浇溉民田,顷亩浩瀚。”②(动>使变薄。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班固《汉书·黄霸传》:“浇淳散朴,并行伪貌,有名亡实,倾摇解怠,甚者为妖。”|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
咬:【释义】<拟>形容鸟鸣的声音。祢衡《鹦鹉赋》:“咬咬好音。”
骄:【字源】形声字,马为形,乔为声。本义指六尺高的马。
【释义】①<形>马壮而健。《诗经·卫风·硕人》:“四牡有骄。”|陆游《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小猎南山雪未消,绣旗斜卷玉骢骄。”②(形>骄傲,自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商鞅《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杜牧《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③<动>使骄傲。《左传·文公十六年》:“师叔曰:‘不可。姑义与之遇以骄之。”’|《孙子兵法·计》:“怒而挠之,卑而骄之。”④(形)猛烈,强烈。杜甫《阻雨不得归滚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王安石《孤桐》:“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⑤(动)骄宠。《孙子兵法·地形》:“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杜甫《北征》:“平生所骄(一作‘娇’)儿,颜色白胜雪。”
前言/序言
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类文字史上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语言如何发展,学习、研究乃至运用古代汉语言文字,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尤其是无数学人的选择之一。,随着中华文化在影响的扩大,国内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古汉语热”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而又令人振奋的现象。作为专门从事古代汉语言和文化等领域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我们,在为之欣喜之余,深感我们应当对此做出我们的贡献。基于这样的初衷,同时为满足广大古汉语学习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要,我们组织并诚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数十位古代汉语言专家、学者,历时数年,精雕细镂,终于完成了这部集语言、文化、历史、审美以及实用等为一体的力作:《古代汉语字典》。
本字典收录了中国古籍中的通用汉字18000余个,其中包括了古汉语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难字及异体字。
字典的主要功能和特色有:
第yi,阐释字源。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音、形、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汉字的源流和演变,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有鉴于此,本字典特别重视对字源的阐释,专门在字头下设立了“字源”项,不仅阐明了字的构造,而且揭示了字的演变过程。此外,还在字头后依次列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形体,并标明了每种形体的来源,如“毛公鼎”“说文”“曹全碑”等。这样,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关系。
第二,释义。相对于现代汉语辞书来说,古汉语辞书应更加注重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汉字的演变和字义的变迁;同时,还要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字义看作一个,厘清字义的引申脉络。本字典在对字的释义上,特别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对字的本义给予明确的说明,再按照先本义、后引申义的顺序释义。这样的编排既体现了释义的性,又可使读者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从而更加全面、透彻地理解汉字。
第三,标注词性。在每个义项前标注词性是本字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样既避免了兼类词在标注词性时可能出现词性混淆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释义的层次更加清晰,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字的含义和用法提供帮助。
第四,提供书证。本字典所引用的书证多为始见书证,且以先秦两汉的经典和唐宋名篇为主。这不仅足资信赖,而且更提升了本字典的性。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酌加注音和释义。
第五,图文辉映。本字典随文选配了500余幅颇具欣赏价值并对字词起诠释作用的精美图片。这不仅可使读者藉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而且也使本字典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古往今来,各类古汉语辞书林林总总、纷繁杂然。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部《古代汉语字典》力求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扬弃与创新之间实现一种统一。然而,惟编校工作之复杂与浩繁,书中难免会存在些许贻误与遗憾,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我们相信,这部凝结着国内众多语言、科研、教育、出版等方面专家、学者智慧与心血的宏富之作,定会成为深受我国广大读者欢迎的语文工具书。
好的,这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不包含《古代汉语字典(新修订版 单色本)学生常用古汉语字典辞典工具书古文文言文翻译 初高中生字典》的内容: --- 图书简介:探寻文明的轨迹——《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一、 本书概述:穿越时空的对话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衰与遗产》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地域或文化,而是一部宏大的通史性著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人类历史上那些奠定了现代文明基石的古代社会形态、政治结构、思想体系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以全球视野为经,以时间脉络为纬,力求展现古代文明从萌芽、发展、鼎盛至最终衰落的完整动态过程。我们相信,理解古代文明的运作逻辑、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是理解当代世界的关键钥匙。 本书特别注重跨文明的比较研究,探讨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政治与黄河文明的帝国构建有何异同;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与古印度的宗教觉醒如何共同塑造了人类的精神图景;以及玛雅文明的独特历法与安第斯山区的农业技术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如何达到极致的辉煌。 二、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500年左右,世界主要古代文明的核心议题: 1. 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 详细描绘了农业的起源如何推动了人口聚集、社会分层以及早期手工业的发展。探讨了灌溉技术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泥板记录与尼罗河流域的法老统治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早期文字系统的建立: 不仅介绍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演变历程,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文字系统如何服务于国家管理、宗教祭祀和贸易往来,及其在信息传播和知识积累中的革命性意义。 2. 核心文明的权力结构与制度创新: 近东的帝国构建: 重点剖析了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早期成文法精神,以及亚述帝国通过军事机器和高效的通讯网络实现的首次大规模区域性整合。 地中海世界的城邦与民主: 深度解析了雅典民主制的运作机制、公民权力的界限以及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结构。书中详尽对比了希腊城邦政治的实验性与脆弱性。 中华帝国的统一与延续: 考察了夏商周的早期王权结构,重点分析秦汉大一统帝国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确立了延续两千年的中央集权模式,及其背后的儒家意识形态基础。 3. 思想、信仰与精神世界: 轴心时代(Axial Age)的突破: 本部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详细阐述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不同地理区域几乎同步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精神觉醒: 古希腊的理性精神: 从泰勒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谱系,探究西方理性主义和科学思维的源头。 印度教与佛教的兴起: 梳理吠陀文化向奥义书哲学的过渡,以及释迦牟尼思想的核心教义与传播路径。 中国诸子百家的争鸣: 细致解读孔孟荀老庄等思想流派,分析其对后世社会伦理和治国方略的影响。 古代宗教的整合: 探讨了古埃及来世信仰的复杂性、犹太教一神论的独特性,以及早期基督教如何在罗马帝国晚期兴起并最终成为主导力量的过程。 4. 科技、艺术与日常生活: 建筑奇迹的工程学: 深入分析了埃及金字塔、帕特农神庙、长城以及玛雅神庙的建造技术,探讨这些宏伟工程背后的组织能力、数学与天文学知识。 交通与贸易网络: 描绘了古罗马的道路系统如何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促进了商品、技术和疾病的跨文化流动。 日常生活与社会阶层: 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分析,还原了古代农民、工匠、贵族和奴隶的衣食住行,展现古代社会的真实肌理。 5. 文明的转型与遗产的承继: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古典时代的终结与中世纪的开端。分析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汉朝的衰落等共同面临的内部结构矛盾与外部压力,以及这些强大文明崩溃后,其文化基因如何在新的形态中得以保存和演化,成为后继文明的养分。 三、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1. 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的结合: 本书在宏观叙事上保持了严谨的史学框架,同时在论述具体事件(如特洛伊战争的考古证据、印加帝国的奇普记账法)时,引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确保内容的鲜活与可靠。 2. 多维度的比较分析: 我们拒绝将古代文明视为孤立的单元,而是着重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模仿与竞争,例如,波斯帝国的“王中之王”概念如何影响了其他区域的君权神授观念。 3. 图文并茂的呈现: 随书配有大量的地图、文物线描图、文明遗址照片和时间轴,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地理背景和文化演变过程。 4. 清晰易懂的语言风格: 尽管主题宏大,但全书行文流畅,避免了晦涩的学术术语,力求让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严肃的历史学习者都能轻松进入古代文明的殿堂。 四、 适合读者对象 本书是历史爱好者、大专院校人文学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充满好奇心的社会人士的理想读物。它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面映照人类共同起源与命运的镜子。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创造力以及永恒的局限。 ---